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亞力
科學課可以接觸到生動活潑的生命世界,是學生喜歡的一門課程。科學教師在系統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挖掘興趣點,增加知識容量,引領學生健康生活。
一、在科學教學中培養良好生活和衛生習慣
良好的習慣會增進健康,而不良習慣會影響甚至導致身體疾病。
1.吸煙酗酒有害
青少年可塑性強,容易模仿成人抽煙喝酒。通過學習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肺和呼吸》,學生了解到吸煙會嚴重危害肺、腦、心臟等器官,二手煙對他人健康造成傷害更大。學習《心臟和血液循環》后,知道過量飲酒后,大量酒精不能及時分解,會導致酒精中毒和肝臟損害。而青少年正是長身體的關鍵時期,抽煙喝酒更有害身心。課后,學生還寫信提醒家長注意自身健康和公共場所的文明。
2.睡眠要充足
睡眠是一種重要的生理現象,使大腦得以休息,消除疲勞。在五年級下冊《人體的“司令部”》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做“學生睡眠時間和質量”問卷調查,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在六年級下冊《踏上健康之路》中,引導學生讀曲線圖,了解睡眠多少與學習效率的正比關系,使學生再次感受到充足睡眠的重要性。
3.滲透青春期教育
由于生理發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現,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會遇到成長的困惑,甚至會出現憂慮或恐慌心理。在六年級下冊《悄悄發生的變化》這一課中,教師借助圖片或光盤,用輕松親切的語言,對學生溝通交流,指導他們青春期的平穩過渡。
二、在科學教學中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
民以食為天,而健康四大基石之一就是合理膳食。
1.挑食影響身體發育
在四年級上冊《吃的學問》這一單元中,學生首先知道了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來自不同的食物。在《怎樣搭配食物》中,教材安排了模擬配餐和設計食譜活動,大家都能調整飲食結構,科學搭配食物,主動糾正不良飲食習慣。
2.吃好早餐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有的孩子不吃早餐就去上學。學習四年級上冊《食物的消化》時,師生就“早餐”進行探討,認識到早餐質量不高會造成注意力、記憶力低下,影響學習效果。而且經常不吃早餐,胃也會“抗議”,引發胃炎、胃潰瘍、胃穿孔等。最后師生達成共識,必須吃好早餐。
三、在科學教學中樹立運動意識,增強身體素質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陽光、空氣、水和運動,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強調了運動的重要性。
1.做好廣播體操
在四年級下冊《骨骼、肌肉的保健》一課中,教師請一名學生做一節廣播體操,大家通過分析認識到,做廣播體操能鍛煉全身肌肉、關節和韌帶等,還能改善心血管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學過這課后,班主任明顯感覺到學生做操認真多了。
2.積極參加課間活動
科學課的學習讓大家知道,體育鍛煉可以強健骨骼和肌肉。在每天課間十分鐘,尤其是下午的大課間活動中,學生會主動選擇跳繩、踢毽子等運動,踐行“生命在于運動”的健康理念。
四、在科學教學中加強環保教育,優化生存環境
1.珍惜每一滴水
在和三年級的學生一起學習《生命之源——水》時,學生在課前搜集資料,知道水資源危機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嚴峻問題。在深刻理解“如不珍惜水,最后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這句話的同時,大家紛紛提出節約用水的妙法。
2.節約每一張紙
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它們是什么做的》分五部分讓學生感知紙、金屬等材料的特性。在《紙》的學習中,通過了解紙的主要原料和生產過程,學生認識到節約用紙是保護木材資源,也是尊重工人叔叔的勞動。
3.減少白色污染
塑料是現今生活中最常見的人造材料,具有不易分解的特性,埋在土里幾百年也不會發生變化。在《塑料》這課中,學生通過平時的生活體驗,深刻意識到塑料袋的巨大危害。大家表示,要用實際行動減少白色污染,保護地球家園。
總之,青少年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教師要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通過和孩子們一起探究人體這部神奇機器,為樹立健康生活觀和進一步提升生活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路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