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歷史是一門既深刻嚴肅又豐富生動的學科,如果我們只注重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視了它豐富多彩的一面,只注重它嚴肅的一面而忽視了它生動活潑的一面,則往往會使學生對歷史產生退縮、畏難、回避的情緒,從而影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充分調動各種有效手段,營造積極的課堂教學氛圍,是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情緒的重要因素,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前提條件,而創設學習歷史的情境則是學生主動參與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營造積極的課堂教學氛圍和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呢?讓我們來共同努力,探討一條讓學生參與歷史、親近歷史、學好歷史的路子。
一、營造學習歷史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和愉快地探求知識的巨大動力,是激發學生靈感的源泉。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學校、社會、家庭環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培養的。因此在目前的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和諧教育”,才能讓學生在融洽和諧的氣氛中,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以對歷史學習的濃厚興趣和飽滿的學習情緒,主動、積極地從歷史知識的海洋中汲取營養、鑄造人格、提高素質。所以,教師要讓學生以極高的熱情、極大的興趣投身于學習、參與教學。
二、創設學習歷史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
動機是指激勵人們活動的內在動因和力量,所以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動機引起的。在教學中要盡量利用各種手段,創設引人入勝的意境,創設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情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使學生產生參與探究的動機。我采取了以下嘗試:
(一)注重教師情緒對學生的影響
由于教學內容的嚴肅性和認知上的距離感,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情緒狀態尤為重要,稍有懈怠,學生就會產生一種氣氛低沉狀態。因此,在實際中我非常注重調整自己的教學情緒,讓自己在精神飽滿、情緒振奮的狀態下進行教學活動。只有當教師處于一種愉悅的狀態,學生才會處在一種興奮的情緒狀態下從事學習活動,并主動配合老師的教學,激起他們參與的動機。所以,愉悅、興奮的情緒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有促進作用,對老師的教學活動也有相應的促進效能。當師生在教學中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心理場,課堂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由于歷史本身具有過去性的特點,往往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距離感。教師可以把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新聞時事、社會現實結合到歷史教學中來,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到英國侵占我國香港時,讓學生搜集有關“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成功實現的事例;學到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召開的內容時,讓學生把胡錦濤總書記到西柏坡考察的時事政治和講話內容找出來并結合課文講述以突出會議的重要意義。由于事例是學生自己找到的而且受到了老師的信任和贊許,他們有一種“成功”感,而其他學生也萌發出“欲與他人試比高”的情緒,學生的參與意識被調動起來了。這樣把歷史感和現實感融為一體,既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增強了教學效果。
(三)注重教學形式的多樣性
教師要盡可能改變“一支粉筆一張嘴”的落后教學模式,歷史課堂不應只用講述法、談話法、講解法,而應依照學生能力水平、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等實際情況,選擇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講讀議練教學法”、“發現教學法”等。要改變“課課一個樣,堂堂一個腔”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學習歷史。此外,還可以開展演講會、故事會、知識搶答、辯論等寓教于樂的各種活動。如學習《戊戌變法》內容時,我引導學生就“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等問題進行辯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四)重歷史作業的創新
歷史作業是鞏固歷史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科學而有效的習題,特別是認知性習題、開放性習題,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媒體,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我的實踐證明,在同一個年級的不同班級或同一個班級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多種形式的作業布置方法,比如,對于成績較好的班級或學生我布置的作業多為主觀性、開放性習題,而成績較差的大多以客觀性習題為主,這樣做收到的教學效果很好,它使每位學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能做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抄襲現象。因此,改革歷史作業的內容和形式,賦予歷史作業更多的創造性、開放性和靈活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參與性,既是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歷史教師面前的任務。
總之,讓學生參與到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們的參與意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遵循平等參與的原則,不是居高臨下地指導,而是與學生平等地討論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在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教育正走向終身化的今天,如何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興趣與能力,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課題,有待我們進一步地探討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