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寧

[摘要]改造傳統產業,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內要內容。重點扶植優勢傳統產業、扶強做大傳統產業的新興領域、建立以專業鎮為載體的要素支撐和擴大綠色需求,是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的主要突破口。
[關鍵詞]傳統產業 綠色化改造 關鍵路徑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3)05-0072-03
一、關于傳統產業發展方向的路徑思考
對待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問題,許多人認為傳統產業“夕陽西下”、“無可救藥”,應當被列入“騰籠換鳥”甚至“關停并轉”的重點對象。但是應當認識到,我國尚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傳統產業依然是工業的主體,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傳統產業特別是工業制造領域的傳統產業,仍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幾乎所有工業行業的增長率都高于國內生產總值10.3%的增長率,這表明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仍不可小覷。傳統產業是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而現代產業體系大都建立在傳統產業之上。優勢傳統產業通過制度、管理和技術等方面的創新改造后,也可以轉型升級成為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力量。
基于此,本文對廣東在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的新形勢下,發揮傳統產業的潛在優勢,綠色化改造傳統產業進行研究,并提出改造的思路與路徑。
二、廣東傳統產業分析
首先,傳統產業作為廣東產業主體的作用呈逐漸減弱態勢。改革開放30多年來,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以勞動和資源密集為特征的廣東傳統產業發展迅猛,成為廣東經濟發展的推動力。特別是80年代以來,“廣東糧、珠江水、嶺南衣、粵家電”等美譽響徹全國,逐步形成了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和建筑材料三大傳統支柱產業,帶動了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2010年廣東傳統產業企業占總工業企業數的65.8%,企業從業人員占比58.1%,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43.9%,利稅總額占比52.2%。但從整體變化趨勢來看,傳統產業在廣東工業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呈逐漸減弱態勢。2000~2010年,廣東傳統產業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都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10年間增幅分別達到345%和446%。但是,傳統產業工業總產值占總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51.7%下降到2010年的43.9%,傳統產業工業增加值占總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也持續降低。
其次,傳統產業是廣東能源消耗的主體,能源利用效率較低。由于部分傳統產業缺乏節能理念,管理和技術水平較低,成為廣東工業領域主要的能源消耗主體,能源利用效率較低。2011年,產值能耗平均值排名較高的前10位中,傳統產業占了7個(見表1)。因此,提高消耗占60%以上的傳統產業的能源利用效率,對于提高廣東工業整體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傳統產業污染排放嚴重,發展面臨的環境壓力大。根據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對廣東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情況的統計,2010年廣東傳統產業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占所有重點行業污染排放的比重達到75.6%,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占44.3%,二氧化硫排放占20.3%,工業固體廢物排放更是占到了99.6%,傳統產業污染排放十分嚴重。
三、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升級面臨的主要障礙
1 慣性市場需求導致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內生動力不足。目前我國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還比較低,對產品的技術、質量、節能環保、社會責任等的關注相對較弱,“價廉”仍是決定居民消費選擇的首要因素。因此,依靠高資源投入、低勞動力成本支撐的低技術含量產品仍有較大的市場需求空間,造成企業升級和轉型的內生動力不足。
2 生產性服務業發育不足阻滯了技術、人才等要素的導入。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普遍遲緩,服務范圍小,服務能力弱,整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統計數據顯示,雖然近年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迅速,其增加值占GDP比重已接近30%,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接近50%的占比相比仍然較低。加之物流、電信、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壟斷性經營,政策性進入壁壘高,導致社會資源不能正常合理流動,其有限的服務資源也多提供給資金實力較為雄厚的國有大型企業和重點企業,而較少惠及對資金、人力、技術、信息等要素需求更為急迫的傳統中小企業,從而嚴重制約了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升級的步伐。
3 “微利生存”模式難以承受綠色化改造的短期壓力。現階段,我國傳統產業產品仍缺乏設計和研發優勢,缺乏技術創新能力,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獲取利潤仍主要依靠廉價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產品附加值較低。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傳統產業發展環境日益嚴峻,普遍處于“微利生存”狀態。由于綠色化改造的一次性投入較大,且成本收回周期較長,這給本就“盤小利微”企業的生存帶來了巨大壓力,使許多企業陷于“不改等死,一改就死”的兩難境地。
4 “小而散”產業組織形態導致綠色化改造的政策成本高。我國大多數傳統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種類繁多,綠色化改造中的難題迥異。這既給政府如何制定差異化的政策帶來了很大挑戰,也使得同質化的政策難以有效落實。此外,由于管理對象復雜分散,管理難度大,跟蹤、監督與評估成本較高。
四、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思路
1 重點扶持優勢傳統產業的綠色化改造。一是發揮龍頭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以若干優勢傳統行業為主戰場,選取關聯性強、技術帶動效應大的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企業作為綠色化改造的重點扶持對象,發揮其示范效應,最終帶動整體技術提升。二是大力推進循環經濟模式在傳統生產領域的應用。按照“產業入圈、企業入園”的規劃,引導產業集約和生產集聚,將循環經濟理念貫穿于生產的每個環節,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三是完善以企業技術中心為龍頭的技術創新體系。
2 扶強做大傳統產業的新興領域。通過嫁接新興產業,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延伸產業鏈條,放大產業結合的效用,推進傳統產業向高端、安全、綠色方向發展,充分利用并發揮新興領域的技術溢出效應,通過逆向傳導機制為傳統產業注入活力,推動傳統產業生產領域不斷延伸,由勞動密集向勞動和技術密集轉型,變夕陽產業為朝陽產業。
3 以專業鎮為載體構建網絡化的要素支撐體系。專業鎮是傳統產業的重要載體,專業鎮傳統產業的素質決定著我國產業的整體素質。應圍繞專業鎮傳統產業集群來構建要素支撐服務體系,通過經濟效應與技術溢出效應,全面帶動傳統產業升級。
4 以政府采購、綠色標識、綠色標準、綠色貿易補貼等方式擴大綠色需求。一是引導綠色消費行為。建立綠色產品認證體系,加強對綠色產品上市流通銷售的支持力度,完善綠色產品流通渠道。鼓勵政府采購綠色產品,適當運用減稅、綠色貿易補貼等手段降低綠色產品價格,增強綠色產品市場競爭力。二是加大刺激綠色需求力度。對傳統產業相關領域企業的生產經營給予鼓勵和扶植;加快節能環保和裝備的推廣應用,從多方面幫助新興產業開拓市場需求,尤其是來源于民間的市場自發需求。三是推進企業綠色、低碳標準的制定和應用。鼓勵支持一些行業龍頭企業參與制訂、修訂相關標準,注重提高企業核心技術、專利技術向國家或國際標準的轉化速度和效率,掌控標準制訂“話語權”。
[參考文獻]
[1]朱谷生,珠江上游地區傳統產業的生態化改造[J],廣西社會科學,2006(6)
[2]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運行課題組,2011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形勢展望[J],中國工業經濟,2011(3)
[3]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發展的格局-中國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時空演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4]劉世錦,增長速度下臺階與發展方式轉變[J],經濟學動態,2011(5)
[5][英]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靳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