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剛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師生之間,不僅僅是相互之間傳授知識,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情感交互的過程,相互寬容,相互尊重,為孩子營造一份安全的心理空間,意義或許遠比簡單的大道理教育好得多!——題記
初次見面
記得那是我第一次執教六年級的英語,開學伊始,就有老師告訴我,六一班有這么個學生,名字叫YY,由于各方面原因,行為習慣不是很好,學習成績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結果,聞名不如見面,第一次見面就讓我大吃一驚,初見他,矮矮的個子,圓圓的臉,一雙很“狡黠”的眼睛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咦,小家伙上課表現挺好的啊,積極回應我上課時候拋出的“包袱”,積極舉手發言,盡管回答的答案有點驢唇不對馬嘴,但也算個課堂表現積極分子吧,平時下課走廊路上遇到,也會主動向我問好。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很快就讓我抓耳撓腮了:
“徐老師,YY作業沒做!”
“徐老師,YY課文不肯背,我去提醒他,他反而來罵我。”
“徐老師,……”
小組長、課代表接二連三地向我來告狀,于是我只好親自出馬把他請到辦公室,他倒好,給我來個一問三不知,一聲不響,就這么眨巴眨巴眼睛看著我,我看著不由得火冒三丈,忍不住呵斥了他幾句,只見他小臉漲得通紅,雙拳捏得緊緊的,忽然調轉頭跑出了辦公室,等我趕出去,他已經坐上校車走了。
出現壁壘,化解堅冰
那件事后,我沒怎么放在心上,認為他只是個孩子,這么批評教育過之后總會改善吧,但是,情況總是不如人所愿地發生了。
從那次之后,上英語課他不再熱情回應我,而總是一個人低著頭窩在課桌里,偶爾我上課提問題抽到他,他也選擇沉默,眼睛不看我而看別處;以前路上看到我會主動打招呼,現在也不打了,漸漸地,我發覺事情有點不對勁,顯然,我在處理這件事情上有些不對,雖然我自認為對待學生比較耐心,但這件事情上我處理得有點毛糙,才導致了師生之間的矛盾,反思之余,我決定蹲下來,向他主動道歉!
一次大課間活動,我在操場上找到他,便走過去對他說:“我們談談好嗎?”他沒有拒絕,我先做了自我檢討:“那天老師對你的態度有點過火,老師向你說:‘對不起。”他依舊沒有說話,但是他驚訝的眼神告訴我,我的道歉起了不小的作用,我接著說:“但是老師批評你,是想提醒你,你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啊?”“我知道自己不做作業,不背課文不好,可是我沒想到老師會這么嚴厲地批評我!”他有點哽咽了。
隨著他之后的講述,我知道他原來有個酗酒的父親,工作之余在家酒后經常不問青紅皂白地拿他和他的雙胞胎弟弟出氣(媽媽離家出走了),在家受了委屈的他,在學校又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所以他甚至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念頭,因為六年級剛開始,他覺得我挺親切的,所以想努力改變下自己,沒想到我的粗暴呵斥,傷了他的心。
哦,原來是這樣,我不經意的行為,傷害了一個孩子純真的自尊心。
“老師錯了,能原諒老師這一次嗎?”
他用流著淚的眼睛看著我,重重地點了點頭。
取得進步
之后,我又找過他幾次,他有英語問題積極來提問,我們的關系又像之前那樣融洽起來,他很努力地在學校里彌補之前落下的英語基礎,成績也漸漸有所起色,在那學期的期末英語考試的時候,他出乎意料地考了70多分!
后記
因為是畢業班,第二個學期之后,YY由小學升入了初中,時間倉促,都沒能說聲再見。新學期開學后不久,我接到了一個陌生的電話,電話那頭是那個熟悉的聲音:“徐老師......我是YY。你最近過得怎么樣,我下次有空到學校看你。”多么樸實的一句話,卻久久回蕩在我的腦海中。
是呀,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師生之間,不僅僅是相互之間接受知識,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師生情感交互的過程,相互寬容,相互尊重,為孩子營造一份安全的心理空間,意義或許遠比簡單的大道理教育好得多!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群賢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