陳玉鳳
通過多年不斷的反思和總結,我發現美術課堂的教師評價是上好美術課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讓學生喜歡上美術課,喜歡美術老師的法寶之一。
如何在教學中優化教學評價,讓評價切實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立足于學生的發展,使小學美術課堂更為有效呢?
一、重視教師評價方式
在傳統評價中,教師僅僅給學生出一個等級評價,打上“優”的學生固然高興,但不知好在哪里,反之,則心里難過。這樣不但壓抑了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而且使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個性難以得到發展。美術課上的教師評價應更注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過程,根據學生的藝術活動作出有目的的指導。它不應該只是檢查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來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習,去感受和體驗藝術的美,提高藝術修養。例如,有一名學生的作業畫面整體效果比較好,可是在構圖中下面部分顯得太封閉,不夠生動、生活化。我這樣寫道:“多美麗的畫面,線條傳神,構圖合理而又優美,真是引人入勝,但是畫面的下面部分,這個位置線條還欠缺變化,草地面積略大了一些,如果有一條彎彎的小路,讓我們沿著它走進畫面就更美了。”果然,在第二次作業交上來的時候,畫面上多了一條幽深的小徑,他讀懂了我的意思。這樣做顯然比把孩子叫到跟前,告訴他這里處理得不好,須要如何改正更加藝術、有效,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二、關注學生評價能力的培養
日本教育心理學家大橋正夫認為:“學生自我評價的心理學意義是自我教育,自我了解,培養獨立人格,根據自己確定的學習目標,作出自我評價,以自我修正來達到完善。”因此,我們不但要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要兼顧同學、家長對被評價者的評價,尤其是學生的自評。如教授人美版第五冊《會動的線條》一課,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線條的各種變化,我組織全班學生開展一些有重點、有目的的體驗賞析活動,先后出示羅冠中的《江山如歌》和荷蘭畫家的《星光之夜》等作品。為了增強學生對國畫和油畫中動感線條的審美體驗和賞析的目的性,我引導學生之間評價交流:畫家運用了多變的線條,這些線條使畫面產生了什么樣的美感呢?通過自評和群體評價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線條的長短、方向、高低、疏密的豐富變化使畫面更具動感。自評和組際不僅增強了學生評價的準確性,而且擴展了學生審美視野,有助于藝術審美活動向更深層次探究下去。
三、注重過程性評價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教一個人某門學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結果記下來,而是要教他參與把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 在課堂上,對于學生某一階段的學習成果,我并不刻意留到活動結束時進行集中的展示,而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去發現他們的繪畫熱情,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挖掘他們的創造力,保護孩子的個性特點。如:教學過程中我一旦發現某個學生作品中的一個閃光點或學生的一次小小的成功,就根據情況請學生暫時停下手頭的活動進行欣賞評價。這樣做既滿足了學生表現的欲望,及時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又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幫助他們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來。這樣看似隨機的成果展示,既能讓學生品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又能激勵學生更加自信地配合教師開展藝術課堂教學活動。
在美術課上,我盡量多地去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表現機會。只要是孩子大膽的想象,哪怕提出怪異可笑的想法;孩子投入較高熱情去畫畫,哪怕最終的效果不是太好,我都給予充分的肯定性評價。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保持較高的熱情,在繪畫過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努力的過程就是學生素質發展的過程。我們關心的是學生學習的軌跡和改變情況,而不是最終的結果。
四、找準教師的角色定位
美術課堂要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課堂上,我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發揮“引路人”“鋪路石”的作用,使評價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美術學習情況,發揮出激勵和導向的雙重作用。如教授人美版第三冊《動物樂園》一課,為了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泥塑動物的方法,我以感悟、合作、審美、創新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評價,先摸一摸、評一評泥塑動物哪個地方塑造得最生動,再評一評老師設計的泥塑公雞怎么樣(我出示一個半成品泥塑公雞范作。)我是否表現出了它的驕傲?你有更好的辦法幫助老師設計完成一只驕傲又神氣的泥塑公雞嗎?角色互換的評價為學生搭建了實踐展示的平臺,孩子們爭相評述自己的觀點,對我的范作指出不足,提供改進方案:有的為公雞設計高昂挺胸打鳴的動作,有的為公雞裝飾美麗花紋彩衣……課堂上樂學氛圍高漲。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師生的審美情感與價值觀得到共識、共享、共進,評價角色的互換不僅張揚學生的個性,而且讓學生學習美術的主動性、協作性、創作的靈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成功的美術課堂評價是激發學生想象的催化劑。在恰當的評價激勵下,課堂中學生的思維一次次被激活,思維的空間一次次被放大,學生那種積極歡喜的神情讓我若有所思。評價是一門藝術,讓我們一路“評”來,漸入佳境。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鍋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