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欣成
育人先育德,人的言行是受思想支配的,不解決認識問題的班級,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庸醫行徑,只有牽好德育這個牛鼻子,班級管理才能逐步走向正軌。
以德示人,以德育人。“身教重于言教”“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才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德育”模范表率,以自己的良好言行感化學生。有一件小事讓我難以忘記,去年我剛接到初一一個新班,由于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教室的衛生狀況不怎么令人滿意,雖然全班強調過多次,同時采取了給勞動委員、值日小組長施壓,甚至個別談話,罰掃一周、一月、一學期等方法,效果都不令人滿意。有一次班級教室衛生又遭到學校的通報批評,但這一次我什么也沒有說,在衛生打掃時,我也默默地加入了隊伍中,整理物品,擺放桌椅,掃地,灑水,清理粉筆灰,哪里最臟我干哪里,哪里不好我就沖到哪里,整整忙了30分鐘,消滅了全部衛生死角,我連續和學生戰斗了幾天,教室也徹底變了樣,久違的“衛生流動紅旗”竟然掛在了墻上,學生都很感動,大家為自己沒有認真值日感到非常后悔。從那以后,即使有的學生忘記值日,也總會有人提醒或幫忙,我再也不用為教室衛生操心了,一學期下來竟拿了10次流動紅旗,從此以后,我經常告誡自己,少說多做。
強化集體主義思想意識,增強班級凝聚力。初中生年齡小,集體觀念淡薄,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做“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二桿子”。為此,我向學生提出衡量言行的三條標準: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長?是否有利于班集體?是否有利于教師?隨后對學生的曠課、遲到、打臺球、抽煙、打架、上網、酗酒等人和事都拿到班級進行討論。以這三條標準去分析個人對集體的危害。既讓學生個人受到教育,又使全體學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且集體意識普遍增強。同時我又以每次集體活動為契機,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增強班級凝聚力。
榜樣激勵,大張旗鼓,樹立榜樣,發現人才,培養榜樣,以“比、學、趕、幫、超”為口號,激勵學生。
正確引導班級輿論。班級輿論給個人和班級提出了規范和要求,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幫助班主任工作,起到了約束和管理學生的作用。一個班級有了正確的班級輿論就能明辨是非。提倡和支持正確的東西,使班集體成員的思想和行為有正確的標準。對班內出現或大或小的不良傾向,予以及早的制止與批評教育,讓學生形成一種“好事爭取做,紀律不可犯”的意識,從而形成習慣。通過專題講座和對日常生活中事件的態度,來明確學生對他人、對班級的義務和權力。如,打掃衛生、值日、監督衛生、愛護公物、監督班干部、愛護班集體的榮譽、為班爭光、敢于和班內的壞人壞事作斗爭、評優選模的被選舉權和選舉權、使用公物等,并鼓勵大家履行自己的義務。同時,轉化好后進生,掃清正確輿論形成和運轉的絆腳石。
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樹立班級正氣。一個班級如果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班級凝聚力也隨著增強,也就有了良好的班風,學生素質也得到提高。班級成員要一致合力抵制歪風邪氣,具有正氣、正義感,讓好的言風成為班級的主流。
在思想教育的過程中,班主任要注意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對個別人、個別事如果影響不是很大,一般采用個別談話、談心,效果可能會更好。一則對癥下藥,有的放矢,觸到痛處,促其猛醒;二則可免傷自尊,以免產生對立情緒。還要注意教師引導與學生自我教育相結合。總之教師用良好教德引領學生追求進步!營造良好氛圍感染學生進步!在教育中傾注關愛,滲透嚴厲,讓學生在“愛”的滋潤中自愿地追求進步;讓學生在“嚴”的迫使下自覺地追求進步;讓學生在“規范的”約束下不得不追求進步。德育這個牛鼻子牽好了,其他工作做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寧強縣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