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品珽


摘要:從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來看,沒有工業的發展,就沒有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繁榮也是因為工業發展快、起步早。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以來,貴州工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工業總量不斷增加。十八大后,貴州正處于工業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著重要的機遇與挑戰,貴州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勢在必行。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以期對相關從業人員有所幫助。
關鍵詞:貴州工業;工業結構;集團化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貴州省在十八大以后,對全省工業發展確定了明確的思路,那就是以工業化、城鎮化帶動經濟發展。同時,通過工業化加快優勢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轉型升級。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建設目標。貴州提出工業化發展,主要是基于貴州整體經濟落后、城市居民就業困難等突出矛盾。貴州工業化之路就是將工業企業相對集中,進行統一治理、統一布局。貴州的工業化之路有著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其中包括了能礦產業,煙酒茶等特色輕工業以及裝備制造業等基礎。貴州在做好特色工業文章的同時,還要走一條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既建立高新技術工業企業,也把原先老城區的一些有所污染的工業改造以后搬到新的工業園區。貴州工業化道路應該體現在科技含量要高,資源環境消耗要少,效益要好,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貴州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一定要圍繞自己的特色產業來做,總體來看,貴州雖然己經具備了良好的工業發展基礎,但是由于自然條件、區位地緣、歷史基礎、國家宏觀政策取向等多方面的原因,貴州工業發展水平總體還較低,結構性矛盾仍較為突出,因此,實現貴州工業現代化仍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
二、貴州工業發展現狀分析
近幾年,在貴州省政府“工業強省”戰略強烈的推動下,GDP保持了較高增幅。2010年起,貴州省先后在北京、香港、貴陽、上海、廣州等地開展了一系列的招商引資活動,效果明顯。2012年,貴州GDP增幅在全國排名第二。貴州省經信委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獲悉,截至2012年,貴州保持工業投入70%的增長。增速的高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存量能力發揮比較好,政府通過要素保障,提供有競爭力的要素成本,使存量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二是增量能力發生了作用。2012年1至9月,貴州省工業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共完成工業投資2230.9億元,其中裝備制造、建材、電力等10大行業占到了全省工業投資的69.4%。目前,貴州規劃建設了111產業園區,有80多個園區初具規模,未來貴州要培育5個千億級的園區,10個百億級園區以及10個民營經濟突出的園區。從投資結構上看,煤炭、裝備制造、建材、電力、化工、特色食品、冶金、有色、煙酒、民族制藥等10大行業累計完成投資1548.3億元,占到了全省工業投資的69.4%,而煙酒、民族制藥、特色食品行業投資同比增長119.8%、106.2%、104.6%,明顯高于建材、裝備制造和冶金行業的88.5%、83.4%和73.9%的增速,輕工業投資在我省工業投資中的比重提高了4.9個百分點,輕重工業投資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當然,貴州畢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內陸山區省份,因歷史和地理環境特殊,人多地少,其工業化發展之路依然十分艱難,需要克服很多困難。
三、貴州工業結構升級存在的問題剖析
(一)工業發展總體規模較小
近年來,在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貴州工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在2007年貴州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1億元,2001年到2012年,貴州工業增長速度超過12%,位居全國前列,比全國平均工業經濟增長速度還多出將近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綜合效益指數從2001年的96.5提高到2010年的191.7,提高也接近兩倍。這也是建國以來貴州工業發展速度最快的一段時期。進入2013年在十八大經濟發展綱領的指引下,貴州工業增長速度依然高歌猛進。經濟增長的同時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工業發展速度的加快為貴州省經濟發展以及民生改善提供了堅實的后盾。盡管如此,我們從橫向看,貴州工業總量在全國處于低端位置,貴州工業基礎差、起步晚,其工業GDP的占比僅占全國的0.9%,排在各省(市、區)后列。2011年貴州工業增加值達到將近1600億,卻依然位列全國后五名,貴州工業企業將近3000家,卻僅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0.6%。其人均工業總值為9000元,這數字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0%左右,可見貴州工業水平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相當于工業發展初期的階段。
(二)工業技術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貴州工業起步晚,基礎薄弱,工業創新水平不高。2001年貴州投入科技研發經費14個億,2010科技投入經費超過50億。從事科研創新的人才也大幅度增加,科研機構在這十年間增加了將近2倍。企業在科研創新上也碩果累累,01年貴州獲得將近90項科技成果,10這數字接近100。然而從橫向比較看,貴州在科研經費投入比例和規模依然比較低,很多發達地區科研經費投入占GDP將近2%,貴州只有0.5%。正是由于科技和自主創新上的不足,貴州的工業主要集中于傳統的初級階段,煤炭、鋁土化工、磷礦化工等都處于產業初級提煉階段,這些貴州的優勢產業附加值不高,導致企業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三)工業內部結構矛盾突出
從貴州工業結構來看,重工業的比重遠超過輕工業,以2008年為例,貴州重工業總產值將近1800億元,而其輕工業僅占20%。從全國范圍看,輕工業占重工業的比重平均水平也在30%以上,貴州省明顯重工業比重偏高。
從重工業中分析也可以看出,資源型工業的比重也遠遠超過制造業,而且這一比例還在繼續上升。下面是2013年2月,貴州工業行業增加值統計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資源型工業所占比例依然比較高,尤其是采掘業、有色金屬等產業,原材料工業與采掘工業之和占制造業增加值的 33.5%,遠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由此可見,貴州工業仍以傳統資源型工業為主,原材料工業與采掘業都是技術水平低的產業,低層次、低效益,這些產業不僅更新速度慢,而且附加值也比較低。這些工業的高比重嚴重壓縮了現代深加工工業,不利于貴州工業的持續發展,也降低了貴州工業的競爭力。盡管從數據上看,這些資源型工業的比重在逐步下降,但是由于基數大,并且下降緩慢,可以看出今后貴州的工業發展依然在依賴傳統的資源型產業。
四、貴州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策略
貴州有著豐富的能源資源,在全世界能源日趨枯竭的現實背景下,貴州的能源和礦產資源成為貴州工業發展的源動力。同時貴州地理位置也具有很大優勢,貴州與東盟的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等國家毗鄰,在東盟與中國經濟合作日益加深的情形下,貴州工業發展有得天獨到的優勢。貴州正好抓住此機遇,在工業規模、結構以及效益上獲得長遠發展。
(一)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
東海沿海產業向西部轉移已是不爭的事實,貴州面臨著與四川重慶等兄弟省份的競爭。在此情形下,貴州要完善工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大力發展公路、鐵路、河運、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轉移和承接做好基礎。在產業轉移上要有所取舍,不能與貴州當前的優勢產業有所沖突,不要形成多頭競爭、兩敗俱傷的局面。要考慮到貴州工業的實際情形,貴州近年來在采掘業、原料工業上形成一定規模和優勢,轉移來的產業與原產業形成互相補充,加大原支柱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速度。例如貴州由于技術資金的限制,很多自然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挖掘,盲目開發還造成了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利用外來技術和資本可以加快這些資源合理利用,不僅拉長產業加工鏈條,還有效的防止了環境污染。同時,貴州還要考慮本地的就業狀況,在剩余勞動力較多的地區,選擇部分輕度污染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如果不根據當地產業基礎、市場條件和發展規劃,只求一時之利,必然會影響一個地方的長遠發展。
(二)調整調整工業投資結構
一直以來,貴州工業發展以重工業為主,煤炭開采、采掘工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作為貴州傳統的工業類型,作為支柱產業不斷得到資金投入和發展,導致了貴州的偏重型產業結構。為了加快貴州工業結構的升級,應當限制“三高”重工業的投資增速,放棄部分眼前利益,引導資金向輕工業方向轉移,控制重工業在工業結構中的比重,同時提高以輕工業,尤其是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的投資比重。今后,重工業的投資主要應以技術更新改造為主,在新設備、新技術的引進上加大力度,加快重工業的深度發展,、提高工業發展效益,保護環境。輕工業基礎薄弱,要以基礎建設為主,為輕工業發展奠定基礎。同時還要積極培育新興的主導產業,著重發展一些新興產業,例如儀器儀表產業、化學產業、通用和專用設備制造業等,不斷提高貴州工業的合理化與高度化水平,保證貴州工業長期持續健康的發展。
(三)鼓勵和支持工業企業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對工業企業有重要的意義,高新技術產業是未來市場發展的方向,能讓工業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貴州工業結構技術水平偏低、創新力度不足。今后,貴州應該選擇產業關聯度高,具有本地優勢的產業和產品作為自主創新的突破口,積極與科研院所之間建立合作關系,尋求行業技術支持。將發展重心放在新設備、微電子、航空航天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等產業。同時,不斷加大吸引人才和投資的力度,吸引并留住人才,政策要為創新產業稀缺的人才提供政策補貼,保證人才的工作環境和薪資待遇,政府可以在產業政策的安排中為一些特殊的技術創新項目提供必要的稅收減免措施,為貴州工業提高產業創新力度上,提供有力的技術保證,促進優勢產業的做大做強。
(四)壯大產業龍頭,提高產業集中度
提高產業集中度不僅可以節約生產成本,擴大生產和消費需求,還具有市場技術信息交流快,加工配套能力強,規模經濟顯著的作用。貴州要大力提高資源產業的加工層次和產業增值程度,提高產業集中度。從貴州工業經濟實際出發,一是對現有的大企業大集團,按照行業發展規劃和行業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政策選擇,通過高層次、寬領域的聯合重組,培育和壯大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比較優勢,二是推進名牌戰略向縱深發展。現有的自治區名牌產品,以增加技術含量、增加品種、提高產品質量檔次、降低消耗、提高附加值為主要途徑,使其向系列化發展,并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把開拓國際市場、擴大產品出口作為主攻方向,提高名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抓大求強,通過強強聯合形成“產銷聯盟”,增強產業整體的市場競爭力。
總之,工業化不僅是一個概念,而是很多國家、地區的實踐經驗。貴州未來的工業化的道路要結合自己的產業實際以及區域特征,遵循科技含量高,資源環境消耗少,效益高,人力和物質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則,圍繞自己的特色產業行進。
參考文獻:
[1]王岳平.中國工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理論、實證和政策.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1.
[2]吳國春.我國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政策問題研究[M].哈爾濱:東部林業大學出版社,2006,6.
[3]胡長順.21世紀中國新工業化戰略與西部大開發(第一版)[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9
[4]2000—2012年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貴州日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