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貴波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課外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這一要求充分說明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而在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學期只有30篇左右的課文,也就是說,課內閱讀的總量只有3萬字左右,在閱讀容量上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把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讓學生進行一定數量的 課外閱讀。而實踐表明,學生的課外閱讀,只有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才能取得好的閱讀效果。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下課外閱讀指導的策略與方法,以此求教于方家。
一、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和氛圍
良好的讀書環境能夠激發師生的讀書欲望。只有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條件,才有可能促進學生的有效閱讀,保證學生的閱讀質量。為此,我在班級建立了一個“圖書角”,并寫有“讀書樂,樂讀書”的激勵性語言,以此激勵學生讀書。圖書角的圖書一部分來自學校圖書室,一部分由學生自帶,實現資源共享。這樣,基本上能夠實現圖書的“自給自足”,保證人人都有書讀。在具體的閱讀過程中,我們規定的學生的必讀書籍:《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時代廣場的蟋蟀》、《豆蔻村的居民與強盜》等,與此同時,我們充分利用教室的墻壁展出名人名言、經典詩文,乃至優秀學生的學生作品,以此創造濃厚的讀書氛圍。如“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從而保證了每一面墻壁都浸潤著文化氣息,飄溢著濃濃書香。另外,我們將每周三下午最后一節開設為語文課外閱讀指導課,指導學生如何閱讀。每月確定一讀書主題,月末組織讀書交流課,讓學生及時分享讀書的收獲與樂趣。
二、開展豐富的課外閱讀活動
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高效率的閱讀教學,首先來自于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恰當的閱讀材料。
實踐表明,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教師放任自流,學生則難以收到良好的閱讀實效。因此,開展,我們通過開展“講故事”、“讀書匯報會”、“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剪貼冊”、“手抄報”、“知識競賽”、“查比賽閱資料”、“詩歌朗誦比賽”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在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
在上述課外活動形式中,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就是“講故事”。因此,我們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特點,利用“故事遷移”,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以此來推動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的延伸發展,激發學生自覺進行課外閱讀。
故事人人愛聽,尤其是小學生,一聽老師要講故事,都會挺直身子,豎起耳朵,兩眼閃爍著興奮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聽得津津有味。所以,當老師講完故事,向學生推薦課外書時,這效果肯定比任何說教都有效。但是,僅僅靠老師講故事,不可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因此,講故事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老師可以講,學生也可以講,還可以師生、生生之間比賽著講。這樣,學生有了“發言權”,自身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他們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感人……每一個故事,都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催化劑。讓講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愛課外閱讀;讓聽者在講述者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感受課外閱讀的誘惑。
三、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
很多學生都喜歡讀課外書,但他們往往只對生動的故事情節感興趣,而對故事情節之外的內容走馬觀花,不懂得積累知識,更談不上汲取相應的寫作技巧。如果長期下去,不僅學生得不到具體的收獲,而且也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使他們不僅愛讀書,而且會讀書。老師一定要替學生挑選那些與學生年齡和興趣相稱的有益的書籍。一般低年級的學生主要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應該選取圖文并茂的課外讀物讓他們讀;中高年級的學生其思維已由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此,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邏輯性、說理性較強的讀物給學生閱讀。
那么,怎樣的書籍才是有價值的呢?對此,《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材選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這就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指明了方向。
(1)由課文延伸。在教材里,有很多課文是名人名篇,或是從名著中節選的,這些經典的著作是學生課外閱讀的好材料。比如《美猴王》就節選自《西游記》,《景陽岡》就選自《水滸》。教師可以在學習課文時,把課文內容相關聯的前后內容給學生做簡要介紹,激發學生想了解整個故事的興趣,然后向學生推薦讀整本書籍。
(2)由《日積月累》延伸。在每個單元的《日積月累》學習中,經常會有一些名人名言,好詞好句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名言,讀名人著作。比如讀到“只有為別人而活著,生命才有價值”時可以問學生:你知道哪些人物具有這種品質?然后推薦他們讀雷峰、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等人物的書籍和介紹他們的故事,這樣也能不斷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
四、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
課外閱讀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積累知識。怎樣積累呢?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古訓有“不動筆墨不讀書”,培根說“做筆記使知識準確”。因此,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下大氣力指導學生學會做筆記,以此提高和鞏固課外閱讀的實際成效。要告訴學生,無論是寫入小冊,還是記在卡片,都要立即動筆,不能遲疑。只有多動筆,才能很好地學習和理解所讀書籍的內容。當然,讀書筆記應根據閱讀目的的不同而各有側重點。概而言之,讀書筆記有以下三種:一是提綱式讀書筆記,側重于寫出作品內容;二是心得筆記,重在寫自己的體會;三是摘錄筆記,摘錄好詞佳句。小學生寫讀書筆記不可能面面俱到,可根據年級層次和閱讀目的選擇其中比較有價值的一方面來寫。
總而言之,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成效的重要途徑。指導好課外閱讀,不僅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對提高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至于課外閱讀的指導方法,在上述論及之外,教師還要善于觀察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的表現,對學生的閱讀實踐進行客觀的效果評價,并能及時調整指導的策略及方法,以此求得更加理想的課外閱讀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