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霞
摘 要:閱讀教學在整個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閱讀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就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成為對話的主人談了認識。
關鍵詞:閱讀教學;學生;對話;主人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所用的時間最多。閱讀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的對話中讓學生成為對話的主人,讓學生真心地閱讀、真切地體會、真誠地感悟、真實地感受呢?現結合幾則案例,加以分析。
一、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閱讀對話教學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專注地傾聽文本,還學生真正的“讀者”地位,而不能靠灌輸和機械訓練來實現。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對文章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哪些地方已經讀懂了,哪些地方還不懂,作上記號以便和老師、同學討論交流。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與文本對話的欲望和熱情呢?
1.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人對認識和活動的需要的情緒表現,是學生學習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內部心理動因,要讓學生自覺地參與閱讀,教師應針對不同的課文內容和特點,創設出各種生動有趣的情境,幫助學生感受美的情趣,激起閱讀的興趣。
2.朗讀體味,觸發聯想
朗讀是一種聲讀,通過視覺器官、聽覺器官的共同參與,將訴諸視覺的文字轉化為語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是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學生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的紐帶。在閱讀中學生可以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憑借已有知識去讀課文,從讀到的字句聯想到與其有聯系的自己的經歷,聯想到社會和自然的各種現象,并且多問“為什么”,這樣才會體味到作者的真義。
二、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學生與文本對話后,每人所獲取的信息豐富多彩,對文本的理解也充滿個性,產生的問題更是因人而異。而且,借助對話,學生由課堂的“邊緣人”被拉回到中心地位,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從而使課堂出現生動、活潑的動態局面。
1.構建自由的交流平臺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小,閱歷淺,對事物和問題的看法還不全面、不成熟,有時還可能遇到些疑難和困惑。教師這時要給學生創設一種寬松、民主的交流氛圍,讓學生在一種輕松、和諧、愉悅的心境中“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通過創設這樣一個交流的平臺,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發展,而且在自由交流的對話中,學生的個性思維和個性品質也得到充分的發展。
2.在“說”中體會語言美
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在閱讀過程中彼此的感受是不一樣
的。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說”的過程中,要充分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盡情地讀書說話,傾訴心聲。如,教學《草原》時,我讓學生自由地品味課文中優美的語句。
師:這篇文中有哪些寫得美的句子?美在哪里?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第一句:四面是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生1:邊讀這句話,邊想象,好像羊群就在眼前閃現,好美啊!
生2:草原上本來是非常寂靜的,有了羊群使草原充滿了生機。
……
這樣,學生在體驗的交流、觀點的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在對話中反思自己,最終實現對課文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教師與學生的對話
如果說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基礎,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是關鍵,那么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在整個對話過程中則起紐帶作用。同時,把課堂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接觸更廣闊的閱讀世界,有更多的發現需要闡述,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這樣,對話的源頭之水就會汩汩而來。
1.尊重學生,珍視體驗
學生在閱讀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應該抱著寬容、欣喜的心態去對待,不能讓“標準答案”取代學生豐富多彩的解讀,否則會熄滅學生智慧的火花和個性潛能的張揚。這樣,學生才會在閱讀過程中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重視學生個體的情感體驗,抓住契機,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2.搜索信息,延伸課堂
課堂教學的容量是有限的,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也是參差不齊的,因此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學會在課下繼續延伸課堂教學內容,積累運用并搜索相關信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應能“根據需要搜集信息”。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中隨時掌握最新知識,吸取最鮮活的語言。這樣,文章的內涵更豐富,學生的視野也會更開闊。
在閱讀對話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是主導,教師的教必須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對話的主人,才是增強教學效果、發展學生能力的關鍵,是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發展目標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郭根福.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7.
[2]陸志平,薄俊生.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對比研究.小學語文,2003(07).
(作者單位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城市之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