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
開平小學在不斷探索內涵發展的過程中,以多元智能為理論基礎,不斷以社團活動為載體推動校本課程多元化建設步伐。從活動的開發、申報等各層面逐步建設完善,目前已形成42個社團小組。隨著對校本課程認識的逐步深入,學校初步探索形成了“3+X”校本課程學習架構,“為學生的幸福成長奠基、為教師的持續發展鋪路”的效果逐漸顯現。
一、“3+X”校本課程的主要內容
“3+X”中的“3”是指圍繞我校辦學目標“為學生的幸福成長奠基、為教師的持續發展鋪路、為統領的必修核心奠基課程”,包括“奠基人生為基石、建設家鄉為軸心、美化校園為線索”三個維度;“X”是指發展學生特長的42個興趣體驗社團活動。
目前的必修核心奠基課程包括:
1.依托學校省級德育課題,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為理論支撐,結合國家、地方課程與學生需求,開發實施的“四個學會”實踐式德育校本課程。內容主要為《品德與生活(社會)》的拓展與補充。
2.以地域特色為主,旨在增強學生對家鄉陶瓷文化的了解,感受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創作、研究等系列體驗活動過程中,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激發他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情感的體驗式文化校本課程。
3.結合校園環境文化建設,以增加我校環境文化內涵,增強學生花卉文化品位,培養學生生態意識,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為目標,在參與以花卉文化為主題的學校環境設置的同時師生共同編寫的動態參與式生態校本課程。
“X”是我校所有“以某一學科課程為核心,輻射到的相關活動領域,以本校教師(或學生家長、社會人士)為主導,組成的較為固定的雙向自選式興趣體驗社團活動組織”的總稱。力求做到讓每個學生都能依據自身需求,體驗參與的快樂與成功,為學生的幸福成長奠基。
二、目前“3+X”校本課程的開課形式
必修課中,“四個學會”主要通過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師利用本學科課時。《快樂陶藝》由美術教師主導,多學科教師共同配合,綜合運用課時。《花卉文化》以語文教師為主導,綜合各學科教師開展活動式課程,利用語文課時,也綜合運用課余時間。以上課程平均每周各1-2課時,所有課程在運行過程中逐步建立課程設置建議,并力爭在3年內實現逐漸規范和相對穩定。
社團活動是用每周三下午第三節課時間,由學有專長的興趣教師組織相關學生開展活動,并根據學生和教師的多元需求逐步增刪時間和項目,爭取兩年內運行成熟。
三、(以陶藝為例)談我校“3+X”校本課程的實施
(一)關于選題可行性的分析
《快樂陶藝》這一校本課程是從我校的“陶吧”及“葫蘆畫、瓶子畫”等興趣小組發展壯大并逐步規范、豐富起來的一門軸心課程。
唐山有北方瓷都之稱,開平區又是唐山陶瓷的發源地。陶博會,聯合瓷廠開展“陶瓷文化進校園”等系列活動,都為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有利基礎。學校的重視、領導的關懷、美術教師的專長、師生對陶瓷的深厚感情,都為將傳統的陶藝歷史與當代的陶瓷文化教學活動引入校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關于課程的目標定位
以技能為起始,注重文化內涵的課程形式,以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為主旨。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了解家鄉的陶瓷文化,并在各種綜合活動中體驗、運用和表達本土文化,體驗創作的快樂,提高能力,實現奠基的作用。本課程計劃用3年的時間進一步優化成為學校的品牌課程。
(三)課程實施的基本策略
整個課程的設置,讓學生在玩、捏、學等過程中,通過開放式地欣賞、了解陶藝,體驗樂趣,拓展內涵。
(四)探索中的點滴收獲
1.對地域為特色的校本課程實施的再認識。首先,師生在實施過程中共同收獲了成長;其次,以陶藝為圓心,從民族的、本土的方面切入內容,使師生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認同和升華的基礎。
2.初步探索出了幾種課型。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初步探索出了不同內容層面、不同形式的幾種課型——陶藝基本技法課、陶藝作品鑒賞課、陶藝文化探索課、陶藝知識研究課、陶藝文化延展課、陶藝生活實踐課、陶藝作品設計課、陶藝作品展示課。其操作規程和實際意義還有待于我們繼續在實踐中不斷論證與完善。
3.對課程動態變化的幾點認識。一是陶藝、花卉課程,我們有將所有國家課程學科教學目標向校本課程融合的設想,但鑒于能力有限,希望在定位和可行性上得到專家的指點。二是目前形成的一人主導多人輔助的上課形式還將持續,教學內容也將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增刪與完善。三是對學校校本課程整體定位的科學性與可持續發展性有待于進一步在實踐中不斷驗證、完善與改進。
四、(以花卉文化為例)談對我校“3+X”校本課程的展望
2012年5月份,開平區教育局聘請多個設計部門會同規劃,決定對我校的校園進行大范圍的整體翻建。結合《快樂陶藝》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經驗,我們在前期大量問卷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準備以此次翻建為契機,結合校園環境文化建設,以增加我校環境文化內涵,增強學生花卉文化品位,培養學生生態意識,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為目標,在參與以花卉文化為主題的學校環境設置的同時師生共同編寫動態參與式生態校本課程——《花卉文化》。以師生共同參與校園整體環境規劃改造為線索,凸顯與各個學科內容橫向與縱向的聯系與整合,使師生在研究、設計、創作的過程中,了解、欣賞、感悟、運用花卉知識,增強生態意識,提高探究能力。目前已完成調研、資料初步整理環節,也特別希望各位專家對我們的設想提出寶貴意見。
從整體看,我校校本課程在注重全員參與、多元發展、綜合提高的基礎上,仍存在很多認識模糊、概念不清、相互矛盾、定位不準等問題,對校本課程的內涵與外延的理論與實踐探索還比較粗淺。但慶幸的是我們以學生多元發展為奠基目標,堅持扎實開展了一些實際工作,師生也有了一點粗淺的認識,更有我區、市教育局的悉心指導,各級專家為我們把脈,相信我們的前景一定一片光明。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