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虹
摘要:青年才俊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活力,是一個民族的未來,是一個國家實現歷史性跨越的關鍵,而音樂教育則為塑造青年人的健康人格發揮了基礎性作用,它能讓青少年樂于接受,能啟迪智慧,能凈化心靈。因此,音樂教育能促進青少年素質的提升,在素質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音樂教育;素質教育;改造青年
當今的世界是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知識經濟的時代,競爭的時代,表現為各國間的技術之爭、教育之爭、素質之爭、創新之爭、人才之爭,而知識經濟的本質即是創新,創新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新的關鍵是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因此,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是現代教育的基本任務,尤其是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標。1996年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提出了六條科教興國的戰略目標,其中提出必須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把素質教育作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
素質教育就是把人的本質能力和精神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目標。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使教育目標從短期的功利性目標向以全面發展人的本質能力和精神為目標的轉變,這與馬克思指出的以充分發展人的腦力和體力的全面發展目標是相一致的。為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必須促進人的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也就是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
音樂教育作為美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效途徑,作為德育的生動形式和智育的特殊工具,它在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
一、音樂教育能促進智育的發展
這一點不僅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所重視,還逐步形成了社會的共識,從人的大腦本身來說,音樂教育對于智育的發展也是不可缺少的。現代腦科學家研究證明:人的大腦約占全腦的3/4,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左半球控制右側肌體的感覺和運動,具有言語、邏輯推理等思維功能,被稱為“優勢半球”;而右半球控制左側肌體的感覺和運動,擔負著圖形識別、言語感知以及空間想象等完形知覺的能力,被稱為“次要半球”更具有一定的認識、理解能力。
最近,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神經心理學院愛克爾教授發現,右半球像一個萬能博士,形象思維善于提出解決新問題的各種嘗試;左半球像一個熟練的專家,抽象思維善于按一定的程序有效的解決已知的問題。兩個半球之間被兩億條神經纖維組成的胼胝體等連接起來,使兩者信息相通,互相補充。由于兩種思維的互補作用,才使大腦的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音樂教育正可以調動“次要半球”的積極性,才使兩個半球協調的發展,充分發揮大腦的作用,極大地開發人的智能。這就有利于迅速地發現與掌握客觀世界的規律,實現對“真”的追求。
創新人才必須改變以往那種被動型、靜態型的智能、知識和思維結構,而發展成為成為超越型、開放型、創造型。由于音樂教育和創造性活動作為一種知覺思維活動,能喚起人類本能的創造性思維,因而音樂教育便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黑格爾指出:“真正的創造就是藝術想象活動。”音樂劇中想象的超越性和求導性,使人充滿激情和幻想,給人類認識世界提供了更多廣闊的思維方法,給人以新的生命力,引起創造靈感的閃現。
沒有任何藝術形式能像樂音一樣,激發人無窮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創造力的基礎,是人智慧的集中體現。列寧說過:“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用自己的想象力來給剛剛在他手里形成的作品勾畫出完美的圖景———那我就真不能設想,有刺激力量會驅使人們在藝術、科學和實際生活方面從事廣泛和艱苦的工作,并把它堅持到底。”正是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感,保持和發展人的想象力,并激發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
音樂教育對智力開發起著積極作用,每當音樂讓人賞心悅耳之時,也是其使人潛移默化地得到思想上、道德上、情操上、藝術情趣上、理想上的熏陶,使人鍛煉出豐富的想象力,靈敏的反應能力,敏銳的判斷能力和創造思維的習慣。在聆聽或演唱音樂的同時,他能靈敏地感知到特定的時間,空間下的多種生活圖景,如:情態、動態、聲態、形態、靜態等等。它能把音響轉化為形象,特別是頭腦中能反映出種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情節,這種感知轉化,本身就屬于帶創造的形象思維。黑格爾強調指出:“真正的創造就是藝術想象活動。”
因此在高校實施音樂教育,并盡可能讓學生接觸各種不同風格、內容和題材的音樂作品。提供他們表達自我和發揮想象力的空間,有助于思維、智能,知識結構的更新。
二、音樂教育能塑造人的道德情操
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是以音樂藝術的獨特形式來實現美育。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就非常重視禮樂重視音樂的社會作用。荀子對音樂教育做過專門的研究和論述,他認為音樂“入人也深”、“化人也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他說:“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亂生焉。”意思是說:不好的音樂影響人時,邪氣就附和,動亂就產生;好的音樂影響人時正氣就產生,社會就安定。在我國農奴社會、封建社會以禮樂作為教育的內容,在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禮、樂居于第一、二位。由此可見,我國的音樂教育傳統源遠流長,有過發達的歷史并有豐富的遺產。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著統治地位。”任何一門藝術若要取悅人,感染人,不能靠說教,只能靠自身的藝術形象。音樂是聲音的藝術,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它的形象就是美妙、和諧、豐富、動聽的旋律或聲音。它雖不如繪畫的直觀細致、文學的準確形象、但是它的抽象與不確定性又顯示出音樂的無比生動性、豐富性,充分地給欣賞者自由想象和藝術再造的馳騁闊野。通過那些快樂的、輕柔的、活潑的、寧靜的、沖動的、疑問的、驚嘆的、肯定的、動搖的、熱情的等等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音調旋律的組合,音樂就會變成富有感情的。撞擊靈魂的聲響藝術,給人以心靈上極大的震撼、強大的感染,深刻的變化。從理論上講,人在審美活動中,主體之所以產生輕松愉快的感受,是因為把握一種具有節奏性、平衡性和有機性統一的完整形式,在這一形式中,美作為一種能量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從而達到和諧的狀態,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定向。中國古代《樂論》、《樂記》中都詳細評述了生動的音樂形象,說它不僅能“動于內”,而且能使人“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入人也深其化也神”。音樂家冼星海也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情操的熔爐。”
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沒有情感的基礎,只能成為空洞的說教。音樂是最具情感的藝術,它在以情動人的同時,用“真、善、美”對聽者潛移默化。優秀的音樂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松花江上》這首歌早為大家所知,在那特定的歷史時代,每當旋律響起總能引起全場應和,群情激昂,頓足高呼“打回老家去”那情景,使每一個在場的中國人無不熱血沸騰,心頭燃燒起對侵略者的仇恨之火。正因為這首歌唱出人民的心聲,反映了時代的苦難,很快就在群眾中廣泛流傳。冼星海的力作《黃河大合唱》同樣如此,此曲以黃河為背景,謳歌人民苦痛、希望和光榮,有力地刻畫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表現了勤勞、勇敢、堅強不屈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面貌,成為一部劃時代音樂史詩。直到今天依然給人民群眾以巨大的鼓舞。激發人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對英雄英勇獻身行為的向往,使人們受到深刻的共產主義品德教育和理想教育。正如賀綠汀所說的:“音樂是培養人民高尚道德品質、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三、音樂教育能助推學生健康成長
把青年學生培養成合格的文化人,對培養社會所需的棟梁之材起到促進作用,據1993年11月21日《光明日報》報道,目前我國因心理問題導致的精神患者,每年高達1000萬人,大學生中患有心理疾病者已占總人數的20%,退學者中因各種心理疾病不能繼續學習的占50%。非正常死亡之中,自殺占26.5%。可見,加強心理素質教育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目前,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智商與情商的結合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和事業成功的關鍵。美國的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與瓊.梅耶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在一個人成功的諸要素中,智商僅在20%,而情緒控制的能力、抓住機遇的能力等情緒智力因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一個人的心理素質與情商有著直接的聯系,甚至可以確定情商的優勢。由此可見心理素質教育的協同主要是利用音樂的情感與學生心理同構,從而培養學生的愛美心理、協作心理、柔韌心理和同情心理等等。
現代醫學對健康的界定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體育無疑對健康的體質提供了保障。而音樂則與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優美的音樂可以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還可以醫治人的疾病。以此,音樂治療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正在全世界蓬勃發展。我國古代名醫朱震享說:“樂者,亦為藥也。”馬克思也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藥更能解除身理上的疲憊和痛楚。”音樂益于身心健康的這一功能與體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從特征上說,音樂發源于人內在的情感能力,而體育表現人外在的身體運動;音樂發展人健康的情感能力,而體育鍛煉人強健的體魄。它們從不同的方面促進人身心健康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音樂和體育將會呈現日益緊密結合的趨向。
任何藝術都是表現人類感情,而音樂作為最具情感的藝術,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感及審美趣味方面自然起著別的藝術不可代替的作用。德國作曲家瓦格納說:“心靈的器官是音樂,心靈的藝術意識語言是音樂。”當我們接觸一部音樂作品時,我們正感受著作曲家的靈魂,或許我們不知道引發作曲家產生這種情感的事由,但我們卻直接觸摸到了他的情感。音樂的節奏正是作曲家情感的表現形式,因此慢板總會使人陷入沉思,如: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阿丙的《二泉映月》、肖邦的《夜曲》等。反之,輕快的快板總會使人精神愉悅,斗志昂揚,如:格林卡的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約翰·斯特勞斯的波爾卡、圓舞曲;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第三樂章等,讓人燃燒出一種激情,而這種激情正是一切偉大事業不可缺少的。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就像一棵參天大樹,深深地扎根在我們的心田,只要深入其中,展開想象的雙翼,就能感受到它的味道,觸摸到它的神韻。在情感上得到陶冶、身體上得到休息、生活上得到調節、精神上得到娛樂,思想上得到提升。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時期成長進步的每一腳印就會充滿“正能量”。
參考文獻:
[1]蔡元培經教育文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