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平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下,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熱情,啟發學生的靈感是至關重要的。美國心理學家皮亞杰稱:“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樂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渴望獲取知識,渴望參與課堂活動。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怎樣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創設情境,提高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情境教學可以迅速使學生融入課堂,可以使學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注意力是指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的身心穩定和集中地指向于一定事物的意向活動。注意力在種認識和學習活動中都起著主導和保證作用。有位專家說:注意力是學習的窗口,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照射不進來。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注意力的好壞也是至關重要的。有經驗的教師在總結教學經驗時,都知道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可能與注意力不穩定、不集中、分配不合理有關。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講好課的開頭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課一開始學生就注意聽講,他們就有可能連續認真地聽下去。否則,他們的注意就不易穩定,掌握的知識也不全面,學習效果自然受到影響。怎樣講好開頭呢?在實際的教學中,我首先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的鉆研和深度的挖掘,努力設計出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導語”,或通過講與本節課有關的故事、成語導入新課;或在課的開頭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造成懸念等。
二、巧設問題難度,誘發學生的興趣
問題難度可以刺激學生的智力發展,特別是對學習基礎較好的同學,效果明顯,它可以增加學生的智力能力,驅使學生開動腦筋,從而引發學習興趣。教師的提問應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引起學生的探索活動,這種“疑”的深淺程度要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那些照搬書本內容就可以回答的問題缺乏難度,表面熱鬧,實則起不到提問的作用;反之,如果問題提得過難、過深,超過學生的實際水平,學生接受不了,可望而不可及,也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提問時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獨具慧眼,挖掘教材內在的智力因素,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從宏觀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在設計問題時,一是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二是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和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刻板僵化;三是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我們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適當提高教學內容的難度,挖掘學生的“潛在水平”。
思想教育是政治課的靈魂,也是政治課的焦點。思想政治課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只有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才會產生更強的求知欲望,才會表現出學習的積極性,抓住學生感興趣的社會問題,開展課堂講座以求達成共識,把時事政治課堂作為激發興趣的手段和形式。在課前3分鐘開展《我是主播》活動,通過收看新聞,收集時政材料來"引趣"。介紹當前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介紹國內重大時事,以進一步充實教材,更新觀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通過時事政治的典型材料滲透于課堂教學,有利于學生理解政治理論,理解黨的大政方針政策,增強理論觀點的說服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三、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學習效率
思想政治課可以采用的學習方法很多。我認為比較有效的就是對學生進行點、線、面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指導。點是指知識要點;線是指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面是由相互聯系的知識點綜合起來的知識網絡。進行點、線、面相結合的學法指導,不僅能使學生微觀準確地掌握知識要點,而且能使學生宏觀系統地把握知識體系,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增強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發展觀時,要求學生先分別掌握:①發展的含義;②事物發展的實質;③事物發展的普遍性;④事物發展的動力;⑤事物發展的原因;⑥事物發展的狀態;⑦事物發展的趨勢。在此基礎之上,將上述觀點綜合起來,就完整地把握了唯物辯證法發展觀。至于學習聯系的觀點和矛盾的觀點,與以上發展觀的掌握是同樣的道理,最后把三者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唯物辯證法的知識體系。
四、巧設課堂結尾,延續學習興趣
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小結的語言要巧妙,要有激情,師生之間應產生共鳴。精煉的語言能使學生容易掌握重點,抓住中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小結要帶有懸念,讓學生樂于去探索、探究,耐人尋味,為下一節課作好鋪墊,進一步激發其興趣。
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需要創造性的反復實踐,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去總結和積累,認真鉆研教材,努力地去探索,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就能培養學生對思想政治的興趣和愛好,激活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