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華
摘要: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使其盡快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可以推動節能減排工作,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競爭力。在培育的過程中,要從主體、客體、載體三者互動視角出發,注重發揮載體的作用。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載體
2010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該決定以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重點,在充分考慮當前新興產業國際發展趨勢與我國產業實力的基礎上,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規劃為當前階段重點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此,對培育發展這些產業的載體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引言
新興產業是指隨著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的發明、應用而出現的新的部門和行業,是決定國家力量強弱和發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世界近代以來每一次技術革命的發生,總會出現新興產業。在新興產業興起并成長為主導產業的過程中,有的國家抓住產業更替的機遇后來居上,而有的國家卻因喪失機遇而衰落。日本和韓國的崛起都是在政府的推動下,通過對新興產業的突破實現的。美國的發展歷程更表明,抓住每次新興產業更替的機遇,不僅對一個國家的崛起而且對其保持領先優勢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但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主體、客體、載體“三體”互動,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期載體的作用又異常的突出。因此,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載體,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基本特征
從本質上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屬于產業這一基本范疇,因此,其培育發展的基本特征可以從產業生命周期理論來進行闡釋,即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劃分為培育期、成長期、成熟期與衰退期(部分研究還引入了種子期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篩選階段,本文直接劃入培育期)。
1、培育期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規模較小但潛力巨大的特征
培育期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首先,這種產業的規模較小,一般而言,處于培育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是從眾多一般性的產業中選拔出來的,還處于萌芽期的產業,產業內部企業數量有限,總體實力仍然不強,產品銷售收入也不多,總體而言規模還相對較小。其次,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潛力巨大,這類產業多脫胎于新技術或者新的市場需求,其未來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2、成長期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成長迅速且競爭力強的特征
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培育期進入成長期后,一方面,由于國家具有強有力的政策扶持,且其市場需求不斷得到激發,從而使得行業內部產品基本處于一種“供不應求”的局面,從基礎產品衍生出的細分產品不斷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從而加速了產業發展速度。另一方面,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契合了市場需求,且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進行技術創新,從而使得行業的競爭實力不斷增強。
3、成熟期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規模巨大且日趨穩定
從成長期進入成熟期后,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一般都成為支柱性產業,這一時期,一方面,產業規模巨大,眾多的細分產業、強大的產業集群使得產業整體規模相對龐大。另一方面,產業的發展步入穩定時期,產業內部的技術趨于成熟,前期迅速擴張的勢頭不再,產業整體處于一種平穩運行的狀態。
4、衰退期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可替代性與衰弱的特征
進入衰退期后,一方面,部分細分戰略性新興產業被新的產業所替代,甚至退出歷史舞臺,或者競爭力大幅降低,已經難以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改造升級,演變為另外一些產業。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載體的作用機制研究
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載體包括高新區、經開區、產業基地、工業中間試驗基地、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孵化器和加速器。通過載體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自身的作用機理。
1、培育發展載體的整體實力強勁推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載體本身具有強大的經濟功能,這一方面可以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財政支持,如進行財政補貼、實施各種獎勵計劃等,另一方面,這種強大的實力能夠形成一種品牌效應,對于幫助戰略性新興產業“走出去”,取得 市場競爭優勢具有一定的支撐作用。以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載體之一——高新區為例,1995年,我國高新區內擁有企業數12980個,總收入、工業總產值、凈利潤、上繳稅收分別達到1529.0、1402.6、107.4、69.0億元,出口創匯達到29.3億美元,到2000年,企業數量突破2萬個,達到20796個,總收入、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凈利潤、上繳稅收分別達到9209.3、7942.0、1978.8、597.0、460.2億元,出口創匯達到185.8億美元,到2010年,企業數量達到51764個,總收入、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凈利潤、上繳稅收分別達到97180.9、75750.3、19271.7、6261.3、4968.2億元,出口創匯達到2476.3億美元,分別是2000年的10.55、9.54、9.74、10.49、10.79、13.33倍,2000-2010年分別實現年均增長26.57%、25.30%、25.56%、26.49%、26.86%、29.56%。
2、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載體集聚了豐富的培育發展資源
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載體集聚了諸多的發展資源,首先,集聚了強大的人力資源,1995年,我國高新區的從業人員人數達到99.1萬人,1996、1999、2002、2004、20052007、2008、2009年分別突破200、300、400、500、600、700、800萬人,到2010年達到859.0萬人。國家大學科技園人員總數達到2343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本科、大專、留學歸國人員分別達到2343、147、493、579、1247、319、46人。其次,集聚了大量的資金資源,我國產業園區內部具有大量的產業發展基金、引導資金、擔保基金,這些資金使得處于成長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獲得大量的資金扶持。以國家大學科技園為例,2010年,大學園資金總額達到1257108萬元、創業公共服務機構數達到1371個、孵化基金總額達到486736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凈值達到82103.1萬元。再次,集聚了大量其他資源,如園區內部一般擁有水通、電通、路通和場地平整“三通一平”的良好條件,甚至部分地區還實現了通氣等生活設施的完善,這為集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資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載體形成了培育發展品牌
總體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載體取得了較好的培訓效果。首先,從科技企業孵化器來看,1995年,孵化器數量、孵化企業數、累計畢業企業數分別為73個、1854個、364個,孵化場地面積達到40.2萬平方米,孵化企業總收入24.2億元;到2010年,孵化器數量、孵化企業數、累計畢業企業數分別達到896、53382、36485個,孵化場地面積達到3043.9萬平方米,孵化企業總收入3329.5億元,表明科技企業孵化器功能強大。其次,從國家大學科技園來看,2004年,大學科技園數量、孵化企業、累計畢業企業、當年新孵企業分別為42.4978、1137、1120個,場地面積為478.4萬平方米,孵化企業總收入226.2,在孵企業人數6.5萬人;到2010年,大學科技園數量、孵化企業、累計畢業企業、當年新孵企業分別發展到86、6617、4363、1858個,場地面積為814.5萬平方米,孵化企業總收入221.6,在孵企業人數1858萬人。
四、激發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載體活力的對策建議
激發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載體的活力,可以著重從創新理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激發創新活力,凝聚發展人才等方面著手。
1、創新理念,充分認識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載體戰略地位
充分認識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載體,要在把握新時期國內外經濟發展特征的基礎上,理解和把握培育發展載體的戰略地位和作用。要積極打造三大體系即理念創新體系、管理創新體系和制度創新體系。理念創新體系即以敢為人先的精神突破思想上的制約,在思想上解決不想發展、不敢創新以及不會發展的問題,形成一種敢擔當、想突圍的思維方式,以及為激發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載體活力提供思想動力;管理創新體系即要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載體的現實需要,建立一種能激發創新活力、鼓勵創新行為、保護創新產權的管理模式,并根據發展環境、企業在區域乃至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地位等的變化而不斷改變發展策略的管理體系,從而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行為的持續性;制度創新即通過完善頂層設計,強化各制度之間的銜接,構建一個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載體建設的制度體系,特別是要注重產業成果商業化的制度設計。
2、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夯實載體基礎
首先,出臺關于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載體發展的若干政策。政策支持是載體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國家應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研究出臺政府優先采購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政策、股權激勵試點政策、土地規劃與用地指標優惠政策、財政支持與稅收優惠政策等支持載體發展的若干政策。其次,建立孵化器-加速器體系。大力借鑒國內外孵化器-加速器體系建設經驗,立足我國實際,增大孵化器和加速器面積,出臺扶持政策,建立創新型企業種子基金和創業投資引導資金,創新知識產權抵押貸款渠道,著力構建高質量的孵化器-加速器體系,推動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再次,建立多元融資體系。繼續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加大政府引導性投入力度。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完善非上市企業進入證券公司待辦股份轉讓系統的相關制度。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完善科技型企業融資擔保機制。建立科技銀行,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建立適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特點,專家參與的風險評估、授信盡職和獎懲制度,開展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質押貸款試點。充分調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利益相關者積極性。
3、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激發載體活力
激發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載體,要抓住一個核心即科技創新這個核心。要進一步強化企業作為科技創新投入和收益的主體地位,積極發展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產學研金政合作平臺,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產業素質和搶占競爭制高點的關鍵環節。要進一步整合科技資源,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企業技術中心(設計中心)和院士專家工作站等科技創新平臺,引導和支持社會資金創辦綜合性和專業性的科技“孵化器”;加快大型科學儀器及設備共享平臺、自然科學資源共享平臺、產業共性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科學信息和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等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共享。
4、凝聚人才,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人才支撐
加速教育體制改革,完善人才培養體系;依托重大人才培養計劃、重大科技工程和科技專項、重點學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項目,培育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鼓勵和支持留學歸國人員創新創業;建立和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建立以業績和能力為重點的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新的分配制度和人才激勵新機制,推進智力資本、知識資本參與生產要素分配,享有剩余索取權,完善專利制度等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形成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鼓勵科學家創新,促進企業家創業。
參考文獻:
[1]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小組.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報告(2010)[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徐充,姜宏.通過高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思考[J].經濟縱橫,2011(5)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三體互動”視角下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編號:12JD44)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