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繼偉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國民生產總值快速增長,各項基礎設施和工業體系建設取得矚目成就。不容忽視的是,經濟發展的背后是以巨大的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為代價的。新形勢下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勢在必行,然而資金匱乏是制約新能源行業發展的最大壁壘。本文將從財政金融的角度著眼,探討發展節能和新能源行業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節能減排;新能源;金融支持
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肆意迫害自然環境、利用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是目前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的主要發展模式。在這樣的發展理念下,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矛盾日趨激化,資源危機將引發新的世界經濟危機,環境質量日益惡化,人類幸福指數下降,單純的GDP提升并不能帶動社會成員滿意程度的提升。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綠色發展的理念,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加強金融財政支持,促進節能減排工作和新型能源行業發展進步是利國利民的大工程,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一、正視我國節能與新能源行業金融問題和現狀
(一)國家對新能源行業加大了投資力度,新能源行業孕育巨大機遇。根據國際能源機構預測,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將達到30%,與可開發的的資源相比目前我國已經開發出的新能源,只占據了極其微小的比重。直線上升的高昂石油價格和嚴峻的環境污染現實下,對節能減排行業和新能源開發產業的投資價值有目共睹?!秶抑虚L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在可再生能源中,風能發電、光伏(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三大項是目前發展最為迅速的可再生能源行業。除此之外水利發電的規模和技術也趨向成熟、成本投入上也較低。根據國家發改委《中國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的估測和初步規劃,在對新能源行業的投資規模上,2006年到2020年,我國投入資金一萬億元購置水電裝機;投入兩千億元新增生物質發電裝機;投資一千九百億元新增風電裝機;投資一千三百億元新增太陽能發電。此外還會在農村居民沼氣工程、大中型沼氣工程、地熱資源、生物質燃料生產和太陽能發電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和金融支持力度。整個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合計共需總資金兩萬億元。可見新能源行業孕育著巨大的潛在機遇。
(二)新能源行業仍然面臨嚴峻的資金缺口。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對節能和新能源行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新能源投資額從2006年的600億人民幣僅經過一年時間便上升到760億人民幣。占用資金比例和資金投入規模從高到低依次是風能發電、小型水電、太陽能發電、沼氣工程和生物質發電。縱觀全世界來看,2007年中國對新能源行業的資金項目支持總額僅次于德國的14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就目前而言,我國已經成為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投資規模最大的國家。從金融財政的投入規模上看我國已位于世界最前沿,但是弊端和瓶頸不能忽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節能與新能源行業出現時間晚、發展速度緩、發展規模落后、技術力量薄弱、科研成果少,仍處在世界新能源行業的初始階段。與資金投入的總額相比,新能源行業的科技研發和技術支持成本過高。節能減排和新型能源的開發面臨巨大的資金危機和技術缺口。按目前我國市場對新能源的需求程度和世界新能源市場的發展速度來看,我國節能和新能源行業共面臨兩萬億元的金融缺口。
(三)新能源行業出現新問題。中國的節能減排工作在社會輿論監督、政府宏觀指導、市場自主調節和國際論壇的多重作用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新能源產業已毫無疑問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成為國家戰略性產業。但由于嚴峻的資金缺漏出現了許多與初衷背道而馳的現象。風電、多晶硅等部分新興行業產能過剩,出現重復建設傾向。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場準入標準,很多地方盲目跟風一哄而上,也造成了產能過剩的泡沫現象。地方政府不能真正落實、貫徹執行中央文件,對節能工作思想認識單薄,責任感差。
二、節能和新能源產業面臨資金缺口的原因
(一)節能意識單薄,對新能源行業的資金投入認識不到位。在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和節能減排工作進行的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人員和金融機構人員對節能行業缺乏信心,眼觀狹隘,思想上存在畏難情緒。在實際操作中新能源金融支持制度不健全、支持措施不堅定、支持力度不夠大。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集中于大項目、大企業,信貸權限上調,信貸額度增加,信貸門檻變高,信貸體系變復雜,節能項目面臨信貸困難。
(二)新能源項目資金投入的風險保障機制不健全。對節能和新能源行業的投資也不是高枕無憂的,投資背后還隱藏著巨大的風險。比如,國家政策不明朗,對新能源和節能減排工作缺乏有效的長期規劃和有力的宏觀指導,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低下,新能源科技無法充分地為生產力服務;節能和新能源行業的投資以至少十年為一個小周期,利潤獲得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靠性;節能和新能源行業在研發初期成本投入大,高投入帶來高機遇的同時也必然伴隨高風險和高挑戰。缺乏穩健有力的風險保障機制是當前新能源行業望而卻步、止步不前的重要羈絆。
(三)節能減排和新能源行業融資機制體制不完善。我國各金融機構目前對節能減排項目和新能源行業開發的支持模式非常粗糙單一,主要依靠的是銀行對節能減排、綠色經濟、環境污染治理的信貸投入。股票市場投資、基金市場融資、扶持優惠政策等沒有充分運用和實施。還缺乏專門用于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的產業投資基金和政策性、開發性的金融信貸措施。此外,國家對節能和新能源企業給予的金融支持和財政補貼優惠政策,主要通過電價補貼的政策集中在風力發電上,而對于風能以外的沼氣、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其它新型能源,尚缺少系統的支持政策。
(四)財稅調節手段單一。雖然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節能與新能源行業,對新能源行業的投入力度和投入規模加大,但政府在引導市場資金的宏觀調控上仍存在不足。我國節能與新能源建設項目還沒有正式納入各級財政的預算和計劃。在新能源的科研開發上財政工具單一,缺乏如加速折舊、稅前還貸、物價補貼、財政貼息等方便靈活的政策。環保、稅務等部門對循環經濟的支持普遍在于返還費用、降低稅率、增值稅免征等方式。風險補償機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金融機構對節能減排和開發新能源的熱情和積極性,導致后期金融信貸缺位。
三、新形勢下促進節能和新能源行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措施
(一)金融業要提高節能認識,加大對新能源行業和節能減排項目的信貸支持。各個地方銀行和金融機構要貫徹中央銀行《關于做好節能環保領域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認真領悟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理論,對地方的新能源開發項目、節能減排低碳項目給予貸款高規模、貸款長期限和貸款低利率等全方位的鼓勵支持。
(二)創新探索建立金融協調機制。創新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以節能減排和新能源研發為中心,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創新金融協調機制體制是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也是金融行業順應潮流提高自身發展水平的需要。新能源行業要想全面輝煌離不開金融行業的鼎力相助,反過來新能源行業的長足發展又為金融市場注入了新鮮活力,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所以金融協調機制的建立勢在必行。首先要建立一個以中央銀行、省級地方政府、地方銀行和地方金融監管為主導的金融協調聯席會議制度,并在該制度的指引下對事關新能源安全與發展的問題作出具體規劃和詳盡的配備。其次要建立依托政策性研究組織,搞好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最后,要通過高級論壇加強同國內外新能源金融支持問題的交流借鑒,創造出具有大國風范和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的低碳金融理論。
(三)資金來源渠道要拓寬,投資主體要多元化。首先,要放寬限制,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鼓勵支持民間資本流向節能減排項目和新能源行業,搞活新能源市場,提高各類企業進行新能源探索開發的自主權。國家要針對新能源市場作出統一的空間布局和具體的項目規劃。各市場主體有權利通過社會公開招投標,在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基礎上競爭;各所有制企業對節能和新能源項目建設的資金投入比例應當降低;社會公共資源、國有企業和多種所有制企業應通過資金融合、項目聯營、項目融資等多種方式對新型能源的開發進行建設和經營。對參與低碳金融項目的民營企業及非公有制企業要采取稅收優惠、投資補貼、貸款貼息、部分資本金注入、提供投資擔保和發行企業債券等融資方式引導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勇敢地參與投資項目建設和經營活動。最后,要放眼境外,加強與國際金融組織的密切聯系,創造條件吸引境外資金、新進技術流入和大型能源項目引進?!耙M來”的同時要“走出去”,要富有挑戰精神,鼓勵國內能源企業到海外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
(四)高度重視信貸風險,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凈化金融生態環境,維護金融債權,警惕金融信貸風險是金融系統在推進節能減排工作中要高度重視的一環。地方政府、各個銀行、金融調控監管部門要協調一致,動態持續地把握新能源行業的發展信息。金融機構要做好債權維護和清償的具體法案,確保債權清償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謹防節能項目實施的失敗對區域金融生態環境造成大的影響,阻礙區域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姜勇.金融支持節能減排的選擇[J].西部金融.2010,(04).
[2]張亮.我國節能與新能源行業的金融支持問題[J].開放導報.2009,(04).
[3]朱世宏,胡國松,丁欣.節能與新能源產業金融支持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02).理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