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國東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那么,如何才能在實施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教師要指導學生儲備豐富的基礎知識,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
1.重視節奏的訓練和創作
節奏是音樂的基礎。在課堂上我們可以穿插節奏創作,通過啟發和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比如,可以先給學生定幾個節奏,然后讓學生在此基礎上發展變化,進行節奏問答等游戲。如,教師拍“×××”節奏,讓學生進行節奏接龍游戲,有的學生就即興拍出了“×××|××|”的節奏,這里的“××”是學生根據所定的節奏即興拍出的。
2.加強情感的體驗與培養
小學音樂教學應以情感教育為主線,經常采用欣賞、律動等方法讓學生多聽、多想、多說、多做,加強他們對音樂作品的正確感知和理解。
如,學唱歌曲《老鷹捉小雞》時,我先讓學生聽音樂,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動作描繪出聽到的音樂形象,最后讓學生戴上頭飾結合即興表演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提高表演的能力和效果
在表演教學中,可以通過聽歌曲錄音或教師的范
唱,讓學生感受歌曲的內容和情緒,然后請學生自己設計動作,也可以讓他們自由結合、自由分組,并設計本組的隊形變化進行舞蹈創編。
如,教學《大鹿站在房子里》這首歌曲時,我先讓學生聽歌曲錄音,感受歌曲的內容,說說歌曲中描繪的音樂形象,然后讓學生邊聽音樂邊分角色表演,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唱歌。
二、巧妙創設情境,使興趣學習成為創新的源泉
教師要帶著飽滿的激情上課,用教師的興趣激發學生的興趣。
比如,在教學《兩只小青蛙》一課時,我在課前設計了表演的動作,并請一名學生與我合作,邊唱歌邊表演,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會歌曲之后,我又鼓勵學生編動作表演,于是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養成多向可變的思維習慣
例如,《可愛的動物》這首歌曲第一段歌詞是:“小雞說話嘰嘰嘰,小雞說話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第二段除了把小雞改成小鴨,“嘰嘰嘰”改為“嘎嘎嘎”外,其余部分均不變。學生唱會后,老師說:“你們在生活中還知道什么動物?能不能把它們編到歌詞里面去?”學生很快地就把小羊、小鵝等填進去創作了新的歌詞。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今天,作為新世紀的音樂教師,只要我們創造性地教,就能喚起學生創造性地學。讓我們放開手腳,在這新的課程改革中大膽研究、探索,真正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作者單位 平頂山市湛河區沁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