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強
這里所說的散文,并非一般概念中的除小說、詩歌、戲劇之外的所有文體,而是單指文藝性小品文,俗稱美文。它在小學中高年級和中學的語文教材中占有極其重大的分量。但是,長期以來,由于語文教學中文體意識的淡薄,造成了散文核心內容的模糊不清和教學方式的不得要領,大大降低了教學成效。本文結合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觸摸春天》文本解讀及其教學中的有關情況,就小學階段散文類課文教學談點個人淺見。
一、感知文章大意,找準情感的文眼
說到散文的特征,人們很容易想到“形散神聚”。但是,隨著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的發(fā)展,許多有識之士認為,“形散神聚”只是部分散文的外在特征,不是散文的內在特性。散文內在的規(guī)定性是“貴在有‘我”——所有的散文都是為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散文最可貴的品質和最內在的特征,就在于具有作者的真情感、真情趣和真理趣。而且,在散文寫作中,作者對自己所要表達的情感或理趣,大多會在自己的文章中直接點明,只不過是有的比較明顯,有的比較含蓄罷了。選進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散文的文眼大多比較明顯。這樣,小學散文教學中的初讀感知,就有兩方面的任務:一是把握內容大意,二是找準感情文眼。比如,《觸摸春天》描寫了作者在晨練時看到八歲的盲童安靜攏住一只蝴蝶并把它放飛的事情及其由此產生的聯(lián)想和感受,從中感悟到“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的道理。作者所感受到的道理,在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中和盤托出。根據(jù)這個特點,教學時,我們可以做這樣引導:文章寫了誰所做的哪些事情,作者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找出文章中點明這個道理所在的語句。
文章主題事件的把握和作者抒情文眼的探尋,不但讓學生學到把握散文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而且為下面將要進行的“深入體會作者情感,學習作者是如何抒發(fā)情感”等教學,提供了基礎和焦點。
二、理解描敘內容,感受詩意的描寫
人們一般把散文劃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狀物散文和說理散文等類別。其實,這些分類是從各不相同的層面、按照各個不同的標準進行的。為了更好地討論散文教學,我們有必要對這些分類及其標準做一個重新的認識和規(guī)范。如果按照散文中描敘與抒情文字數(shù)量的多寡,則可以分為描敘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如果按照作者所描寫事物對象或借以抒情的事物,則可以分為寫人記事類散文和狀物寫景類散文;如果按照作者所要表達情感與感受的不同類別,又可以分為抒情性散文和說理性散文;而且,近年來還出現(xiàn)了以歷史文化的知識或事件來抒發(fā)個人感情的散文新類別——歷史文化散文。這些分類也只是從作者行文的外部特征進行的,各類別之間的邊界依然是模糊的。散文中所有的描寫或敘述都帶有作者強烈的主觀感受,都是為了抒情的。而且,當代散文在抒情的同時也越來越注重對“理”的認知。
散文這么多的分類標準和特征,給散文教學核心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式的采用帶來了許多麻煩。所以,筆者建議,我們在確定一篇散文類課文的具體類別時,可以采用多標準復合交叉的方式進行,這樣,可以使這篇課文教學的核心內容確定和教學方式的采用更加精確。比如,《觸摸春天》寫的是作者看到人物某些活動的基礎上所做大量的抒情,最后點明所認識的道理。據(jù)此,我們可以把它的類別特征概括為:在人事活動描敘的基礎上,抒發(fā)自己的主觀情感,從而表達自己對某個道理的認識,可稱有一定敘事色彩的抒情性散文。在這類散文中,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既要通過人物活動的事件本身透露出來,更要通過作者大量的情感抒發(fā)表達出來,而且以后者為主。這種行文方式,在當代散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這樣,探究作者是如何在事件的描敘中奠定抒情的基礎,又如何在這個基礎上抒發(fā)個人情感的,就成為這種課文教學的核心內容。那么,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敘寫了哪些事件,它們在行文用語上有什么特點,帶著作者怎樣的情感傾向。具體的教學,可以這樣進行:
學生自讀思考:作者在晨練時看到安靜做了哪些事?這些事情中哪件事是最主要,在描寫上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討論,歸結出:作者寫了安靜所做的事有:整天在花香中流連,走得很流暢;及其準確地攏住一只蝴蝶,把蝴蝶放飛。在這些描寫中,攏住蝴蝶描寫得最詳細,而且?guī)е軓姷闹饔^色彩。在用詞方面有“慢慢、花香的引導、極其準確”;從描寫的順序看,作者不直接寫她攏住蝴蝶,而是先寫她的手伸向月季花,再寫上面的蝴蝶,從中可以體會到作者看得異常的專注、細致。正是因為這些細致的“看”,才有了文中作者的吃驚和強烈的感受。所以,它是作者情感生發(fā)和抒發(fā)的基礎,而其他的事件則是“攏住蝴蝶”事件的基礎。
三、品味情感含蘊,體會抒情的藝術
散文存在的全部意義就在于情感。閱讀散文,從接受理解的角度說,是讀懂作者所抒發(fā)的感情和理趣,感受這些感情對我們心靈的愉悅、熏陶與感染;從學習表達的角度看,是學習作者如何把自己真實情感用合適的事件和語言表現(xiàn)出來。當然,散文中的抒情,寫的是作者在某種情境中面對某些人與事的情感歷程,還保持著作者心理情感及其變化的原來形態(tài),不像詩歌中的情感那樣因高度提純而變形。所以,在敘事性散文中,作者往往首先把情感蘊含在事件中,等到情緒積聚飽滿了,再用“文眼”直接抒寫出來;而在抒情性散文中,作者的感情抒寫則一直明顯地穿插在事件或物件敘描的過程中,形成了“夾敘夾議(抒)”的態(tài)勢。所以,散文、尤其是抒情性散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于情感的體會和作者抒發(fā)真情方法與規(guī)律的學習與把握。當然,由于受學生學習基礎的限制,在小學中年級,更多的是進行情感的理解與體會;到了高年級,可以在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適當學習一些抒情的方法。
在《觸摸春天》的教學中,“體會抒情”的環(huán)節(jié)是在“事件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我們可以這樣引導:面對著盲女孩安靜極其準確地攏住蝴蝶并把它放飛,作者分別產生了哪些聯(lián)想和感受,請從課文中找出來有關語句,自己試著理解它們的意思。組織全班交流時,著重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4個抒情句。比如,“此刻,安靜的心上,一定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蝴蝶在她八歲的人生劃過一道極其優(yōu)美的曲線,述說著飛翔的概念。”著重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中的“美麗的弧線”和“優(yōu)美的曲線”都是動物飛行的線路、軌跡,也指下文中的“飛翔的概念”。而這些樣子,盲人安靜是看不到的,所以,此前,也就不知道什么叫“飛翔”。但是安靜在放飛蝴蝶、在蝴蝶從她手里飛走的瞬間,感覺到了它們是怎么飛行的,這樣,她便理解了“飛翔”。句子中“劃過、訴說”等詞語以及三組偏正詞組的運用,使得這句話極富詩情,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悟。在這些句子的理解后,歸結出相應的理解方法: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抓住重點詞語,聯(lián)系人物的處境,等等。
四、梳理行文結構,感悟“敘”“抒”的關聯(lián)
散文的敘述和抒情永遠是連為一體的。因為散文是一種“最自由”的文體,不同散文篇章的描敘和抒情都各具特色,其間的關聯(lián)也多彩多姿,而在它們各自篇章的內部又顯得各具藝術。正是這些各具特色又極具藝術的一篇篇散文,特別是其中的名篇,在不斷地告訴我們散文是什么,散文中的“敘”“抒”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聯(lián)與規(guī)律,應該怎么讀、怎么寫。所以,散文類課文教學的分步理解后,都要回歸篇章整體,梳理行文結構,感悟其中描敘和抒情的關聯(lián)。讓學生從那些各具藝術特色的結構中,感悟散文的讀寫方法與規(guī)律。根據(jù)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語文教學的學段要求,一般說來,可以在中年級進行一些行文比較簡單、淺顯文章表層結構的感悟與認知,到了高年級,要在梳理表層結構的基礎上,領會這種結構的深層規(guī)律。下面是《觸摸春天》“回歸整體”部分的教學。
通過“事件理解”和“感情體會”的教學,黑板上已經大致形成以下的板書表格:我們可以利用板書,引導學生把握散文行文的整體結構和散文敘事抒情結合的表達。
1.深化主題認識。
(1)明眼人認識春天、感知外部世界,更多的是靠眼睛的觀看,而盲女孩安靜的心中也有一個多彩的春天、多姿的世界,她是通過什么來“認識”的呢?(通過身體的感觸,通過眼睛以為其他器官的感覺。)所以,課文的題目就叫“觸摸春天”。
(2)你是怎么理解作者點明道理的那句話?引導學生自由談體會,讓他們說出我們每個人、每一種人,要怎樣珍惜自己生活的權利,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美好的世界。
以上環(huán)節(jié)教學之后,教師在板書表格的最后一格里添上:“觸摸春天”“誰都有 誰都可以”。
2.梳理行文結構。
(1)通過板書內容的縱向對比,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所寫的內容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作者的所見,即文章中某些事件;一類是作者的所想,即對這些事件的主觀情感與認識。
(2)通過板書內容的橫向對比,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是把自己的感受穿插在事件中,或者說,作者在事件描敘的過程中,隨機抒發(fā)自己的主觀感受與情感,最后點明主題。而且隨著事件敘述與發(fā)展,作者的感情也越來越濃烈。在閱讀中,我們既要弄懂作者所寫的事件,更要體會作者所抒的感情,最后理解所點明主題。這是閱讀散文的基本方法。
(3)對主體事件和抒情部分進行多次分角色朗讀,以便學生在朗讀中進一步感悟這種行文結構特征和文章的語言特色。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