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銀娟
在倡導新課改的今天,聽課已成為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性并且不可缺少的一項教研活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經常聽其他教師的課,不僅可以學習別人的教學長處,找出彼此間的差距,還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對此,我深有感觸。
前不久,聽了同科教師的一節課,講的是人教版新目標九年級Unit 8的一節新課,這一單元主要圍繞“志愿者”話題展開討論。因此,她在上第一課時時,先不著急進行新課,而是引入話題“Do you like help others”,肯定多數學生會回答“Yes”“Sure”,那么剛好引入了第二個句子“How do you help others?”把話題的重心拋給學生,讓學生發自內心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及看法。其他學生一見此情景,興趣一下子也被調動起來,爭先恐后地要求發言,在學生的帶動下引入要學的句子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而這位教師在學生表述的過程中恰如其分地穿插了本節課的短語“clean up”“give out”及“cheer up”,在她講述“cheer up”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叫起一個男生問:“Have you ever cheer up sick kids?”還沒等男生回答,她就笑著說下去:“Oh,I know,you often make kids cry.”自然全體學生開心一片,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在課堂練習這一部分,她將學生分成小組,分別以“What kind of volunteer jobs do you want to do?”為題寫出自己的想法并以競賽的形式上臺表演,學生大膽、流利的展示又一次博得了在場教師的陣陣掌聲。最后,她以此為作業寫篇小作文,又做到了課后鞏固。
在聽她這節課之前,我已按照“先教詞,后教句子”的模式在一個班上了一節,而后,我按照這種方法以及我的簡單改動之后,發現學生的發言,活躍程度明顯有所提升。
究其原因,還是這位教師調動了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引入了他們都感興趣的話題,從生活入手,從實際出發。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習興趣,因此教師的提問如果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就有了原動力,那么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多設置啟發性的問題,盡量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引人入勝,用藝術的、科學的、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使之產生學習的動力。如,新目標九年級Unit 9(Section B)在教生詞前,可以先問學生:“Do you like potato chips?”在肯定學生答案之后。拿出薯片讓他們親自品嘗并告訴他們答案“Crispy and Salty”。
盡量多進行愉快教學,中學生正處于智商、心理和生理成長發育的多變時期,往往好奇心強(爭強好勝)。因此,教師應采用風趣、幽默的開場白,生動的故事,優美的音樂進行教學。又如,新目標九年級Unit 6 導入新課時,可以運用各種恰當、合適的音樂引入新課,學生聽“青花瓷”聯想到“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聽舞曲想到“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等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
由此可見,每位教師在課前都應充分準備,并且多動腦筋,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而聽課又是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多聽課,隨時做一個聽課的有心人。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楊凌高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