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浩
摘要:一直以來,有這樣一種現象被教師們所忽視,即使有人談起,也只是說說而已。這種現象就是高中生的字寫的不如初中生,初中生的字不如小學生寫的字。這是為什么?究其原因,恐怕人人都知道,那就是作業量的遞增是導致書寫越來越差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2-0267-02
一直以來,有這樣一種現象被教師們所忽視,即使有人談起,也只是說說而已。這種現象就是高中生的字寫的不如初中生,初中生的字不如小學生寫的字。這是為什么?究其原因,恐怕人人都知道,那就是作業量的遞增是導致書寫越來越差的重要原因。就小學語文教學本身而言,它是一個夯實基礎的階段,這個階段的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習習慣和聽說讀寫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不能撲滅孩子對語文學科的好奇和濃厚的興趣。因此,就目前我們語文教學的現狀,有必要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就是要“增一些”,同時也要“減一些”。
一、減少語文課文中對課文的煩瑣分析,增加課文內容以外的知識補充
語文課堂教學走到今天,已經有了長效的進步,很少再看到教師在課堂上的面面俱到、“精益求精”了。有些教師雖然在思想上有了認識,但卻不知在行動上該怎么操作。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與實踐,我感覺到減少課堂上的煩瑣分析,增加與此課本有關的課外知識,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我發現每次補充一些課外知識,學生的課堂興奮點立刻高漲起來。當然也不能讓課外知識喧賓奪主,對課文的備課就要做到把握重點,這樣無形中就增加了備課的時間,但那卻是值得的。因為在備課過程中提高了業務水平。由于在每節課中都會給孩子們帶來他們預料不到的東西。
二、在選擇課外讀物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喜好增加一些學生喜愛的課外讀物,減少一些理性較強的內容
英國詩人柯勒律治告訴我們,閱讀者首先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這樣才能“像挖寶礦的礦工,把礦渣甩在一邊,只揀純凈的寶石”。在指導學生選擇閱讀哪些讀物時,我覺得我一定要進行慎重的考慮。每學期推薦課外讀物時,都要先根據學生的興趣、喜好和他們的年齡特點進行選擇。當然不管你選擇什么樣的書目,主要是學生閱讀,因此征求學生的意見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學期開學初,先做一個問卷調查,然后對問卷調查表進行整理。每次整理我都會發現學生對敘事性較強的書感興趣。如《漂亮老師與壞小子》、《我要做好孩子》等。而對純理性說教的書不感興趣。于是,可以利用班隊課和同學們一起討論本學期閱讀書目時,會向孩子們解釋刪掉他們選的一些書的原因,然后會補充一本或兩本經典書目,并告訴他們為什么要讀這樣的經典書目。當然我們每次討論后制定的課外閱讀書主要還是以敘事為主的。書目定下來之后,會通過家長會將課外閱讀書目及具體要求印發給各位家長,提醒家長購買圖書,建立家庭書櫥,督促孩子讀書,檢查讀書情況,鼓勵他們為孩子的長遠發展做智力投資,為孩子的終生發展奠定厚實的人文基礎。孩子們經過了一學期的閱讀,不僅豐富了課外知識,而且激發了閱讀課外書的興趣,提高了閱讀課外書的能力。由此可見,教師在推薦閱讀書目時,要善于準確把握兒童的閱讀期待,激活他們的已有經驗,及時滿足他們的表現沖力,因勢利導,讓他們盡情的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表露、溝通、碰撞,從而體驗到語言的張力,閱讀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悅。
三、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減少寫的作業,增加背的作業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誤區,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講得新課,學生學得淺薄。教師們雖然在找新的途徑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但總是會被應試教育這個“瓶頸”所束縛。學生們升學考試的壓力下,有的已經成了與大量習題進行苦戰的“做題戰士”;有的已經成了機械接受知識的容器。《語文課程標準》上有這樣的規定: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教師和學生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筆者認為,要想達成這樣的目標,只有學會增減,即減少學生寫的作業,增加學生背的作業。
四、中年級的閱讀短文教學,要降低閱讀題的難度,增加閱讀的篇目
目前,一些只顧盈利的人在編寫配套練習冊中的閱讀題時,不考慮學生年段的特點和學生的興趣,隨便找一些難度較大的短文讓學生做。結果三年級的孩子剛接觸閱讀短文題就嘗不到成功的喜悅,久而久之學生就對它產生了厭惡感、恐懼感。我想這樣的閱讀題也是影響學生閱讀題得分率較低的主要因素。現在看來,三年級的起步是個關鍵,降低閱讀題的難度,讓孩子獲得成功的喜悅很重要。在閱讀教學中,首先應選擇一些練習題答案就在短文中的閱讀讓孩子們做。在孩子們做之前,直接告訴他們答案就在文中。只要多讀短文就能很容易找到。剛開始,有百分之六十的孩子能得到滿分。于是可以表揚他們,給他們一些物質獎勵。同時邀請他們說說得滿分的“秘方”。其他孩子聽了之后,就會覺得做這樣的題目很簡單。之后,再多找一些簡單的閱讀題給他們做,不斷的讓所有人都嘗到成功的快樂。一學期之后,再跟學生們商量一下能否做一些稍微難一點的閱讀。當然孩子們都很樂意。這階段,找一些習題中一小部分答案不直接出現在文中的閱讀。在他們做時,告訴他們,只要再多讀幾遍,然后再用你們的聰明腦袋進行分析,就會做了。其實,這樣做的目的之一是要讓孩子們體會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真正含義,目的之二是在多做題時的過程中,還要讓他們懂得“題做百次,熟能生巧”的道理。如今,學生們在這樣循序漸進的訓練下,不僅增加了閱讀的量,而且提高了做閱讀題的能力。
五、針對中年段,特別是三年級的起步作文教學,要讓學生少寫一些“虛作文”,多寫一些“實作文”
常聽學生抱怨:“我最拍寫作文了,老師今天又找了一個作文題目讓我們寫,我覺得沒什么東西可寫。”仔細分析孩子們的抱怨,不無道理。其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虛作文”,其主要表現在內容空洞、不具體;語言單調、缺乏真情實感。造成這種原因的是學生對所寫的內容沒有經歷過;有的雖然經歷過,但是沒有什么感受和體驗,因此作文時,只能胡編亂造,這樣就不可能寫具體,也不可能表達出真實感情。針對這樣的現象,筆者認為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寫“實作文”。所謂“實作文”就是要讓學生在感受生活、體驗情感之后習作。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我對此情有獨鐘,常常是一遇偶發事件,就“計上心來”,不失時機地、別出心裁地指導學生練筆。
葉圣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順序應該是我認識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我,我有說話的愿望,便想傾吐,于是文章就誕生了。這說明創作的沖動來源于對生活的熱情,如果下筆前沒有對事物的認識,沒有心靈的體驗,沒有感情的波瀾,就不可能寫出好作文來。因此老師們要少布置一些“虛作文”,多抓住時機,讓孩子寫一些“實作文”。老師們,只有在語文教學中學會加減法,學生才能真正的從學習中找到快樂。我們教師一定要將快樂學習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