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華
摘要:語文是一門內涵十分豐富的人文學科。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我們教師也在進行著教學方式、思想觀念上的改進。筆者現從自身實踐出發,借鑒各位同仁的經驗,談一談自己對高中語文新課改的一些看法與體會。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內容;興趣;方式
語文是一門內涵十分豐富的人文學科。語文之所以充滿魅力,就在于其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以及解讀語文的靈活性與不確定性。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課改熱火朝天地進行著,各種形式的課堂設計走進了我們的課堂。但在新課改中,不少工作者對于層出不窮的教學手段,百花齊放的課堂手法感覺到眼花繚亂,有一些只重形式而忽視課堂效率,也有的課程改革偏離預定計劃等。那什么樣的課程改革才是成功的課改呢,筆者從以下幾點進行了思索與探究。
一、內容
1.課堂的內容必須符合高考目標。我們的課改是在現有高考制度下的課改,所以,每節課教學目標的設置都應與高考目標相符合。否則,脫離了高考目標的教學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比如,有的教師想以人為本,就把文言文的教學目標定位在對人物或故事的分析上,每篇文言文都成了人物傳記與情節品析。雖然課堂熱鬧非凡,沒有枯燥的文言學習,學生學得很輕松,但是卻使得學生的文言基礎很差,不能達到高考的要求,長此以往,這樣的課改只能被淘汰。
2.課堂的內容必須符合學生的思維層次發展。高中學生處于智力飛速發展期,對其進行稍深層次的思維訓練是很必要的。而有的教師為了達到高考課改的形式要求,就過度地降低了問題的難度。課堂上學生開心異常,因為教師問的知識他們都會,都能掌握,而課下一想,卻是收獲不多。如果一堂課分不出初中還是高中的內容,那么,無論它的內容多么完美,從內容上來講都是一堂失敗的課。不過,反過來把課堂內容設置得太深,以至于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學生都不能答出也是不對的。教師在內容難度的設置上一定要深淺有度,層次鮮明。學生的思維有深淺,顧深不顧淺,固然太急功近利,但顧淺不顧深也是對學生智慧的抹殺。所以,教師在設置內容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思維層次,多角度多層次地設置問題,方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3.課堂的內容除去知識層面的設定外還要有一定層面的能力訓練。教師在課改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能力的培養。聽、說、讀、寫是最基本的語文能力,除此以外,心理承受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感知能力等也都屬于我們課堂的訓練范疇。我們可以在對抗中鍛煉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小組活動中鍛煉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在課文自讀中培養感知能力。教師也可以設置特別的活動課,促進學生各方面發展。比如,辯論課、課題研討課、閱讀課等。
4.課堂內容要求緊湊、容量大,實效性強。現在很多課改以后的課只流于表面,形式雖多樣,內容卻松散,沒有整體規劃,效率也不高。尤其高中課程,學生的接受能力已經很強,松散、容量小的課遠遠達不到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但是這里所說的容量大并不是習題的容量有多大,而是說學生思考的空間、掌握的知識與能力的多少。如果教師只加大習題的容量,只能讓學生感到更枯燥,并且又走入了題海戰術的怪圈,事倍功半。如何做到內容緊湊、容量大、實效性強,則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需要教師多總結、多探索,方能找到理想的解決辦法。
二、形式
一堂成功的課離不開一個成功的形式包裝,但形式并不是越花哨越好,我對形式有以下幾點看法。
1.形式不能沖淡主題內容。現在多媒體教學比較普遍,幻燈片、投影儀等多運用到了教學當中,可以說省了教師很多力氣,也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形式一旦沖淡了主題只能是事倍功半。有的課,一節課下來,漂亮的幻燈片頻頻放映,學生仿佛置身電影院中,卻忘了最主要的任務——學習和思考。我們學習的是語文,語言文字的東西最終還是要從語言文字中體悟情感,而放棄文字將其訴諸感官的刺激,收到的效果只能是微之又微。
2.課改的形式要能真正讓學生的能力得到發揮與施展。當前,小組合作探究是新課改一個比較普遍的形式,但是真正運用起來卻是問題重重。有的小組形同虛設,一說討論亂哄哄一片,一說回答鴉雀無聲;有的小組總是一個人在說,其他組員只是在聽;有的小組成員內部矛盾重重,長期得不到解決;還有的在小組運作過程中分數設置不合理,評價機制也不完善……這些都限制了學生能力的發揮。要想真正讓學生能力得到施展,從小組組建那一刻起就要用盡心思,小組成員的性格、學習成績、解決問題能力、積極程度等方面都要照顧到,而不能單純地就近分組或者按成績排組。另外,教師在運行過程中還要讓組內所有成員都動起來,設置問題要讓每個組員配合完成,或者分層設問,分層回答。每組的優等生有深層次的問題,后進生有淺層次的問題。只有這樣,形式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3.課改形式還要動靜結合。以前的課堂,只有教師一個人在講,現在的課堂,熱鬧得聽不見誰在說話。而在這種熱鬧當中,我們好像缺失了什么,學生的討論也是無根無據。一節課要想真正讓學生動起來,動起來有收獲,必須做到動靜結合、動靜有序。教師在學生討論或者回答問題之前一定要讓學生有一個思考沉淀的過程,讓學生的回答必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是有一定含金量的,惟其如此,長期的訓練才能夠收到成效。
綜上,教師在課程改革中一定要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與形式是相輔相成的,既不能離開內容談形式,也不能只有形式沒內容。沒有內容,形式只是空架子,沒有形式,內容便失去了吸引人的光彩,變得枯燥乏味。所以,只有踐行了內容與形式完美的結合,語文教學才顯得有生機和活力,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語文學習活動過程中,體現出主體作用,才能更好地把語文學習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