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摘 要:本文闡述了新媒體時代突發公共事件的傳播特點,以李啟銘交通肇事案為例,分析了傳統媒體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報道的問題,探究了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策略,堅持以人為本,建立媒體報道的效果評估機制,加快媒體及從業人員的角色轉變,以扭轉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對突發公共事件報道的不足。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新媒體;傳統媒體;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6-0066-03
目前,我國進入了社會矛盾高發期,突發公共事件頻發,已經成為阻礙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大障礙。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民眾獲取信息和傳遞信息的主動性空前加強,傳統媒體在當前進行突發公共事件報道時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以往的報道模式使其愈顯被動,導致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都受到一定影響。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如何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報道,在流言四起時如何正確引導輿論,減少不必要損失,應該是當前傳統媒體及其新聞工作者需要關注的話題。
一、突發公共事件概述
國際上對于突發公共事件的概念,有如下解釋:突發公共事件是指在某種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發生,給社會造成嚴重災害、損失或影響,且需要立即處理的負面事件[1]。根據社會危害程序、影響范圍等因素,突發公共事件可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突發公共事件一般消極因素居多、惡劣影響較大,含有消極意義,但此類事件往往具有極高的新聞價值,與社會民眾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因此關于公共突發事件的報道事媒體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
當前,以信息傳播為前提和基礎的信息社會賦予媒體極大的便利,使得媒體在突發公共事件中扮演著一個微妙的角色:信息傳播者、干預者或影響者。
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是現代社會的必然結果?!帮L險社會”概念的提出者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認為,工業社會和科技進步為絕大多數社會成員造就了舒適安逸的生活環境,但同時也帶來了足以毀滅全人類的巨大風險。人類其實“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2]”更加重要的是,“風險社會”的到來導致社會理念基礎和人們行為方式的改變:“對增長的盲目樂觀已不足以成為當前行為的依據和理由,人們當前的行為選擇同時還受到對未來預期的影響。[3]”
在風險社會的信息構建與傳遞中,媒介被賦予極大地信賴感。大眾媒介被賦予了警告、告知和教育的職能,這種職能使得大眾媒介具有構建風險社會信息的合法性,因此,社會風險就帶有了媒介化特點。媒介對大眾關于風險認知具有重要的影響,但與此同時,與事實本身相比也會產生一定的偏差。
關于突發公共事件的分類,現僅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將其分為以下四類:自然災害類、事故災難類、公共衛生事件類、社會安全事件類等[4]。本文的關于突發公共事件的論述重點將圍繞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以及公共安全事件類進行。
針對當前社會而言,我國正面臨著社會結構(包括社會經濟結構以及發展方式)和社會體制(包括社會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轉型兩大考驗,這一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如:失業問題、安全事故、房屋拆遷、誠信危機、生態環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群體性事件等,均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構成危害。
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發展以及處置情況,其主要特點有以下6個方面:突然性、危險性、公共關注性、連鎖反應性、及時化解性、規避防范性[1]。
二、新媒體時代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傳播特點
隨著大眾媒體的飛速發展,不僅帶來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同時也使媒體技術發生著翻天覆地的進步。無論是社會組織還是普通民眾都對大眾媒體產生了高度依賴。一個由信息構筑的“擬態環境”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概括說,信息社會有四方面特征:虛擬性、全球性、交互性、開放性[5]。
隨著新媒體的普及,交互性這一信息傳播特點日益顯現。隨著“微博”等新型媒介形式的出現,“自媒體”成為現實,在信息的“傳”與“受”的角色方面界限逐漸模糊,理論上講,每一個使用者都已經可以成為新的媒體操控者。與此同時,隨著我國民眾民主意識的和參與意識的覺醒,他們對公共事件和包羅萬象的社會事件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表達欲望。因此,在當前社會想要進行信息封鎖,難度日益加大。
突發公共事件中,其傳播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公眾對信息的饑渴性、媒體報道的熱衷性、信息的先入為主性、政府信息發布的權威性[5]。
以往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面向民眾發布信息的往往是政府和傳統媒體,但在當前的新媒體時代,以手機短信、微博、視頻、論壇、貼吧、即時通訊軟件等方式發布的信息正在沖擊著傳統的信息發布模式。
新媒體時代下,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傳播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新媒體時代使個人對于公共突發事件的傳播意識空前高漲
在面對公共突發事件時,民眾可以利用現有的新媒體技術極大地滿足自己的表達欲望和話語權利,因此,當前社會傳播過程中,往往出現所謂的“第一手信息”并非來自傳統媒體而是個人。
(二)新媒體時代的公共突發事件面臨著被放大的趨勢
由于人際傳播范圍的局限,在突發公共事件的傳播初期,人際傳播所帶來的效果有如邊際效益,是一個遞減的過程,被認為是低知曉度事件。通過新媒體傳播,一下擴散為極端緊迫的、大眾關注的高知曉度事件。在這種信息擴散中,新聞媒體是信息收集傳播的專門機構,覆蓋社會的各個層面,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加上新媒體的便捷性特點,使得人際傳播的危機信息的聚合能力和擴散能力被放大,效應增大。事件真相常常是在混沌狀態下擴散,一個小小的沖突也可能迅速被渲染為重大群體性事件[6]。
(三)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碎片化特征明顯
由于個人對公共突發事件整體信息的掌握不全面,尤其是在政府和主流媒體尚未“發聲”的間隙,捕風捉影得來的的碎片化信息會被視為“爆料”發布在其自我操控的平臺上,因此其信息的真實性、全面性往往存疑。普通民眾極易憑借主觀經驗和喜好挑選認為正確的信息進行接收和解讀,甚至以此為據,排除隨后而來的其他與其相悖的信息。由于民眾的這種態度,往往導致其不愿意相信政府和傳統媒體所發布的信息,認為那是“加工過的、不真實的”。由于公眾對整個事件的片面了解,加上缺乏正確的輿論引導,在民眾主觀情緒的宣泄和謠言的影響下形成合力,極易造成輿論暴力和對若干不知情媒體、當事人乃至權力機構的“輿論綁架”,最終可能影響到整個事件的發展。
三、李啟銘交通肇事案帶來的思考
2010年10月17日,貓撲貼吧的一篇帖子引爆了網絡:2010年10月16日晚9︰40,河北大學兩名大一女生在學校被一輛黑色大眾邁騰汽車撞到,當場一死一傷。肇事者系酒后駕駛,還口出狂言“我爸是李剛”,此事一出,迅速成為網友和媒體熱議的焦點,“我爸是李剛”語句也迅速成為網絡最火的流行語。10月21日下午,河北大學校園交通肇事案犯罪嫌疑人李啟銘(又名李一帆)的父親李剛接受央視獨家采訪,向受害人及家屬表示誠懇道歉,并深深鞠躬。采訪中李剛多次哽咽,不能自已。
2011年1月27日,河北大學“10·16 ”校園車禍案26日在河北省望都縣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庭審從上午9時開始,10時40分結束。審判長表示判決結果將擇日宣判。部分駐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新聞媒體記者、被害人家屬、被告人家屬、河北大學師生代表及部分群眾旁聽了庭審[7]。
這一事件首先激起網絡瘋狂傳播的原因是那句:“我爸是李剛”。至于這句話是當事人李啟銘在何種語境下說出的,是否像網絡上流傳的那樣,普通民眾缺乏冷靜思考,而是懷著對所謂社會強權的極端憤恨而一擁而上。
有媒體報道稱,當晚河北大學的保安畢晨光在事發后稱沒聽到這句話,多名保安均持類似說法。劉璐等多名車禍受害者的室友稱是間接聽同學們說起的。此外,關于李剛“有五套房產”以及其岳父是“某副省長”的謠言后均被證實系數捏造,但民眾依舊對此表示懷疑。據了解,當時爆料者將“李剛的岳父是姓張的副省長”的帖子貼出后,又根據李剛之妻姓劉,改以“李剛岳父是姓劉的副省長”帖子貼出。值得一提的是,該爆料者并非河北人,實系湖南長沙人。
對于媒體后來的報道,網民紛紛表示質疑和否定,認為這些所謂的“證人”均是收到了賄賂或是恐嚇,他們的話不能夠相信。
事件發生后,保定市公安局曾先后四次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案件進展,但負責新聞發布的民警被網民指名道姓侮辱謾罵。中央電視臺采訪李剛后,受害者原代理律師立即質問“中央電視臺訪問嫌疑人及其家屬是否符合司法程序”,網上各種流言再起。面對社會輿論幾近失控的局面,保定市相關部門感受到巨大壓力——任何一個澄清都將招致更猛烈的嘲諷和謾罵,“不回應”卻成了暫時平息社會輿論的唯一選擇[8]。
整個事件塵埃落定后,再來看這起交通肇事案,其關鍵詞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官二代,醉酒駕駛,自媒體,傳統媒體,民意審判。筆者認為,傳統媒體在這一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顯得較為被動。
首先,傳統媒體的信息來源竟然多數取自貼吧等網絡媒介,并為賺取眼球,在未對事實加以詳細核實的情況下進行報道和部分渲染;
其次,相對于網上爆料,傳統媒體反應遲緩,失去了發布真相的第一時間,由于某些傳統媒體在第一時間缺乏理性思考和認真采訪,缺少對事件細節的核實,因此導致后來謠言的擴散、輿論的沸騰;
第三,傳統主流媒體依舊沉浸在“一言堂”的固化思維中,尤其是中央某電視臺單方面的采訪報道,本欲給肇事方一次“聲明”機會,同時希望能夠緩解矛盾,這種思維導致的后果卻是加深了普通民眾對李剛“有后臺”的確信,導致網絡輿論在形成時期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進而使輿論擴散,產生了不良的趨向;
第四,李剛事件后,傳統媒體在反思方面的輿論引導不足。由于事件結束后傳統媒體的集體失聲,引起民眾更大程度地不滿,并進一步確認之前自己接受的“風言風語”屬實。
這一事件足以引起傳統媒體的反思:如果傳統媒體失去了信息發布的第一時間,代之以網絡流言四起,還為了個別利益,缺乏理性思考,不實報道,對流言推波助瀾,那么,當流言已經控制民眾大腦時,任何后來的解釋哪怕是真相本身都顯得蒼白無力。
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更好地進行新聞報道,如何盡可能還原事實真相,做到客觀公正,理性分析新聞報道產生的社會作用,正確引導輿論,是傳統媒體面臨的一大問題。這一問題不解決,類似“李剛門”、“藥家鑫案”乃至更多的突發公共事件都有可能造成不良影響。不僅不利于事件本身的解決,更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甚至傳統媒體乃至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都將受到嚴重質疑。
四、傳統媒體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對策
面對當前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特點,以及受眾在輿論生成過程中的新特點,傳統媒體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新聞報道。
當然,這一過程中僅僅依靠傳統媒體施展作為是不夠的,當事人、政府以及相關機構與媒體配合,第一時間發布事件真相,民眾在接受信息時保持一顆理性的頭腦,積極提高自我的媒介素養,客觀看待問題,都是應對新媒體時代突發公共事件中輿論導向偏離的重要舉措。
筆者認為,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應主要堅持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以人為本,理性應對
傳統媒體應該在第一時間對突發公共事件本身進行判斷,堅持以人為本、以事實為本,提高媒體及其從業人員的社會責任意識,以理性和寬容的態度積極應對。作為編輯和記者個人,也應以大局為重,不能盲目炒作,片面求新求奇。
(二)傳統媒體應建立針對突發事件報道的社會效果評估機制
筆者認為,傳統媒體在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中,應建立一種機制,記者在接到新聞線索,向編輯部報選題時,首先要自我對突發公共事件報道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果進行預估,編輯部在接到這類選題或是記者定稿后,要本著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對這篇報道播發后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果和影響進行評估。
(三)合理進行議程設置,引導輿論趨于理性,避免偏激
傳統媒介可以通過議程設置,吸引公眾關注議程所設置的內容,盡可能地還原事實真相,引導其按照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理性地看待突發公共事件,共同維護社會的穩定。這種議程設置可以強化新聞媒體在危機傳播中的輿論引導作用,同時也有利于政府凝聚人心,團結民眾抵御和應對危機事件,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
(四)傳統新聞媒體應該轉變角色,加強自身社會輿論引導者的角色
新聞媒體要努力成為社會中智慧型的信息處理機構,使公眾在盲目背后更加理性地信服新聞媒體,重鑄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更應該努力轉變思想,提高自身素質。未來的媒體人必須從簡單的資訊傳遞者變為信息管理者、資訊顧問和意見領袖,樹立為受眾的服務意識,增強媒體人的社會責任感,并幫助公眾進行相關事件的價值判斷。
五、結 語
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下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報道時,往往缺乏第一時間的價值判斷,也缺乏應急預案,最為要緊的是,缺少對公眾的輿論引導,或是因為報道時效性的問題,而錯過了引導輿論的最佳時間。
盡管面對此類問題,我國尚缺乏管理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相關法規,我國民眾的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雖然開始覺醒,但是傳媒素養普遍不足,因此這一問題不能全部歸結于傳統媒體。
筆者相信,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轉型和媒體人自身角色的轉變,媒體社會責任感的增強,以及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報道時應設立的社會效果評估機制,將會隨著我國的社會發展和媒介變革被提上議事日程。
參考文獻:
[1] 張國濤主編.傳媒觀察:危機與轉機[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2] (德)烏爾里?!へ惪?何博聞譯.風險社會[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3] (英)謝爾頓·克里姆斯基,多米尼克·戈爾丁.風險的社會理論學說[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 賀文發,李燁輝.突發事件與信息公開——危機傳播中的政府、媒體與公眾[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5] 王朋進,顏彥,高世屹.媒體危機報道:原理與策略[M].合肥:安徽出版社,2010.
[6] (荷)丹尼斯·麥奎爾,斯文·溫德爾.大眾傳播模式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7] 華商網.“官二代”校園酒駕撞人致死[OL].http://news.hsw.cn/ system/2010/10/19/050657000.shtml,2010-10-19.
[8] 馬競,曹天健.“我爸是李剛”是怎樣炒起來的[N].河北法制報,201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