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福
摘 要:在經濟欠發(fā)達的農村貧困地區(qū)的學校,近年來隨著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以及農村群眾生育意識的轉變,農村新出生人口數量正呈現(xiàn)逐年下降的勢頭,加之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多,農村小學呈現(xiàn)出校空人少、點多線長的發(fā)展趨勢。合理調整農村教育結構布局,辦好寄宿制學校,整合教育資源,實現(xiàn)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已經成為當前農村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寄宿;措施;管理;模式;對策
一、哈峴寄宿制小學的基本狀況
榆中縣哈峴寄宿制小學是榆中縣后北山中部地區(qū)寄宿制模式學校,我校將轄區(qū)內相鄰鄉(xiāng)與我校較近的各小學的三至六年級學生、年齡太小的學前班學生、周邊的一二年級學生或者有特殊情況的學生集中一起就讀。年齡太小,或者有特殊情況的學生往往會有學生家長住在學校周圍照顧孩子,學校給這些家長安排了臨時宿舍。2010年寄宿制學校開辦時有10個教學班,學生236人。目前,有7個教學班,學生175人,其中,留守兒童138人,占哈峴寄宿制小學兒童總數的79%。調查中,明顯感覺到,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在生活方面對家長的依賴性越來越小,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學習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在逐步增強。走進這個“大家庭”,你會欣慰地看到整潔美麗的校園、一排排漂亮的校舍、快樂好學的學生、歡心樂教的教師、熱情服務的后勤工作人員。
二、哈峴寄宿制小學辦學的策略
1.合理規(guī)劃,因地制宜,科學整合,共享資源
利用原鄉(xiāng)辦初中(哈峴中學)作為校址,政府和學校先后投入資金近190多萬元,新建成了占地面積達1.2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達0.1186萬平方米的寄宿制學校。學校配有多媒體教室、綜合實驗室、微機室、圖書室、器材室、教研室,新建成了能容納300余學生的食堂和200余人寄宿的學生宿舍。
2.創(chuàng)新投入機制,實現(xiàn)多元保障
創(chuàng)辦寄宿制小學以來,政府除保證正常的教育投入以外,每年又擠出專款用于保證寄宿制小學正常運轉。認真落實好“兩免一補”政策,同時又啟動了“伙食補助工程”。
3.強化質量意識,深化特色意識,優(yōu)化服務意識
(1)狠抓特色教學。多年來,學校堅持以“強化質量意識,深化特色意識,優(yōu)化服務意識”為辦學宗旨,以培養(yǎng)“合格+特長”的學生為辦學目標,成立了電子琴、書法、繪畫、舞蹈、手工制作、棋藝、腰鼓等課外興趣活動小組。教師每天輔導訓練,并定期展示學生的成果。在晚自習播放愛國主義影片,舉行讀書活動,定期開展百科知識競賽以及運動會等活動。期間除有“琴、棋、書、畫”等現(xiàn)場比賽外還有文藝表演,形成了“課堂教學有活力,藝術教育有魅力”的山區(qū)辦學特色。
(2)實行生活教師制。聘任生活教師2人,指導學生管理宿舍內務和學會生活自理等,做到既是老師又是學生的兼職父母。
(3)細化管理制度。一是對學生伙食的管理實行日登記、月公示,專人管理,接受家長監(jiān)督;二是每周二、四少先隊輔導員組織班干部進行評比并公示。
(4)加強安全教育。學生在校內的一切活動,都滲透安全管理,不留盲點,做到每日強調安全。凡是學校開展的各項集體活動,都有安全預案。夜間學校由值日教師統(tǒng)一開燈、關燈,在學生宿舍內做到“四無”(無垃圾食品、無危險工具、無電線頭、無火柴蠟燭)。每周五學生離校前以宿舍為單位,按自行離校、家長接送、乘車三種形式排隊,生活教師、值日教師清點離校學生人數并記錄后方能離校。
(5)家校聯(lián)系,共同管理。為了加強與家長溝通,共同做好管理工作,學校建立了家校聯(lián)系制度,定期召開家長會。
三、寄宿制學校辦學模式給農村教育帶來無限生機
1.教學資源及教師隊伍得到優(yōu)化
一是教學資源得到優(yōu)化,避免了教學資源的浪費;二是選拔專業(yè)水平高、業(yè)務能力強的教師擔任課任教師,讓科學用人機制發(fā)揮效用;三是通過集中教學研究及培訓、邀請各級名師專家指導講座、結對幫扶等,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
2.學校管理體現(xiàn)特色
通過特色德育引領,特色環(huán)境熏陶,特色教育吸引,特色辦學發(fā)展,增強了學校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3.教學質量全面提高
在寄宿制學校教師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得到改善,開全開足所有科目,教研活動有聲有色,專業(yè)特長得到發(fā)揮,開闊了學生視野,學習成績普遍提高。
4.群眾滿意度明顯提高
在生活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會自己洗漱、穿衣、整理用品;學會了和諧相處與交往;特別是孩子寄宿后,家長在外務工“安心”,學生在校學習“舒心”。
四、對寄宿制學校辦學模式問題的思考
1.加快寄宿制小學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
寄宿制小學創(chuàng)辦成功后,由于沒有足夠的“財力”作保障,學校的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不夠完善。
2.公用經費應該偏向鄉(xiāng)鎮(zhèn)寄宿制小學
非寄宿制小學能夠把這筆錢全部投入到教學之中。而鄉(xiāng)鎮(zhèn)寄宿制小學除教學經費外還要支付水電費、供開水和取暖用的煤炭費、校舍維修、體育設施維修等等。這樣一來,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經費負擔重,管理負荷重,這勢必打擊寄宿制學校辦學的積極性。
3.及時充實寄宿制小學后勤保障人員
一是寄宿制學校進行封閉式管理,學校教師扮演著多種角色,從早上7:00起床,到晚上8:30,教師像一臺機器般運轉著,后勤管理人員配備不足,必使安全方面存在隱患;二是編制政策上應“照顧”鄉(xiāng)鎮(zhèn)寄宿制小學。
4.解決學生上下學乘車難問題
農村寄宿制學校服務半徑大,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總之,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管理方式的建立和完善,是一個不斷探索,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家長和社會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相信,通過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為廣大農村子女特別是留守兒童創(chuàng)建一個公平、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農村的教育事業(yè)一定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胡延鵬.農村寄宿制小學情感關懷缺失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哈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