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世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中提出:“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但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選文中還沒有“非連續性文本”。筆者以為,在教材尚未做大的改動的前提下,作為一線教師應提高對“非連續性文本”性質、特點等的認識,有意識地挖掘現有教材中“非連續性文本”的因素,進行滲透教學,并以此為契機,改進閱讀教學的策略,努力提高實效。
一、改變方法教語文
非連續性文本是由表、單構成的文本,具體包括清單、表格、圖表、圖示、廣告、時間表、目錄、索引等,具有直觀性、實用性、關聯性、主體性等特點,其閱讀指向、閱讀方法與連續性文本還是有些不同。挖掘現有教材中“非連續性文本”的因素,可以促進教學方法的改變。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的內容時,以往教師毫無疑問是逐篇進行教學,但是如果從非連續性文本的角度去思考,我們就會發現,本篇課文雖是由《小嘎子和小胖子比賽摔跤》《臨死前的嚴監生》《“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三個不相連續的片段構成,但卻都是同一主題下的相關內容。所以教學時,就不一定像以前那樣一篇一篇去教了,可以將三篇文章看作一個整體一起教,這樣,教學目標應重新定位,教學內容也應重新選擇,教學流程則應重新設計。
又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夜晚的實驗》,課文的主體部分具體、清楚地寫出了斯帕拉捷做實驗的過程。教學時可以附一張較為清晰的蝙蝠和雷達的超聲波運用原理圖,引導學生在圖上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比如:蝙蝠與超聲波之間的關系,飛機夜航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然后再與課文中原始的信息相聯系,以得到所需要的結果。接著著重引導學生了解斯帕拉捷做了幾次實驗,明確每次實驗的目的、內容、結果和結論。然后出示以下表格,引導學生進行填寫,最后指導學生借助表格進行表述。
運用表格指導學生閱讀,有助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分解、整合,更好地理解內容,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其實這就是引入非連續性文本的一些因素,進行連續性文本的教學。
再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單元《我的成長冊》,可以說是非連續性文本因素很強的教材。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提取信息,搜集材料,整合材料的能力,鍛煉實踐能力,激發創造潛能。教學時,首先可以引導學生采用表格的方式設計欄目策劃,規劃板塊有“成長記錄”“我的照片”“我的愛好”“優秀作業”“作品展示”“我為社區獻愛心”“我讀過的好書”“老師寄語”“同學贈言”等。第二步依據表格上的內容,搜集所需的材料,并對材料進行分類、挑選,在搜集材料前,還可以引導學生制作一張細化的表格。這樣按表索驥,方向明確,不易遺漏。
第三步還可以就搜集渠道和處理方式與學生展開討論,并填入表格之中。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提取運用簡單信息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二、用好插圖再加工
引導學生在插圖中發現課文內容的重要信息,并得出自己閱讀插圖的信息或結論,再閱讀課文,從而驗證自己的語言文字信息。這是運用插圖幫助理解課文,發展學生觀察、閱讀能力的好方法。例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的插圖就很有特點,它是由六幅插圖構成的,教學時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揮想象,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閱讀插圖的收獲,說說從插圖中提取到的洞口、外洞、空隙、內洞的信息是怎樣的,再讀課文,驗證自己的結果。
還有一種方式是依據書本文字的描述,再“幫”作者配上自己喜愛的插圖,或在書上已有的插圖旁邊,依據自己的體會進行“再加工”。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可以如下設計。
師:讀讀課文,想象思考。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的腦海里出現了聶將軍給日本小姑娘喂飯的畫面。(師板書:照料圖)
生:我似乎看到了美穗子帶著全家人來感謝聶將軍時的情景。(師板書:謝恩圖)
生:我的腦海中出現了聶將軍送日本小姑娘去石家莊日軍指揮部時的情景。(師板書:送別圖)
師:現在,讓我們來給課文畫畫插圖,好嗎?
這樣,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在腦海中提取出“照料圖”“送別圖”“謝恩圖”的畫面,然后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把圖畫出來,給課文配上插圖,在此過程中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轉化為圖畫形象,從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補充文本激興趣
在教學、作業中積極補充非連續閱讀文本,增加學生這方面的閱讀活動與能力訓練。除了數據、表格等材料外,可以引進包含圖示、地圖、表、曲線圖等的文章,增加學生閱讀非連續文本的興趣。比如,在六年級的總復習階段,整理課文重點是費時費力的,由于容量多,容易讓學生引起厭煩情緒。如果指導學生把課文知識點用圖表的形式來整理,比如:可以從“重點詞語”“關鍵句式”“人物形象”“表達方法”“課文情感”等方面去列表,用這樣的方式來提煉觀點、歸納摘錄,既一目了然,又提高了學習效率,還能把關鍵的內容顯現出來,學生一定樂于去做。也可以對課文內容進行增補,比如寫景類文章,如在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頤和園》等文章時,可以增補相應的導覽圖,與文章介紹的寫作順序相配合,一方面讓學生借助導覽圖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一方面也可以增加閱讀的趣味性和應用性。
四、自行設計寫文本
從連續性文本材料中,提取相關內容,讓學生自行設計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容易激發學生練筆興趣。例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新型玻璃》一課,將新型玻璃的種類、特點、作用進行歸納,并列成表格。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制作新型玻璃的名片。名片中含名稱、使用說明等,學生興趣盎然。這樣的語文實踐,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又鍛煉了學生動手制作能力與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五、實踐之中提能力
“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更多的是對生活的閱讀,因為這類文本更多的是出現在生活中的,也就是所謂的“讀的不是書,是生活”。試想,如果面對一紙的電器說明書依然什么也不會用,買了電扇裝不了、換了新電視機不會開、拿著地圖依然分不清東南西北,那我們是不是該反思我們當前的教學,問題出在哪兒了?因此,我們在教學非連續性文本時,更多的應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進行閱讀實踐,讓語文學習回到生活本體。在現有教材沒有修訂的前提下,我們可以依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實“非連續性文本”內容。比如,隨著年級的增高,大部分學生都自己坐公交上學了。針對這樣的生活情境,可這樣設置:出示一塊公交站牌,指導學生閱讀,并能夠通過閱讀解決下面的問題,比如坐幾路車?行車方向怎么讀?(不會看的話,會離目的地越來越遠)哪一站是目的地?讓孩子學會讀懂公交站牌,讀清楚了,才會順利到達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只有讓學生感受到“非連續性文本”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在閱讀實踐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才能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提高學生閱讀這類文本的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