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平
【摘 要】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而美國是一個歷史相對短暫的移民大國。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兩國在各方面均體現出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進而中美兩國文化的差異導致了兩國在教育方面的差異。本文主要探討中美兩國課堂教育的差異,旨在對我國教育質量提升有所啟示。
【關鍵詞】課堂;教師;學生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五千年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而美國歷史短暫,僅倆百多年。美國是一大盤“水果沙拉”,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導致了其文化的多樣性。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傳統的差異勢必導致教育差異,這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師生關系等都有很好體現。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事業越發引起大家的重視,課堂教學也逐漸成為教學工作中最基本但卻最重要的組織形式。當然,文化背景不同的兩國在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過程等也不盡相同。
一,中美課堂教育的印象
進入大學以后,由于專業是外語,有了很多與外教及留學生交流的機會。在交流中,受益匪淺。尤其是聽美國留學生們講述美國的課堂教育,感觸頗深。
中國的課堂,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給人的整體印象是:學生身穿統一校服,端端正正地在座位上,安靜地記筆記,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課堂上以教師為主體,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教室里很整潔,但因學生人數多顯得擁擠,墻面是雪白的。
在美國學校,上課像是開討論會,時常傳出歡聲笑語,所有學生積極發言,實際看似凌亂不堪的課堂是“形散而神不散”。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采用啟發式、引導式等方法。教室墻面貼滿了各種東西,甚至連門和黑板都不放過。
二、中美課堂差異
(一)教師教授課程數目
在中國,從基礎教育開始,不同課程通常由不同專業的教師講授。一個老師在一學年內給同一年級的平行班級上課,而對其他學科的內容都不涉及,所有老師都強調自己學科的重要性,這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要完成大量的來自不同學科的作業。
在美國,許多老師在一學年內講授幾門不同課程,當然這并不是美國師資缺乏,而是許多老師有足夠的精力同時講授不同的課程,其優點就是可以把各學科聯系起來,淡化各學科界線,利于學生的綜合掌握和理解。在美國大學,通常也會開設專門課程講述各學科間的關系。
(二)授課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中國更偏重于理論,強調打牢基礎。課上課后機械式地重復一堆堆作業,一年級的小學生就可以熟練地背誦“小九九”,到五年級就可以進行復雜的數學運算了,所以說中國學生的基本功確實很扎實。但是基本功好并不能代表創造能力強。在中國,談到創新,即便對于大學生而言也很困難。我國素有“師道尊嚴”的思想,所以課堂上學生很少提問,即使有疑問,往往也是堅信老師。中國老師授課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學生感覺無問題可問,所有內容老師已灌輸完畢。老師像演員,學生就是舞臺下遵守紀律的聽眾。
而美國的教學更側重于實踐。美國課堂對學生的要求就沒有那么嚴格,例如在數學方面,很多成年人離開計算機對于數字就幾乎沒有概念,甚至連日常生活的計算都成問題,這看似可笑,但他們注重培養創造性思維,注重動手創新的能力。另外,美國人不承認“權威”,學生與老師地位平等,教師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自由發問,不用擔心會被批評。美國老師授課的最終目標是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從而使學生得出新的看法。
(三)教材資料
在中國,自幼兒園到大學,教育部門制定的教學大綱明確注明每個學期的學習任務,各地區的學校會給相同年齡段的學生發放統一教材,教師依照教學大綱按部就班地安排每一節課的授課內容,各地區學生的學習內容都是一樣的,學生的個體差異,如:興趣、天賦等絲毫沒有列入考慮范圍。
相對比而言,美國各州在教材的選擇上自主權更大些,各州可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當教材,每個州有各自的課程標準及教育評審機構。只要通過教育評審,這些教材就可以供各學區自主選擇,美國在一個州內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也是不足為奇的。同一個學區里各學校選用的教材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參與和探討。
(四)測試
在中國,基于“應試”的大背景下,測試就成了衡量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成果的唯一途徑,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無論學生平時課堂上表現如何,只要期末測試成績好,該生就會被歸類于“優秀”。即使平時努力學習,但測試成績不理想的同學就會受到來自家長或教師的責備。學校還會依據學生的成績排名,再把名次表張貼示眾。每次考試對學生來說,就像是“大敵當前”一樣。考試過程中監考官會嚴防緊守,因為中國的考試是為了淘汰,一場考試或許會與一個人一生的命運聯系起來。學生的成績與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是緊密相連,雖然平時老師用心授課,但若學生成績不突出,那么院校領導還是不會投給該老師贊賞的眼神。
在美國,學校注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發展。考試不會安排那么多監考官把守,而且經常是開卷,學生一定時間內上交卷子即可。這是因為美國的考試是為了查缺補漏,為了學生今后的發展,一場考試不會跟學生的命運聯系的那么密切。學生的成績以“A、B、C、D、E”等級表示,不會排名,一般也不會示眾。并且學生的成績不單單是憑考試成績,平時該生的出勤率、課堂討論或實踐表現等都要參照,通常平時表現所占比重更大些。有些學校甚至取消期末測試,日常表現即是唯一測量尺度。
三、中美課堂差異原因探究
(一)歷史原因
中國經歷過漫長的封建社會后最終踏進社會主義,漫長的封建社會產生了許多條條框框,這些條條框框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我國教育事業的自由發展。中國的文化淵源可以追溯到儒家,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都相對保守。中國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自古主張“天人合一”,中國的教育也是從社會本位出發的,主張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在群體意識占據統治地位的中國,極度鄙視個人英雄主義。所以就有了“槍打出頭鳥”、“人言可畏”之說,而表現在課堂上就是學生不愿爭辯,習慣被動的接受,主觀能動性較弱。
美國跳過封建社會直接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所以就少了眾多條條框框的限制,相對自由。美國是移民大國,社會環境多元化,文化氛圍開放。美國偏重對物質世界的追求,傾向于“天人相分”,主張人類可以戰勝一切,尤其崇尚個人主義。美國學校培養學生樹立的是資本主義價值觀,個人的幸福是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他們重視獨立、平等和民主的價值觀。所以在課堂上學生享有充分的自由,勇于爭辯,尤其是標新立異的觀點更會得到鼓勵。他們也擅于獨立思考問題,主動學習知識。
(二)家庭教育
中國家庭中,子女是家庭的核心,父母長輩不忍心孩子受委屈,不想讓孩子參與社會殘酷的競爭,所以會想方設法為孩子準備好一切,不僅是經濟的提供,甚至還會為孩子設計未來的生活,這就造成了孩子不獨立的陋習,過分的依賴父母。在中國,孩子在家中很少有發言權及參與權,所有事情都是父母做主。從而在學習上沒有自主學習能力,一旦沒有教師引導,學生便會感到茫然。
美國家庭教育主要有三個特點:獨立性、民主開放、經濟意識。父母非常注重孩子主觀能動性的發張,反對壓制孩子的個性,把孩子看作獨立的個體,尊重理解孩子。美國家庭的教育方式是開放的,孩子與父母具有均等的權利。美國父母大多不會替孩子選擇,而主要是引導鼓勵孩子選擇。美國家庭教育也就促使學生在課堂上獨立自主學習。
(三)社會環境
不論在什么地方,如果想生存,那就必須工作。在中國,學習的功利目的太強,學位與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緊密聯系,學位越來越成為踏進“體面”工作崗位的“敲門磚”。不論能力如何,學位不達標就沒有應聘資格。近年來倍受歡迎的公務員或事業編制考試,每個崗位首先對應聘者學位設定要求,學位達標后才能報名參加筆試。而筆試內容都帶有很強的理論性,所有考生都可以做應試準備。為了使學生適應社會,所以在中國的課堂上,理論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只花費少量時間關注實踐。
在美國這樣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在受過平民教育的公民心中,把學位與地位相聯系是非常可笑的。不久前,美國大學和雇主協會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顯示美國公司雇傭大學畢業生最看重的不是學生畢業于什么大學,即不以名校論英雄,而是注重畢業生的個人素質。在這項調查中,大部分雇主都將大學畢業生是否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作為錄取與否重要的考量之一。所以在美國課堂上能力備受關注也就不難理解了。
四、結語
正如Cross曾說過的,“沒有哪一種特定的學習方式自身比另一種更為優越”。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儒家思想重視“尊卑分明、和諧…”等,所以學生要尊重教師,學習中注重知識的系統掌握,而忽視實踐能力的培育。相對比而言,美國珍視個人主義文化,因而更偏重于實踐,但是知識的掌握卻不夠系統。但是“授人以魚” 不如 “授人以漁”。在21世紀的中國,教育如果仍只重視課本理論知識,很顯然已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社會更需要的是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盡管中美兩國目前在課堂教育方面還存在很多差異,但隨著中美課堂教學領域的不斷改革和發展,兩國教育勢必會形成一種“差異客觀存在的,靠近又是發展趨勢”的新局面。總之,本次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取長補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應該相互配合,尋求適合學生的最佳學習方式,選擇切實符合自身的好路子,從而全面提升中國的教育質量,為教育事業更加繁榮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Mclaren.M. (1998). Knowing and Learning. Interpre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M]. London, Peter Francis Publisher: 158- 183
[2]陳紫云. 中美課堂教學差異之比較和思考[J].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 第1期
[3]瞿睿. 淺談中美課堂教學差異[J]. 新課程, 2012年 第12期
[4]葉從文. 中美課堂教學行為的比較與啟示[J]. 教育創新, 2011年2月18日
[5]蘇偉麗. 中美文化差異與中美師生關系比較[J]. 科技信息, 2012年 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