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
摘 要:想要使高年級的學生具備自己與作品打交道的能力,需要教師利用各種方法在平時的閱讀課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要把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體驗,讓學生自己與作品打交道。
關鍵詞:信息;自由;寫法;積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高年級閱讀教學應讓學生欣賞作品,并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崔巒老師在第七屆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的講話中也提到:要把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體驗,讓學生自己與作品打交道。要想讓學生真正做到自己與作品打交道。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培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搜集處理信息是學習的前期準備階段,因此也是個重要的環節。無論教授哪篇課文,教師一般都會根據需要布置學生回去查找相關的資料。現代社會網絡發達,許多資料學生可以輕松地獲得,所以搜集信息變得簡單起來。然而處理信息的能力就有待提高了。處理信息能力,是指能對搜集的信息進行理解、歸納、分類、存儲記憶、批判、鑒別、遴選、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表達等。信息處理都是在大腦中實現的,在這一過程中,信息在大腦中運轉、遷移、甚至以記憶的方式注入于大腦中。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又該如何正確指導與檢驗呢?
1.指導
首先讓學生回家用查找書籍、網絡等方式收集到有關作者的資料。并把自己覺得能簡要概括介紹作者的語句畫出來。也可以用自己的話來寫寫自己看完資料后的感受。
2.檢驗
課堂上我以破譯密碼的方式出示了關于作者的幾個數字,例如,他的出生年份、創作的作品數量等等。老師通過學生猜和談的對作者的印象的環節中巧妙地檢驗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
想要更好地體會文字情感,我們可以讓學生先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那又該如何了解呢?我覺得可以從后人對此文及作者作品的評價入手,選取其中較有代表意義的部分供學生參考,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感受文章的寫作特色,打開視野、豐富語感,提升對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執教《匆匆》一課時,我先用課件出示:
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他的散文仍能滿貯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達夫
朱自清的成功之處是,善于通過精確觀察、細膩地抒寫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林非
然后我叫學生談談他留給你什么樣的印象?(有詩意、文筆細膩……)
三、營造自由學習的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關注知識的結構和學生學習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學到知識并獲得能力的遷移,使這些結構更加靈活。在課堂教學中,應讓學生進入主體角色,主動地去發現學習,從而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
這就要求在一節課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自由,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選擇方法是自由的。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讀懂課文內容并沒有多大的困難,教學時切莫以瑣碎地分析代替學生的自讀自悟。
1.讓學生自由問
教學中應把問題的權利還給學生,創建多向的交流環境,學生可以問教師,也可以互相討論,還可以查資料來解決,真正做到自讀自悟。
2.讓學生自由想
在教學中,應較好地運用教師的評價語言,把想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靈動的想法在自由的課堂上飛翔。
3.讓學生自由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體會,為學生在他們的“舞臺”盡情地展示。
在教學《魯賓孫漂流記》時,我先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與疑惑,并梳理出幾個問題。讓學生自由想:魯賓孫時怎么流落荒島的?他遇到了什么困難?他是怎么解決的?你還想知道什么?……通過思考再讓學生盡情地講。
四、引導總結學法與寫法
“授人以魚,未若授人以漁。”在我們的教學內容中,既要注重傳授知識,又要注重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和寫作的方法。
1.在課堂上我注重引導學生自由交流學習理解詞語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古詩《鄉村四月》時,我問學生:“你們學習古詩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學生說:“借助注釋理解、聯系上下文、查找資料……”
在課堂上時不時地提提這些問題能讓學生在平時的課外閱讀中得以更好地運用,做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2.讓學生在自己有感受的句子旁做批注
開展批注式閱讀,雖然“場上寂然”,但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全體學生都在用思維觸摸“白紙黑字”,用心聆聽文字背后的聲音。老師應充分尊重鼓勵學生閱讀感受、獨立思考、獨立思維等個性風采。
例如,執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時的片段:
師:請大家快速地默讀課文2-3自然段,找出文中讓你感到奇特、神奇、驚奇、奇妙……相關語句。并在句子旁邊做上批注,可以用上這些詞語。
師:你說說你找到了哪個句子?你的批注是?奇在哪?
生:家家戶戶都在養花。我感覺非常驚奇。
師: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
生:我覺得很奇怪。
……
3.讓學生通過讀,抓關鍵詞揣摩作者的寫法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揣摩作者的寫法是學習的重點。在課堂上通過老師的啟發,充分讓學生感悟寫法至關重要。
例如,《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師:這么美的景色作者是怎么寫的呢?
出示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生:用上“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寫出了花的數量多、花的顏色美。
生: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花的海洋”
師:是啊,作者之所以能寫得這么美,就是因為他用上了優美且準確的詞語,還適當地運用了修辭手法。同學們,讀書就應該這樣,邊讀邊思考作者是怎么寫出事物的特點的。
在課堂上,我們還可以適時進行一些小練筆,做到讀寫結合。
4.讓學生邊背邊想象,借助關鍵詞積累
語文學習的過程是積累的過程。這樣才能為學生打下厚實的文學底子,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教授學生積累的方法也是相當重要的。常用的背誦方法有:想象背誦法、借助關鍵詞背誦法、熟讀成誦法等,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應用。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盡可能引導學生自己與作品打交道,要通過創設輕松自由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自讀自悟的興趣。在教學中滲透學法寫法,讓他們在體驗閱讀的樂趣的同時有所收獲。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州市溫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