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辦教育,怎么辦?我認為,需要用經營的理念和機制去推進現代學校的發展。
經營,原本是企業用語。盡管教育不是企業,學校不是工廠,但是,教育、學校與企業、工廠之間在文化上是相通的,也就說,優秀的企業文化、工廠文化同樣適用于教育、學校。經營不是挖空心思地想方設法掙錢,而是用專業的精神去做事情。具體到學校來說,就是用專業的精神以及匹配的教育情懷去用心辦學,不斷促進學校辦學質量的提高。
學校經營需要從學校內外部兩個層面去實施。
一、學校外部的經營
建國之后,我國的中小學都成為“國有”學校,歷史上一直存在的對維系我國教育發展發揮過作用的私學被人為“消解”了——政府包辦了整個教育。這種做法盡管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的作用,盡管我國在后來也進行政策調整來適度發展民辦教育,但是,從整體上看,仍然是政府包辦教育的模式占據著絕對主流的地位,民辦教育只是點綴或者補充(即便存量較小的民辦教育自身也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這使得公立中小學學校普遍沾染上了固步自封、改革動力不足的“體制病”。
目前,教育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而公立中小學學校的現狀與日益強大的民眾需要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在這種形勢下,各個地方政府普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面對捉襟見肘的財政窘況,政府可能無力興建新的學校,而城鎮化來勢洶洶,外來人口迅猛增加,怎么滿足如此之多孩子受教育的入學需求?與此同時,人們對優質教育的追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家長們為了孩子的前途,大都動用社會關系,極力沖破各種禁止擇校政策的束縛,想方設法為孩子擇校。優質教育明顯不足,無法滿足民眾的需要,怎么辦?還有,隨著時代的發展,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理性,一些家長開始尋找適合自己孩子個性的學校教育,而單一的公立中小學學校,普遍缺乏特色,家長不滿意,政府如何辦?總之,在今天,學校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正處于一個家長焦慮、學校焦慮從而帶動政府也焦慮的時期。
在這樣的形勢或者背景下,學校不能被動等待,應該主動出擊。問題是,學校如何主動出擊?作為“現代”學校(現代學校是建立在機器化大生產的產物,深受市場精神的熏陶),應該充分吸納市場精神,像優秀的企業那樣去認真分析“客戶”的需要,不斷滿足客戶的需要。對于期望經營的學校來講,其客戶首先是“政府”。也就是說,現代學校需要認真研究政府的需要,善于為政府排憂解難,如此,學校就可以從政府那里獲得發展的“政策”或者“資源”。山東省淄博市的金茵小學就是一個成功的個案。金茵小學的楊世臣校長是一個深諳市場規則的人。楊校長看到,區財政難以投資興建新的學校,為了替政府解決學校不足的問題,他借機要求當地政府支持他“收購”破產的企業廠區廠房,將其稍加改造就可以成為學校辦學用房,或者,盤活當地閑棄的校舍,并要求當地政府支持他以民辦機制興辦學校,結果,楊校長把公立的金茵小學發展壯大為“金茵教育集團”。這一辦學模式將成為我國新時期尋求辦學體制突破的一個典型。
對于公立學校來講,其第二個客戶是房地產開發商等工商企業。楊校長開辦的一所學校周圍,一個房地產開發商正在建設新的樓盤。作為懂得經營的人,楊校長便與開發商進行了溝通:學校可以接受新小區入住業主的子女就讀,條件是房地產開發商要給學校的辦學注入資金。這對于開發商來講,是再高興不過的事情了。試想,如果由房地產開發商來投資建設一個新學校的話,投資金額是巨大的,而與金茵小學合作,等于節省了大批量的資金。這一雙贏的做法,既解決了企業的難題,又解決了學校發展的難題,是學校成功進行外部經營的一個典型案例。
二、學校內部的經營
對于學校內部來講,所謂經營,指的是用優秀的企業文化或者精神來改造學校。企業建立了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文化,這是企業之所以快速發展并持續實現卓越的根本原因。對于今天的公立學校來講,最大的問題在于學校內部官僚氣過于濃厚,沒有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文化。
我國推進的新課程改革,把課程標準作為改革的核心,其主要的用意就在于用優秀的企業文化改造學校教育,因為課程標準作為整個標準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內在含有標準的精神。
首先,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的教學建立在課程的基礎上。新課程以課程標準取代教學大綱,就是改變以往教學內容覆蓋的教學模式,而是把課程標準中關于兒童發展結果作為教學設計的起點,一致性地思考本門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要素,這就使得教學具有了走出單純教教材的可能性。
把教學建立在課程的基礎上,要求教師具有課程開發的能力。無論是國家課程的校本化還是學校內部校本課程的開發,都要求把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作為課程教學的起點。建國之后,我國的公立中小學實行自上而下的高度管制式的課程管理方式,這就使得課程教學難以具有適應性。新課程實施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并以學校課程為主,這在政策上把課程建設的權力還給了學校和教師。當學校擁有課程權力的時候,教師就有了運用專業能力、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建設適應學生的課程教學體系的可能性了。
實施課程標準驅動的教學改革方式,其重要的意義還在于,課程標準關注結果,要求教師的教學必須注重績效,實現學生學習的增值。學校存在的價值在于不斷實現學生學習的增值,不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同時,課程標準指向評價,課程標準驅動的教學等同于評價驅動的教學,這就是說,教師必須使教學與評價一體化,開展有證據的教學。
可見,開展課程標準驅動的教學,重要的是讓教師關注教學背后的教學理念,譬如是不是尊重兒童,是不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當然,在要求教師開展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的同時,也對學校管理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試想,要想實現教學的卓越、有效,怎會離開有效的管理?這就需要對官僚氣較濃的學校內部管理制度進行改革,建立一種追求卓越的學校內部管理制度,以此支撐教師的有效教學。例如,如何建立專業的備課制度?如何開展專業的聽評課制度?如何實施專業的教師評價活動等。這中間,如何實現學校由課程管理到課程領導的轉變是關鍵。這就意味著,學校內部的管理越來越走向專業化,走向價值的引領。而這一切,都需要辦學者釋放專業精神,用心經營學校。
我希望通過“現代學校教育發展聯合會”這樣的平臺,讓更多有教育情懷的校長走到一起來,共同思考和研究,把握現代教育的脈搏,經營好自己的教育人生,經營好自己的學校。
(注:根據錄音整理,發表時做了較大修改。)
(作者單位:山東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