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敏斐
摘 要: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靈魂,離開生活和經驗就沒有生長,也就沒有教育。”孩子年齡小,知識經驗貧乏,往往通過感知和依靠表象認識事物,幼兒的科學也是在與周圍事物的互動中完成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科學教育生活化,生活問題科學化已成為現代科學教學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應奏響“生活化的樂章”,溝通生活與科學的聯(lián)系,使幼兒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感受科學的趣味與價值,讓幼兒對科學產生親切感,這有益于幼兒發(fā)現、理解、探索和應用科學。
關鍵詞:幼兒;生活化;科學活動;探索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陶行知、陳鶴琴等老一輩教育家都非常注重生活的教育價值。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幼兒的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回歸生活世界”,已經成為教育界這些年來最為熱切的呼聲。《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幼兒進行科技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科學素質。科技教育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在生活中求知的條件,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望,使幼兒在活動中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也更能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他們的實踐探索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早期科學素質。那么怎樣在幼兒園進行科技教育活動呢?科學教育生活化,生活問題科學化已經成為現代科學教學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我們應奏響“生活化的樂章”,溝通生活與科學的聯(lián)系,使幼兒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感受科學的趣味與價值,讓幼兒對科學產生親切感,這有益于幼兒發(fā)現、理解、探索和應用科學。我們對幼兒的科學教育也應該尋求一種更為自然,更為符合其年齡特點的教育,這就更需要我們提倡以幼兒生活為內容的教育,讓幼兒在生活中,通過讓其不斷地獲得豐富的經驗來促進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品行的發(fā)展。
二、研究目的
進一步克服以教師為中心的現象,更多地關注幼兒的動機、興趣、需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發(fā)展方向的要求,培養(yǎng)和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幼兒敢想、敢說、敢探索、敢創(chuàng)造,有效地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新探究的興趣、信心和勇氣。
進一步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促進教師從經驗型向學習型、研究型的轉變;以科研促教研,促進教師教學、科研、教研、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研究的時間、對象和方法
1.研究的對象
本園中一班35名幼兒
2.研究方法
觀察法、行動研究法、調查法、實驗法
3.研究時間
2012年9月——2013年2月
四、研究原則
1.發(fā)展性原則
始終把幼兒作為主要的工作對象,使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活動類型的選擇內容要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的需要,符合他們的認知發(fā)展水平。
2.延續(xù)性原則
活動的開展是一個不斷生成—遞進—改善—完善—再生成的一系列不斷延續(xù)的過程。
3.活動性原則
堅持活動性原則要注意幾點:(1)給幼兒提供充分操作的機會;(2)為幼兒的活動創(chuàng)設必要的環(huán)境;(3)為幼兒的活動加強
指導。
4.參與性原則
幼兒園的工作比較繁瑣,只靠教師和幼兒的共同參與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取得家長的大力支持,通過多種形式吸引家長參與并樂在其中。
五、研究措施
1.教師與家長的互動
“科學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使心智直接與事實聯(lián)系”,這就要求幼兒的科學活動不僅僅在幼兒園進行,而家庭生活也是幼兒進行科學活動的良好場所。家庭與幼兒園是互相連結的,教師不應把兩者分離開來,而應當把幼兒園看作是家庭的延伸和擴展,幼兒是從一個較小的空間走向一個更為廣大的世界。近幾年,隨著大教育觀念的深入人心,幼兒園教育必須與家庭教育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這已成為廣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識,家長不再是教育的旁觀者,原來我們把家長看作是我們的服務、培訓對象,如今我們把家長看做是教師的合作伙伴。為此,教師必須讓家長了解班級的教育活動,并與他們達成教育觀念上的共識,從而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2.家長與幼兒的互動
家長是重要的資源,是幼兒園教育的合作伙伴,是提高幼教質量的后盾。不少家長成功的經驗之一就是學會跟孩子交朋友,在平時和孩子經常談心,有時雙方應處在平等的位置上,家長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仔細聽,然后和孩子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
即便是家長認為不成問題的問題,在孩子心里的位置也不同,與孩子也要采取商量的口氣循循善誘,讓孩子愿意與交流。
3.教師與幼兒的互動
幼兒園的教學是教師和幼兒教和學的共同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為中介,在一定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和兒童相互作用,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師”與“生”的相互作用如果有積極的師幼互動做基礎,“教”與“學”的過程就能順利地、到位地完成。因此,通過對幼兒問題的關注,從中尋找出有價值的問題,為幼兒對自己解決這些問題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和條件,引起幼兒對自己問題的研究。
六、研究小結
回顧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生活化、系列化的實踐研究的歷程,是一個知行統(tǒng)一、理論緊密聯(lián)系實際的實踐反思過程。在本研究活動中我發(fā)現幼兒的活動比以往更加主動、自由、富有創(chuàng)造性,幼兒在按自己的興趣學習和發(fā)展著。通過開展科學系列的探究活動,提高了教師指導幼兒科學探究的智慧技能。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善于聆聽童聲,理解童心,關注探究行為,在幼兒的表情動作、繪畫作品和觀察記錄中解讀其真實的想法,站在兒童的立場審視“兒童的科學”和“科學的教育”,建立實證主義的科學觀和評價觀,以此為徑,讓幼兒的科學學習更有趣,讓幼兒園的教育更科學。
在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關注幼兒最關心或者與幼兒有直接聯(lián)系的現實生活,采用觀察、、探究、實驗和操作的方法,激發(fā)幼兒知、情、意的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斷地擴大幼兒的生活空間和活動范圍,以激發(fā)幼兒廣泛的興趣與求知欲望,保持與延伸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參考文獻:
吳也顯.教育論新編.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05.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qū)杭鋼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