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大坤
摘 要:數學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衡量學生是否在發展,必須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目前,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的評價呈主體多元化趨勢,均存在:教師評價學生,學生評價學生,學生自我評價現象。但農村小學課堂上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往往是以教師評價為主,只注重終結性評價,忽略過程性評價,一部分教師對學生評價信心不足,怕學生評價耗時多、效率不高,怕學生評價不合理沒有針對性,因此其他的評價即使有也大多流于形式,無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生;教學學習;評價
一、以教師評價為主,評價主體和方式單一
評價是指主體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客體的價值進行判斷的過程,主體可以是個人或社會組織,客體是指主體以外以及一定條件下包括主體在內的一切客觀事物。在目前大多數農村小學,教師往往充當評價主體的角色,而學生只能做客體。我們在課堂上經常看到,教師嘴里經常掛著“對、你真棒、不錯、很好”等終結性評價詞語,評價語言單調,評價意識淡薄,有時想對學生評價,但又不知如何去評,缺乏個性化、靈活化、多樣化,長此以往學生聽得乏味,甚至喪失了激勵導向功能,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雖然教師是執教者,對學生的數學知識和能力的掌握了如指掌,他作為評價學生的主體,具有一定的優越性,評價也比較客觀。但教師的評價往往“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學生”,不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行為差異,對評價個體的過去表現、常態表現、內心需求、情感態度等等不能周詳考慮,一般只能進行相對評價,甚至帶有“老印象”的感情色彩,造成評價不能真正甄別,評價反饋不真實、矯正不準確性,帶有一定的模糊性,有時會挫傷一些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新課程標準將評價賦予了新的意義,解放學生,平等地位,主體參與,賦予學生真正的主體性,凸顯學生在評價中的地位。要求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主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家長、同學,學生本人也都可以作為評價者。教師應結合學習內容及學生學習的特點,選擇適當、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從探究活動中了解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合作交流的意識,了解學生的發展變化。
二、注重終結性評價,忽略發展性過程評價
農村小學因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往往是靠一張試卷。學生數學學習的好壞,只是對數學成績的單維評價,把考試與評價等同起來,常常把分數看得特別重要,甚至絕對化。因此,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自己都把分數作為依據,根據數學考試分數來“排隊”,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這樣使學生按照教師規定的思路和要求來解題答題,師生共同盲目追求分數,從而使學生步入題海,負擔過重,從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個性思維,抑制了學生解答問題的創造性。
從新課程標準可以看出,學生評價更加關注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評價,更加關注情感、態度的評價,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在評價學生每一個方面表現的同時,采取靈活的方式記錄、保留和分析學生在不同方面的變現。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在平時學習過程中,對尚未達到目標要求的學生,可暫時不給明確的評價結果,給學生更多的機會,當取得較好的成績時再給予評價,以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學生評價流于形式,無實效性
經常看到有些課堂教學,學生評價不是動腦思考用語言表達,而是在教師的指揮下,機械地伸出兩個拇指,大喊道:“嗨嗨嗨,你真棒!”學生評價的形式過于單一,流于形式。無論從新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還是一些輔助訓練教輔資料的編寫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自我評價已初現端倪。現代評價觀提倡評價從外部轉化到內部,從形式轉向實質,從被動轉向主動。新教材每冊最后的《整理與復習》第一課時就設計了自我評價的版面,學生通過一學期的學習,親身體驗數學實踐,對數學學習進行回憶來評價自己,對自己知識的形成、能力的發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在具體實踐中,學生由于自我評價的目標不明、態度不認真、標準不一、策略不清、主觀干擾等諸多因素,往往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學生和內容的深處,不能通過真實的客觀評價來真正了解自己,督促自己,提高自己,從而改進自己的數學學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應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恰當呈現并合理利用評價結果,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作為農村的數學教師,要切實轉變評價觀念,要從“教師評價為主”向“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我評價”方向發展,形成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手段多樣、評價方式靈活、注重過程、注重情感表現、注重個體差異的開放性評價體系,使小學生數學學習評價具有發展性、凸顯主體性,著眼于學生的進步與發展,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郵市武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