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宗偉
摘要:縣域經濟作為連接“三農”服務的紐帶,直接關系到“三農”問題的解決和城鄉統籌的發展。縣域金融支持有利于優化經濟資源的配置,對于縣域經濟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本文從湖南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入手,對金融支持下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完善金融體系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縣域經濟;金融支持;金融服務
縣域經濟是連接國家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主要結合點,指以縣級行政劃分為單元的區域經濟,在整個經濟體中是結構功能都相對獨立,在中國新農村建設中必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農業是中國經濟的基礎產業,縣域經濟與農業、農村和農民密不可分,縣域是“三農”問題集中體現的區域,也是整合“三農”措施的重要載體,縣域經濟的發展直接關系到“三農”問題的解決。現代金融的核心功能是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對經濟資源進行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優化配置,縣域金融在縣域經濟的發展中必然承擔起不可替代的作用,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高效且強有力的金融支持。縣域金融信貸供給不足,嚴重制約湖南縣域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研究如何有效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為縣域經濟良性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湖南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一)縣域經濟競爭力日趨增強
2009年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中,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望城縣4個縣市進入百強,分別居第34位、74位、84位和99位。2010年全國第十屆縣域經濟百強的排名中,這四個縣市再次進入百強,名次卻分別提高到25、65、73、92位。2011年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的發布了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中,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醴陵縣4個縣市進入百強的第18、64、68、98位,又有所提升,這表明湖南經濟在走過“彎道超車”的跨越之后,縣域經濟實力在日趨增強。
(二)特色化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經濟增長點
一是“工業強縣”模式。望城縣堅持工業主導、城鄉統籌,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推進食品醫藥、機械制造、有色金屬三大產業集群,形成了精細化工、能源工業、出版印刷三大優勢產業。醴陵市則打造以陶瓷和花炮作為產業增值的優勢。二是“資源富縣”模式。如冷水江銻礦采、選、煉及加工業居世界第一;花垣縣依托錳礦等礦產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有色金屬冶煉業,工業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移;鳳凰、韶山等縣市充分發展旅游經濟,鳳凰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60%。三是“民營活縣”模式。邵東縣大力實施“興工旺商”、“民營主體”發展戰略,目前,擁有以小五金、鑄造、打火機、皮革加工等10大行業為主體的民營企業2.4萬家。2008年,全縣民企實現工業總產值174.9億元,完成稅收3.2億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67%。
(三)縣域“工業+農業”產業化進程加速
一是農業產業化迅速發展。2009年末,湖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7849家,帶動規模種養農戶140萬戶。二是工業化發展大力推進。2009年,全省縣域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7.9%提高到39%。全省縣域興辦各類工業、農業、科技和物流園區80多個,入園企業6200多家,園區經濟占縣域經濟的比重超過三成以上,成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四)縣域金融服務需求改善,對經濟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縣域經濟新發展帶來了金融服務需求的新變化,突出表現在貸款需求總量快速擴張,支持重點集中,期限更長,額度提高,服務領域更為廣泛。全省縣域重點企業貸款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種養殖、農產品加工、工業園區建設、農產品流通等五個方面。在期限上,生產經營周期的變化對中長期貸款需求明顯增加,企業資金主要用于擴大再生產。在額度上,規模種養殖、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等新的農業生產模式導致小額農貸向大額貸款需求轉變。服務產品上,POS消費、個人理財、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非信貸金融產品的需求快速擴大。
二、金融支持下湖南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縣域信貸投入總量相對不足,投放區域不均衡,投放用途受限制
縣域貸款總量占全省的比重僅29.8%,遠低于縣域GDP占比66.2%,貸款增速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4個百分點。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有77.2%的企業反映資金緊張,66.5%的農戶反映資金需求不能得到滿足。資金矛盾主要集中在縣域基礎設施建設、中小企業、新型農村合作組織和種養大戶等領域;從地區看,大湘西等欠發達地區矛盾較為突出。另一方面,農戶借貸資金用途廣泛,農村信用社受信貸資金用途限制,難以滿足農民對借貸資金的多樣化需求。農戶貸款需求的最重要原因是生產或做生意本錢的需求(占44%)。另外,就是治病(17%)、子女教育(14%)、建房或裝修需求(12%)。
(二)縣域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致使貸款需求難以滿足
根據銀行業的有關規定,商業貸款除部分小額貸款外,都需要擔保或抵押,但當前信用擔保體系還很不完善,縣域信用評級公司和中小企業擔保公司很少。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的季節性、抵抗風險能力的低下、農戶收入有限,正規金融機構一般不愿意給沒有抵押的農戶提供貸款,農戶貸款需求不能很好的滿足。另一方面,既缺資金又缺擔保的縣域企業要想獲得大額貸款就變得非常困難了,表現最為突出的是企業貸款擔保難。國有企業貸款抵押手續繁瑣;民營企業用地因無法取得土地使用權證,即使擁有自建廠房,也不能作為有效財產來抵押;用機器設備來抵押,因變現難等原因,金融機構又不樂于接受。 (三)金融組織體系難以適應縣域經濟發展新要求
一是縣域銀行機構和網點匱乏,難以滿足縣域經濟發展的多元化需求。部分偏遠地區的縣域信貸供給仍然集中依賴于三家“農”字號金融機構;而在鄉鎮農村,大型金融機構極少有網點,絕大多數鄉鎮基本是農信社“一手撐天”。二是縣域金融服務體系中政策性金融偏弱,與縣域融資中弱質性主體多、政策性融資需求大的特征不相適應。三是草根金融不足。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組織剛起步,在全省尤其是偏遠地區發展尚需時日。
(四)金融服務機制缺失致使服務與需求不相適應
一是信貸審批程序與信貸需求特點不相適應。部分銀行規定的信貸審批程序復雜,審批周期長,與新時期“急、頻、少、高”的信貸需求特點不相適應,審批程度復雜,用時非常多。二是信貸審批條件與實際需求不相適應。審批條件苛刻,期限不合理,使企業流動資金的旺盛需求受到抑制,與項目和企業的融資周期不相符。三是信貸考核機制與信貸服務承諾不相協調。主要體現在,現階段商業銀行對新增貸款質量的考核采取“雙百”(即100%的正常、100%收息率)制,并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從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客戶經理信貸營銷的積極性,縮小了信貸的實際規模。
三、金融支持下湖南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推進縣域金融體系創新
面對湖南農村金融市場網點覆蓋率低、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要放寬金融機構準入政策,通過建立和發展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形成一個以市場機制為基礎,金融主體多元化、金融產品多樣性、金融服務多層次,商業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組織相協調,正規金融組織與非正規金融組織相補充的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農村金融服務格局。例如,支持村鎮銀行、小額信貸組織、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設立,推廣郵政儲蓄小額質押貸款試點,多渠道增加支農資金投入。在保證資本金充足、嚴格金融監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機制的前提下,鼓勵設立多種所有制的農村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發起的小額貸款組織。
(二)創新貸款方式,健全農業信貸約束與激勵機制
發展多種所有制金融機構,引導更多的民間金融進入農村金融市場,通過有效競爭,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鑒于農村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大,可適當放松對農村利率市場的嚴格控制,嘗試建立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增加對農業貸款的貼息率,使它能夠彌補貸款風險溢價。積極探索下放貸款審批權限、減少審批環節的機制方法,以滿足農村需要,提高貸款效率。各金融機構要根據農村中小企業的特點,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的信貸產品。對資信狀況良好、確有還款能力、與銀行有長期穩定關系的企業,可以發放信用貸款;對可提供足值、有效最高額抵押的企業,可以采取循環貸款的辦法,實行隨借隨貸、隨收隨還、循環使用;積極探索開辦以股權、應收賬款、品牌、專利權、保單為質押品的質押貸款方式;要突破傳統的存貸款業務范圍,推出一系列包括貸款、承兌、貼現、信用證、理財、咨詢等的綜合服務產品。建立促進貸款有效增長和效益提高的科學機制,對發放的貸款確定一個合理的風險控制比例,嚴格獎懲,實現規避風險和利益驅動的對立統一。
(三)加快農村金融基礎服務體系建設,培育和壯大信用擔保機構
由于擔保機構資本金有限,經營不善,加大了貸款的交易成本,不能滿足眾多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大量的企業仍處于資金短缺狀況,必須增加對擔保公司的資金投入,提升其擔保能力。鼓勵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企業擔保機構,鼓勵民間資本或有條件的企業投資創辦民營擔保機構,在政策上給予扶持,鼓勵企業聯合出資,建立聯保、互保性質的擔保機構。建立農村信貸擔保基金,由縣、鄉財政出資一部分、當地企業募集一部分。探索實行動產抵押、倉單質押、權益質押等擔保形式,建立符合農村經濟發展特點的擔保機構,鼓勵現有的商業性擔保機構開展農業擔保業務,建立和完善擔保機構的行業準入、風險控制和損失補償機制,出臺對擔保機構的監管框架,以防范相關的金融風險。鼓勵各類信用擔保機構積極拓展符合農村特點的擔保業務,支持農村互助合作組織參與農業擔保業務。
(四)加大有效信貸投入,建立“綠色信貸”機制
一是增加縣域地區的信貸投入,促進信貸資金向這些地區傾斜。國家對縣域經濟發展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如增加政策性貸款投入、實行城區差別利率政策等,以扶植促進發展,實現經濟的均衡發展;二是加強對中小企業特別對鄉鎮企業和下崗職工開辦的小型企業、工商業戶的信貸支持,加大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力度,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貸服務的組織體系及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評級和授信制度,合理調整授權授信制度,適當下放基層金融機構的信貸決定權,建立專門為縣域中小企業貸款服務的機制;三是金融機構加強貸款營銷,建立貸款營銷的激勵約束機制。各金融機構要在完善貸款風險約束機制的基礎上,積極研究制定貸款營銷的激勵機制,建立客戶經理制,科學合理地制定信貸人員發放、回收貸款的綜合考核辦法,發揮金融業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主渠道作用。
參考文獻:
[1]朱守銀,張照新.中國農村金融市場供給和需求——以傳統農區為例[J].管理世界,2003(3).
[2]辛愛云.關于完善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探討[J].特區經濟,2010(8).
[3]金琦.十二五期間縣域經濟發展的五點建議[Z].中國縣域經濟網.
[4]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名單,中國縣域經濟網.
[5]第十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名單,中國縣域經濟網.
[6]2011年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名單,中國縣域經濟網.
[7]劉宗林.我省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湖南農村網,20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