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剛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要求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從而真正享受到數學帶來的快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主宰者”與引導者的關系
隨著《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是在扮演組織引導者、共同學習者的角色。但是在教學中,一些教師對新課標下教師角色的理解存在著偏差,他們簡單地認為,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就必須從原來保姆式的角色轉變到現在放牧式的角色,表現為教師在學生遇到困惑甚至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時,該出手時不敢出手。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時,出示了100個和尚吃100個饅頭,大和尚一人吃3個,小和尚3人吃一個,求大、小和尚各多少人?教師為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就給大量的時間讓學生主動探究,快下課了,學生才理出這道題的思路,然后草草收場。教師應該在適當的時候給與學生引導和點撥,把握好時機,什么時候“主宰”,什么時候引導,在課堂中可以放手,但不能放任。
二、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
在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又要培養學生逐步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形成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教與學最大程度的“雙贏”。合作學習和獨立思考兩者不可偏廢,合作學習和獨立思考各有其功能,切勿提倡一種而去否定另一種,只有這樣才能構造更有效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能給予學生充分從事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團結合作、融洽開放的學習氛圍里表達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看法,了解和借鑒他人的想法,使學生在交流中借鑒,在爭論中啟發,不僅能充分表現自我,而且還能在與他人相處中學會接受他人、欣賞他人,彼此兼容互補,相得益彰,最終達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合作精神的目的。知識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要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積極操作、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才可能有效。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合作學習已經變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效率不高。合作學習還停留在那種華而不實的熱鬧場面,只能聽見轟鳴聲,很難找到傾聽者。在最后代表小組陳述意見時,也只是簡單的問答式陳述。
2.形式單一。合作學習還停留在同桌合作、小組合作等幾種形式上。
3.忽視數學思考。有些課從一開始就合作學習,一直到下課還是合作學習,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是少之又少,人為地導致了一部分學生跟風。
針對以上問題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豐富合作學習的形式。除了采取同桌合作、小組合作之外,還可采取學生與教師合作、學生與電腦合作等形式。只要雙方能有效互動,就是成功的合作。
2.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傾聽是一種能力,一種學習的基本手段,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課堂上,學生通過傾聽可以從教師的言語中和同伴的言語中獲得的信息。
3.要把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靈活運用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根據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可單獨運用,也可結合起來運用,以求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優化。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多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