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大學聲樂教學的現狀出發,分析了聲樂教學方法,并重點介紹主觀教學法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聲樂教學;高校;主觀教學;分析
聲樂作為一門表演藝術,是表演者內心情感和認識的一種表達。理論上講,聲樂也是一門學問,它有許多的技巧和規律,能夠給學習者帶來經驗和繼續挖掘知識的基礎。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主觀教學法是怎樣的一種方法,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局限性在哪里,這是需要進一步思考和探討的。
一、高校聲樂教學的現狀
(一)高校聲樂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許多大學或大專院校幾乎都設置藝術學院,招收一批學習聲樂的學生和教聲樂的教師。聲樂教學仍然沿襲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一對一教學。[1]雖然這種模式陳舊,但是還是有其合理之處,因為聲樂的學生更加渴求的是個性差異。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不能充分拓寬學生的思路。同時聲樂教學不同于其他專業教學,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獨特的個性,各位教師的理解方式不一樣,對學生的傳授的內容也不太一樣,所以在教學中就出現了各種矛盾并存的局面。
(二)高校聲樂教學的特點
聲樂教學具有自己獨特的屬性。首先,體現在它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檢驗聲樂教學好壞的標準就是表演、展示。聲樂不像人文科學或行為科學知識,只需要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即可。聲樂除了要表演者自己覺得滿意之后,還需要得到廣大聽眾的認可。在社會實踐中,能夠不斷豐富聲樂表演經驗和技巧,開拓聲樂教學的思路和創新方法,也能增強聽眾的體驗。其次,聲樂教學具有很強主觀性。在聲樂課堂中,更加強調的是五官的感受力。表現在聲樂的表演者和聽眾都是活生生的人,他們都有自己對藝術習慣式的理解方式。再次,體現在聲樂中是因材施教的教學特點。俗話說:一百個讀者心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由于素養和所成長的社會家庭環境不同,對聲樂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所以在教學過程根據學生的差異性特點,因材施教。
二、聲樂教學中運用主觀教學的優越性
聲樂的學習與音樂理論或其他專業的學習不一樣,它存在較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主觀因素。不僅是藝術類的教師甚至是文學類教師常常在課堂上會說:“找找感覺”。很多的藝術創作都是來自于靈感。靈感這個東西,其實就是人的主觀思想在腦海中靈光一現。聲樂學習的主觀因素是由唱歌者自己演和聽兼具的雙重身份和他的發聲原理決定的。原因是學生在歌唱時并不能對自己的聲音進行準確剖析,沒有足夠的能力把發聲器官的活動規律搞清楚,更看不到自己在歌唱時的器官(如氣管、肺)活動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只能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或主觀感受等主觀表達方式才能使學生吸收并消化聲樂知識。例如,當聲樂學習者不理解什么是橫隔膜呼吸法時,聲樂教師可以用鋼筆膠囊吸水的道理來教導學生,使學生在頭腦中產生立體生動的畫面即有一個小腹在自由地進行伸縮循環動作。[2]
三、聲樂教學中主觀教學法的局限性
許多初學者對美聲歌唱的印象是音調高,音量大,氣息沉重。根據這種理解,他們的演唱就會是大量鼻音、舌面高抬、壓喉嚨等,因此而造成肌肉緊張。如果這樣學習下去,對學生是沒有好處的,而且會使他們在聲樂的演唱技術方面不能取得些許進展。這種結果歸因于主觀教學的局限性。一方面,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教師的認知結構是不一樣的。教師的聲樂知識比學生的豐富,有深度,對聲樂的理解比較透徹,而學生比較只是初學者,對聲樂的理解還只停留在淺層次,雖然教師通過傳授把自己所了解的精華全部奉獻給學生,但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另一方面,學生的認知能力良莠不齊,并且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許多學生的學習態度往往是被動的接受,不能充分領會聲樂藝術的魅力所在和本質內容。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局限性是,主觀教學法畢竟是認知和理解層面的內容,沒有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就往往變成了孤芳自賞。[3]
四、小結
總而言之,教學方法是教育行業的任何一名教師都需要掌握的技能,它能輔助教師和學生共同達到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主觀教學法在聲樂教學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能夠解決許多傳統教學法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能夠增強教學效果。但事物是一分為二的,主觀教學法也存在著局限性。在高校聲樂教學活動中應當適當得采用主觀教學法,采取客觀教學法與主觀教學法相結合。根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充分認識主觀教學法在本校中的地位和可行性,揚長避短。
注:河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項目名稱:天中普通音樂教育發展研究,計劃公布文號:教科技[2012]114號,下達編號:12B630031
參考文獻:
[1]寧大光.大學聲樂教學的特點以及主觀教學法的必要性和局限性[J].大舞臺,2011(8):155.
[2]陳雅先.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作用[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9(03):36.
(作者簡介:崔新平,男,河南駐馬店人,本科,講師,黃淮學院音樂表演系,研究方向: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