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標
摘要:技校教學是為了培養出企業所需要的技術工人,使學生畢業后,能在社會上實現自己的學習、就業乃至自主創業的人生轉變。可是,學校有幾個問題需要面對: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能馬上適應社會或企業的需求?在學校對學生加工出的工件以分數來衡量,轉變到按企業對產品質量以合格與報廢來衡量,這些學生們是否都準備好了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和對企業的密切聯系,談談在學校教學過程的最后環節,建議對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有個綜合的訓練階段,然后按照企業對產品質量的要求進行評估,使學生從學校走向企業在觀念上進行轉變,這對技校培養適合企業需求的學生也顯得更加有針對性。
關鍵詞:機械類畢業生;“產學結合”;必要性
一、學生的現狀
技校教育的目標是以培養技術型工人為目標,技校畢業生應該具備技術工人的最基本的能力,特別是機械制造類專業,在企業中應發揮技術型工人的作用,對廠里的技術難題有自己的見識,廠里的新產品自己能夠單獨生產,對具備生產條件的產品會編工序和生產工藝卡片,同時在企業的生產中起領頭、骨干的作用。實際中也只有這樣的技術工人才能使自己的技術能不斷更新,才能適應企業生產的需求,也不會落后于社會需求。
而現實中我們中技的學生經過了三年的學習,取得所規定的相關證書。可經過培養后的學生走出了校園,是不是就能夠符合技術工人的要求了,在進入企業后是不是真正能夠擔當技術工人的角色呢?現實中技校出來的學生進入企業后,往往還不能馬上進入技術工人的角色,大部分學生仍然是充當學徒式的工人,這樣就體現不出技校生的特點,甚至有些學生在工作中對自己所學的技能越離越遠,到最后變為一些廠里的普普通通的流水線工人,浪費了自己的所學知識和所擁有的技術能力,這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
二、企業對技能型學生的需要
當今社會,企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危機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很多企業都已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而企業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人才的競爭,因此企業對技能型、創新型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而我們技校就應培訓出這樣的學生,或經過較短時間的培養和成長成為這樣的人才中的一員。對于企業來說,如果技術型員工的技術過關,那么那些工程人士規劃、設計的產品,在生產的第一線就能夠及時生產出來,從而可以進一步實現批量的大規模生產,使企業的產品早放市、早收益成為可能,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得以提高。作為一名技術工人就要挑起技術上的攻關等任務,這樣就要求學生能將自己所學的技術能力在企業里融入到產品的加工中去。
三、學校對畢業前學生培養的新思路
技校學生在畢業前,他們的技能操作能力按照每個學期的教學安排已單項進行過訓練,但他們的綜合技能能力還需要強化,他們的觀念對進入企業還沒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如一件產品進行加工,學生完成加工后,通過教師評分,如評分得到九十以上,會覺得很高興,如評分在六十分以上,會覺得自己已經及格,也就可以了,這種以分數來衡量產品的模式,對學生進入企業是十分不利的。在企業中不說六十分以上,就是九十分以上的工件,如關鍵精度達不到要求,該工件可能就是一件廢品。這是不允許的,因此對將要畢業進入企業的學生如仍用這種評分模式來衡量學生,那是不合適的。
學校針對這種不合適的評價模式,可參考高校“產學研教學”這種模式。當然作為中技教學來說,“產學研”中“研”的這一部分對全體學生來說可不作要求,對技校全體學生,畢業前都應該參加“產學結合”的課題訓練,按照企業對產品的評定要求來衡量,從而提高畢業前學生技能的綜合能力。
四、“產學結合”課題的設計與實施
針對以上情況,對于機械類專業的學生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容,我們設計合適的“產學結合”的課題:由學校管理學生技能實訓的負責人,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從企業中爭取到幾類產品,由學生來完成。該產品完成的難易程度與學生所掌握技術的難易程度相當或稍高。當然學生不是單純地對該產品加工就行,而是每位學生結合三年所學的知識,從零件實物測繪開始,當學生繪好圖紙后,然后將企業中的實際圖紙交與學生,兩者相互比較,可以從中獲取一些實際經驗,然后根據企業中的圖紙進行電腦繪圖和造型、確定加工工藝并編程,最后才進行批量加工和檢測。加工出來的產品由學生分組輪流檢測,按企業驗收產品質量的標準來進行,教師再進行抽檢。通過以上“產學結合”的課題綜合的訓練,可以達到培養學生以下一些能力。
1.學生測繪、讀圖和制圖的能力。給學生一批企業中在生產出的工件,讓其進行測繪練習。將企業生產的實際的圖紙交于學生,與自己所畫圖紙比較,學會讀圖,然后進行計算機繪圖等。
2.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編寫工藝和程序能力。將企業產品的加工過程寫出工序以模擬企業中單件的試生產,并完成某一件加工的工序卡以模擬企業中批量的大規模生產,同時要求學生將工件的裝夾要求編寫成說明。根據不同的加工特點編寫加工程序。
3.培養學生加工制造和檢測的能力。在加工過程中熟悉各種機床的性能與加工要點,熟悉各種工、量、刀具的使用。
學校在布置任務時應指派實訓教師進行帶隊指導,以確保此過程實施的安全和學生的正常管理。并在實施前,實訓管理負責人將從企業中接到的任務要求事先提出,指導教師根據所接任務分解到學生中。落實任務時,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只在關鍵技術處起把關作用,同時在具體的細節上要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以上任務流程中,針對測繪、制圖、工藝設計和編程過程,指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合理性進行交流、指導,而對產品加工和檢測階段,則嚴格按照企業對產品的質量要求進行把關。并制定激勵措施,可支付適當的工資作為酬勞,同時也制定相應的罰款措施,對于未按時、出廢品或出現安全事故的學生,進行處罰,讓他們提前體會到企業中對員工的管理制度和對產品質量的要求。
根據“產學結合”課題的設計和實施,經過一系列由學生獨立學習和生產,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會有綜合的提高,由于對生產過程中的每一環節都能獨立進行,到企業后也就能勝任繪圖、編程、制造、檢測等各個不同崗位,那么在企業工作崗位中就更能體現出自身的技術優勢,也使自己在就業和創業過程中有更寬廣的道路,以及為今后的進一步技能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