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衛平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明確探究性閱讀要達到什么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前提。探究性閱讀要增強學生閱讀活動的自主性、創新性,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高學生文學文化素質。將閱讀與口頭、書面表達等實際運用相結合,形成有效的閱讀,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閱讀成為終身受用的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即是要使他們能從閱讀中收獲提高素質的養料,在閱讀中培養思辨力、評判能力和批判精神,明確閱讀的角度是必要的。因此可從幾個角度來閱讀作品。
一、 文學文化角度
作品的閱讀應以了解把握中國文學為基礎,讓學生發現和掌握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遺產,“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只有對這些有了深刻感受之后,才能進一步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養,全面發展。但同時也要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對比了解歐美文化,擴展視野。《語文課程標準》在必修課程的閱讀要求中特別指出,學生應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即閱讀的范圍要廣泛,包括文學作品和非文學作品。從文學和文化以及實用的角度來閱讀各種作品,有利于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引導他們構建較全面豐富的文學和文化概念。
二、體裁和構架角度
文學藝術的作用在于表達思想情感,而思想情感可用不同的體裁來表現。學生如果能從體裁意識去閱讀作品,掌握了不同體裁作品特點,最直接的一個作用在于寫作時能自覺運用,有意識地規范自己的文章體裁,寫出“合體”的文章,不至于一篇作文雜糅有好幾種體裁形式。不同的體裁有不同的構架方式。一些人認為中學語文探究性閱讀從文章結構入手解讀文章,是一種用“生理剖析學”的方法獲得“生理剖析”結果的單純以認知為目的的教學,是違背閱讀的根本目的和閱讀教學能力培養目標的。這種觀點未免有失偏頗。相反的,在閱讀中熟悉了解不同體裁作品的構架有助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形成系統和框架意識,在閱讀思考和寫作時更容易有一種連貫性和邏輯性,從整體把握思想內容,如在學習《逍遙游》這篇文章時就有學生提出,既然作者要談人修養的最高境界,為何文章前半部分要講鯤鵬與學鳩,尤其是用了較多的筆墨寫鯤鵬的體態和奮飛的氣勢。其實這就是對作品各部分的關系不理解才會有的疑問。在引導學生理解了此文如此結構的目的后,他們就看到了作者所談由物及人:萬物都有所待,即便是體形巨大且看似灑脫的鯤鵬也如此,從而引出人如何達到“無所待”的境界。有形象到抽象層層推演,學生體會到作品的邏輯軌道后,也可感受到其中恢宏的氣勢。由此可見,一些人會誤認為對閱讀作品的結構分析是在肢解文章,是因為把文章的各部分獨立開來了,沒有進行較好的整和,且沒有深入的理解它們的內在聯系以及各部分對反映主旨所起到的作用。由于沒有看到文本結構形式美,這樣去閱讀文章尤其是一些邏輯性較強的說理文章是不合理的。
《語文課程標準》里為中學語文選修課程設計了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運用,文學論著研讀,這是站在一個更高點考慮學生的素質能力的發展而設置的,如詩歌與散文可讓學生在閱讀中從分析形象與意義之間的關系以及抒情這些角度,把握詩歌散文的語言特點,新聞和傳記則可讓學生分清正在發生的或經歷過的現實生活和虛構故事之間的區別個關系,通過閱讀新聞關注國內外大事及社會生活,從傳記中獲取人生啟示,養成深度思考和判斷的習慣。
三、作品價值角度
閱讀既可幫助學生感知某一作品是如何表現特定體裁的文學特征,同時還有助于他們了解一部作品寫作及反映的特定歷史時期的具體環境,進而感受它的獨特性。通過對所閱讀作品在歷史中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以及它被人們接受過程的了解,學生可以理解某一作品是如何受環境影響的,從這一角度看一些文學名著與我們的距離就不再那么遙遠了,不至于對它們望而生畏,覺得難以讀懂,或束之高閣奉若神明或以現代的標準去過度評價,而能把握名著的獨特之處和它們帶給世人的東西,看出他們超越時空的價值所在。在此基礎上學生讀一部作品讀出了它的魅力所在,不單在于它本身語言思想,而且在于它的獨特價值和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觀點評析角度
從能力培養的角度看,研究性閱讀中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仍然要考慮學生理解概括分析能力的提高,不能簡單化機械化地做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概括分析。如何擺脫舊式閱讀將作品支離破碎,分析流于瑣屑的套子呢?對句子的細致品味仍然要,但也要提倡一種有效率的“大閱讀”即在有限的時間里盡量讀更多的有價值的作品,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這些作品,這就涉及到閱讀方法問題。可將幾個基本問題貫穿其中去閱讀:①作品中作者的觀點主張。②別人對此觀點的評價,或由作品材料本身引出的各方觀點。③你的觀點,并結合現實談感受。④你所欣賞的精彩語段或觀點,結合自己的體會分析精彩之處。⑤對作品的綜合評價。從觀點評價的角度閱讀作品,讓學生能概況觀點,并學會比較幾種觀點構建自己的觀點,這種做法有利于增強語感、拓展思維深度,培養專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