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繼新 韓興娥
【編者按】韓興娥,一位普通的小學語文教師,但她的“海量閱讀”不但讓一批又一批的學生獲得智慧,也讓他們形成了讀書的習慣,進而提升了人生的境界。2005年春天,韓老師把《中華上下五千年》遞到陶繼新先生手中,讓他任選一篇文章,由韓老師和她的學生現場共同閱讀,竟然演繹出了萬千的精彩。從此,陶先生尋找一切機會提攜這位真誠、質樸的教師。資質平平的韓老師不負先生重望,在“海量閱讀”中提升自己、成就學生。2013年春節剛過,兩個人通過QQ聊起了“海量閱讀”。韓興娥像面對親人一樣向陶先生說起在“海量閱讀”中飲其甘霖瓊漿、嘗其佳肴鮮羹的樂趣。同時,陶先生和韓老師也一起向大家呼吁:課內“海量閱讀”簡單易行、人人可為,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常態,而不是“特色”。
本刊將分三期刊載陶繼新先生與韓興娥老師關于“海量閱讀”教學的對話錄,本期刊載第一部分《語文要義——閱讀經典》。
語文要義——閱讀經典
韓興娥:陶老師,春節剛過,您就工作了。我也一直在準備下學期的課,《詩經》《三十六計》《孫子兵法》一本一本地讀,一本一本地準備學生的閱讀材料,最大的活兒是修改好友徐美華的《讀〈論語〉學成語》,短短一個假期,就這樣在忙碌中度過了。
陶繼新:這種忙,是有意義的忙,忙得樂此不疲,它不會令人心累,相反,它帶給您的是一種心靈的快樂。因為您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而忙。同時,在忙的過程中,您也在不斷地發展自身。一個不斷發展的教師,會為自己生命的飛躍而感到幸福;同時,學生也會從您那里感受到幸福,并學到超越課本內容的更高層次的文化。
韓興娥:是,備課的主要內容還是閱讀,在閱讀中首先得到提高的是自己。接受現代學校教育的人,包括我們這些語文教師,文化儲備少得可憐,僅靠學生時代讀的那點兒書,僅僅能教學生識字、讀通白話文而已。為備課而閱讀的內容對我和眾多教師來說,都是生疏的。但在這閱讀之中,我們不僅會有知識的收獲,最重要的是真真切切地從學生的角度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探尋學習的途徑。
陶繼新:我們都知道往銀行存錢,以備后用。但遺憾的是,很多教師并沒儲備文化,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文化儲備太少,更沒有主動去升值自己的文化。有的教師的備課,只是備教材,看教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卻依舊在原地徘徊。看不到孩子快樂學習的景象,自己也是越來越倦怠,直至退休,依然只是個教書匠。而您則不然,您不但備教材,看教參,更備教材之外高品位的文化,每天都在學習,每天都可以聽到生命拔節的聲響。知識與智慧的逐漸增多,讓您從更高的視點看教學內容,看孩子的成長,從而讓孩子有了一般小學生沒有的“海量閱讀”,以及超越想象的發展。
韓興娥:是的,我是中專畢業,沒有正兒八經學過中文,在學生時代,語文、英語也是自身薄弱環節,如今竟然喜歡上《詩經》《論語》等經典。迷戀經典,對您這個文化層次的人來說是很正常的,而對于成日與小學課本打交道的教師來說,比較少見。起初并非真心想讀經典。過去我讀的書除了教材、教參、作文選外,就是幾本教學雜志,那些雜志也不是因為喜歡才讀,而是為了尋找教學上的突破,為了寫點兒論文,更具功利性。工作后的十余年,一直就讀那些東西,不但沒有長進,反而還倒退了。比如寫文章,剛工作時寫“下水文”速度如行云流水,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寫小學生作文的水平竟然不及小學高年級學生。最近十多年進行“海量閱讀”教學,起初,我閱讀經典多少有被迫的成分,為授課,為要和學生討論。后來,隨著閱讀的深入,越來越喜歡,越來越迷戀。這讓我感到,教師和學生一同成長才是最大的幸福。
陶繼新:初教語文,學歷低并不可怕。我在曲阜師范學校任教之時,只是大學專科文憑。可是,學歷低并不等于我不稱職。做好教師的關鍵是要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認識到與他人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如何更好地提升自己,并且付諸相應的行動。慶幸的是,我沒有走太多的彎路,就是在曲阜師范教學的三年半期間,我讀了大量的好書,寫了很多文章,成為學校里被學生擁戴的教師。您開始教學的時候所看的書與刊物,是現在絕大多數教師依然在重復的“故事”。其實,一個語文教師,如果只看教材與教參,即便對其倒背如流,也是教不好課的,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因為要想提升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關鍵是要有豐富的語文素養,即要有大量的高品質的文化經典積累。時間久了,您所積累的經典思想與語言,就可以化為自己的東西,厚積薄發,從而構建自己的思想與話語系統。再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從一個高品質與高文化的角度看教材,看教參,并有了屬于自己的創造。這種教學,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品質、有個性。教學者感到教學是一種精神展示,學習者感到是一種心靈享受。當學生也可以在課堂上不斷地閱讀高品質的經典文化后,自然也就有了新的品質,也就有了屬于自己的語系。這樣,學生學習語文,不僅不會感到索然無味,反而會感到其樂無窮。
韓興娥:對,力求具備豐富的語文素養應該成為語文教師的追求,閱讀高品質的文化經典應該成為語文教師生活中的樂趣。但現在很多教師只是備教材,看教參,上進心強的讀些教育報刊、教育學著作,那些應該讀、可以讀,但不是語文教師的“專業”。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是什么?是讓學生認識常用漢字,自由閱讀,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見聞感受,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走進高品質的文化經典。經典艱澀難讀,如何走進經典?這就要依靠教師在“海量自由閱讀”的過程中選擇最佳的讀本。我個人起點低,閱讀經典有難度,所以關注的重點往往是如何讓小孩子盡量輕松地走進經典。我并不像有的教師想象的那樣有高深的功底,我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總會找機會跑書店,看那些與經典有關的有趣的書。艱澀的文字我讀不進去,更不用說小孩子。但當師生共同閱讀,共同理解的時候,有些經典卻不再那么艱澀難懂,相反會讓人感覺趣味無窮。比如放假前我們讀的《世界五千年》,幾年前您看我教過的《中華上下五千年》,書放到家里,很多孩子并沒有好好讀,但集體共讀時就讀得興致盎然了。
陶繼新:您說的“語文教師的‘專業”是“自由閱讀”太有見地了!教育報刊對于提高語文教師教學水平自然會有一些幫助,但是,幫助最大的不是這些報刊,而是更大范圍里的閱讀。語文教師不可能不讀語文教學專業方面的書刊,可是,這不是閱讀的全部,甚至不是閱讀的主體,因為提升語文素養的關鍵不在于閱讀這些書刊,而在于閱讀更高品位的圖書。近三十年來,我只訂了一本刊物《文學評論》,這是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的,有比較高的學術品位。它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任何語文教師讀上幾年,都能很好地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
經典文化,一個人讀大多會感到非常困難,可是,“全班共讀就樂趣無窮”。看來,小孩子讀書,是需要一個閱讀場域和氛圍的。您的好朋友陳琴老師的學生六年背誦十多萬字的經典,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大家一起讀。孩子們一起讀一起背的時候,會形成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氣場。在這個場里,沒有了艱澀深奧之感,沒有了昏昏欲睡的感覺。我看到孩子們一起背誦經典的時候,一下子精神就會振奮起來,他們的聲音之中,快樂指數之高,簡直讓人有一種氣沖霄漢的感覺。他們是在背誦,也是在抒發情感,是一種全身心的快樂,就連我們在場的成人,也都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這樣的讀,不但誦讀的效果好,而且也是一種審美之旅啊!
韓興娥:我最羨慕的就是陳琴老師深厚的文學功底,其對經典文化是發自內心的熱愛。我希望弟子們將來能像陳琴老師那樣在經典文化領域游刃有余。靠現在“補課”閱讀,我很難達到陳琴老師那樣的高度。雖然“兩周教完教材”我已輕車熟路,也帶領學生讀過《論語》《老子》等經典,但無法像陳琴師生那樣讀那么多的經典。陳琴老師用六年的時間為學生蓄足一生所用的母語能量,將十幾萬具有種子能量的經典文學儲存在學生記憶深處,在我看來這是可望不可及的。“海量閱讀”和常規教學不一樣,但我確信經過“海量閱讀”教學的學生的語文素養定要遠遠超過其他同齡孩子,我的上屆學生到中學后的表現已證明了這一點。但要讓更多的人信服,我還要做更多的努力。
陶繼新:我也非常欣賞陳琴老師,我已經與大女兒商量好了,將在適當的時候,讓她帶著她的女兒軒軒去陳琴老師那里聽幾天課,主要是想讓軒軒感受一下另一種教法。古代很多大文學家小時候都有“游學”的經歷。一個孩子,如果能夠聽到很多名師的課,會對其產生很大的影響。我也與女兒商量好,今年還要帶軒軒到您那里聽幾天課,讓軒軒感受一下“海量閱讀”的課堂究竟是什么樣子。她也許一時適應不了這種課堂,可是,這會讓她看到一個“另類”的“風景”。讓孩子聽不同名師的課,可以讓孩子從中汲取更為豐盛的生命營養。也許當時看不到什么明顯的效果,可是,卻有可能在其心里栽種下感悟名師的種子,到了一定的生命節點上,就有可能生根、發芽、開花和結果。
韓興娥:經常看您大女兒雪梅和她女兒軒軒的故事,我也很想見到可愛的軒軒啊!但我的課堂上學生自學的時間很多,又因我的個性愛靜,再加上六年級的課堂,我特別注重讓學生沉思靜讀、自求博取。因此,學生在暢快學習時,臨時加入課堂的學生可能會感覺有些沉悶,所以有些擔心可愛的軒軒會失望。這是我個人的缺失,很難改變,不是“海量閱讀”的問題。“海量閱讀”彌補了我個人很多的不足,學生的優秀來自他們對高品位文化的汲取,不是我這個教師當得出色。目前,我最要好的兩個朋友,淄博的徐美華老師和四川的羅義蘋老師,她倆的課堂都很精彩。去年春天,我看過羅義蘋老師帶她的二年級學生上課,太好玩了,課堂效率也很高。如果能從教材中“突圍”,很多教師的課堂會比我的精彩,他們的學生會比我的學生更優秀。您寫的《語文課能不能從教材中“突圍”》發表這么長時間了,可是能從教材中“突圍”的教師實在太少。春節前,我建議一個校長給他們學校的圖書館配50套《歇后語兒歌100首》《讀歷史學成語》等,供一個班的學生循環閱讀。我告訴他:“你們學校是否配50套書,這或許對這套書的銷量沒有什么影響,但如果一個學校、一個地區切切實實地進行‘海量閱讀,一定會涌現出比我出色的教師,因為我在人群中不是聰明人。”
陶繼新:“讓學生沉思靜讀、自求博取”是很高境界的課堂學習,盡管軒軒未必能夠適應,但讓她感受一下,會對她的學習大有裨益的。
如果不從教材中“突圍”,語文教學是不可能迎來真正的春天的。語文學習,離開了大量的閱讀,永遠不可能學好。從古至今,沒有一個人不是通過大量閱讀才成為了作家,也沒有一個人不是通過大量閱讀才具有很好的語文水平的。葉圣陶先生說:“教材只不過是個例子。”可是,現在很多語文教師,將教材當成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全部或主要內容。當那么多的教師“沉睡”的時候,您與一些語文教學的改革者“覺醒”了!盡管人數不多,可是,卻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我相信,中國語文教學不會永遠就是這個樣子,它一定會回歸到它本然的狀態。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黃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