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芹 白金聲
教材:《春雨的顏色》教科版一年級下冊第十一課。
一、觀察雨景,導入新課
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昨天晚上,咱們民政鄉下了第一場春雨。這是春姑娘給大地帶來的一份厚禮,這雨現在還下著,同學們想不想觀察一下雨景呀?
生:想!
師:現在請大家到屋檐下欣賞春雨,注意觀察春雨給校園帶來的變化,3分鐘后匯報交流。
(學生情趣盎然地觀察。)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細細的春雨從天上落下來。
生:我看到小草上有亮亮的水珠。
生:我看到操場上的松樹更綠了。
生:我看到墻角的榆樹梅更黃了。
生:我聽到電線桿上的麻雀在歌唱。
師:是呀,春雨細如絲,這絲絲春雨就像春姑娘身上的輕紗,隨風飄動,這細細柔柔的春雨滋潤著萬物,喚醒了大地,使大地呈現出勃勃生機。小鳥們在春雨的滋潤下跳啊、唱啊,正在爭論一個問題,你們想知道它們在爭論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十一課《春雨的顏色》。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把書翻開,看拼音讀課文,讀準字音。(生自由讀文。)
師:同學們的讀書姿式真端正,請同學們看漢字讀課文,不認識的字看拼音,把課文讀通順,讀完后標出自然段。
師:課文有幾個自然段?
生:課文有4個自然段。
師:你們同意他的看法嗎?
生:同意。
師:你們都是聰明的孩子,請大家輕聲讀課文,對照課后字表在文中圈畫生字。(生邊讀書,邊圈畫。)
師:現在我們按自然段接讀課文,并思考課文中寫了誰在做什么?(指名接讀課文。)
生:寫了小鳥在爭論雨是什么顏色的。
師:都有哪3只小鳥?
生:燕子、麻雀、黃鶯。
師:你能把話說完整嗎?
生:課文寫了燕子、麻雀、黃鶯在爭論雨是什么顏色的。
師:說得多完整。你們看這3只小鳥來和咱們見面啦!(教師貼燕子、麻雀、黃鶯的圖片。)
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師:雨中,一群小鳥在爭論一個有趣的問題,請同學們看屏幕,誰來讀這段話。(多媒體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朗讀。)
師:結合上下文,想想“爭論”是什么意思?
生:“爭論”就是和別人說的不一樣。
生:“爭論”就是和別人說話時,認為自己是對的。
師:看來大家已經明白“爭論”的意思。你能讀出紅色的句子疑問的語氣嗎?(指名朗讀這句話。)
師:讀得不錯,“什么”是表示疑問的詞,所以這句話我們應該這樣讀。(教師范讀。)自己再試一試。
師:誰想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全班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真有味道。3只小鳥各有各的看法,請同學們自讀第三自然段,完成下面3個學習目標:
(出示小黑板。)
學習目標:(1)它們認為雨是什么顏色的?它們看到了什么?(2)春雨落到不同的植物上,動作是不同的,你能找出這些表示動作的詞語嗎?用筆在書上畫一畫。(3)你喜歡讀哪只小鳥的話,就用“——”畫出來,讀一讀。
師:請同學們一邊讀課文一邊思考問題,想好了再與同桌交流看法。(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師:它們認為春雨是什么顏色的?
生:小燕子認為春雨是綠色的。(教師板書:綠。)
生:麻雀認為春雨是紅色的。(教師板書:紅。)
生:黃鶯認為春雨是黃色的。(教師板書:黃。)
師:燕子認為春雨是綠色的,它看到了什么?誰來讀小燕子的話。(多媒體出示相關語句,指名朗讀。)
師:春雨多么了不起,春天這漫山遍野的綠色都是春雨的功勞,當小燕子看見這滿眼的綠色,它的心情會怎樣?
生:高興。
生:開心。
師:你能讀出燕子高興的心情嗎?(指名朗讀。)
師:在你的讀書聲中,老師仿佛看到了那只心情愉悅的小燕子。這句話中,有一個描寫春雨來到小草和柳樹身邊的動作的詞,你找到了嗎?
生:落。
師:“落”就是這樣不經意、沒有目的、輕柔地落下來。正是春雨毫不遮掩地落到大地上,才使春天綠意盎然。誰還想讀一讀這句話,要讀出春天的美和小燕子高興的心情。(指名朗讀,語調平淡。)
師:讀得很流利,老師也想讀一讀這句話,行嗎?(教師范讀。)誰還想讀?(指名朗讀。)
師:你讀得真美,聲音真好聽。燕子的這個想法麻雀同意嗎?
生:不同意。
師:誰喜歡讀麻雀的話,讀給大家聽。(幻燈出示相關語句,指名朗讀。)
師:它看到了什么?
生:春雨灑在桃樹上,桃花紅了;灑在杏樹上,杏花紅了。
師:這里春雨的動作是什么?
生:春雨的動作是“灑”。
師:你可真會讀書。(教師板書:灑。)是呀,灑的面積更大,雨點更分散。當麻雀聽到燕子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樣,它的心情會怎樣?
生:著急。
師:體會得多準確,掌聲送給他。
師:誰想試著讀一讀,讀出花的美和小鳥爭論的語氣?(學生讀得語速慢。)可真是一只文靜的小麻雀,在你的讀書聲中老師感受到了花的美,可是與別人爭論時語速應該——
生:語速應該快一點兒。
師:那你能讀給大家聽一聽嗎?
(生朗讀。)
師:看,這真是一只自信的小麻雀,老師都快要覺得春雨是紅色的啦。聽到這里,黃鶯的意見大了。誰能來說說黃鶯看到了什么?
生:春雨淋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黃了;淋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黃了。
師:黃鶯的話我們用什么語氣來讀更好些?
生:不高興。
師:別人和自己有不同的看法那是正常的呀,你覺得呢?
生:更著急了。
師:噢,比小麻雀還著急呢。那你能讀給大家聽聽嗎?
(生感情朗讀。)
師:你的聲音真甜美,是只甜美的小黃鶯。這里春雨的動作是?
生:春雨的動作是“淋”。(師板書:淋。)
師:“淋”這個動作說明雨點更密集了,油菜花和蒲公英花都喝得更痛快了。
師:同學們,在小鳥的爭論聲中, 我們知道植物的生長是離不開春雨的,課文寫了雨的3種動作,讓我們好像真的看到了可愛的春雨從天而降的樣子,讀起來也特別好聽。誰能美美地朗讀這一段,讀出小鳥的想法和理由?(指名感情朗讀。)
師:你的聲音可真美,老師好像看到美麗的大自然中3只小鳥在雨中爭論的場面。
師:同學們,柔弱的春雨蘊藏著巨大的力量,不知不覺中春雨澆綠了草木,染紅了桃杏,淋黃了油菜花,一幅美麗畫卷在大地上展開。下面我們來分角色朗讀這一段好不好?(分角色朗讀第三自然段。)
師:春雨聽了我們的小鳥的表揚,心里會怎么想呢?
生:它給春天帶來了美麗,它心里高興、喜悅。
生:它給小動物們送來了一個美麗的大自然,它心里興奮又幸福。
師:說得多好呀,給別人帶來美好,自己心里也會充滿喜悅幸福的。誰想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注意要讀出春雨的高興和喜悅。(指名有感情朗讀。)
師:聲音真好聽,還有這么多同學想讀,我們來齊讀這一自然段吧。(生齊聲朗讀。)
四、總結品味,發展語言
師:春雨是神奇的,你看春雨澆開了丁香花、茉莉花、迎春花(多媒體出示丁香花、茉莉花、迎春花圖片),你能模仿小鳥說一句話嗎?
生:小貓說:“春雨是粉色的,落在丁香花上,丁香花粉了。”
生:小狗說:“春雨是白色的,落在茉莉花上,茉莉花白了。”
生:小猴說:“春雨是黃色的,落在迎春花上,迎春花黃了。”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再想想春雨還會給哪些植物帶來變化呢?你能說一說嗎?
生:小兔說:“春雨是紅色的,落在玫瑰花上,玫瑰花紅了。”
師:想象力可真豐富,掌聲送給她。
生:小熊說:“春雨是綠色的,灑在楊樹上,楊樹綠了。”
師:看來,春雨在同學們的眼里也是五顏六色的,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聽聽春雨自己是怎么說的。
(多媒體出示春雨的話:親愛的小朋友們,我本身是無色的、透明的,但我能給大地帶來萬紫千紅,因此,我又是多姿多彩的。)
師:誰想把春雨的話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齊讀。)
師:春雨是神奇的,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春雨的滋潤,它讓大地變得五彩繽紛;春雨是快樂的,它讓大地變得生機勃勃;春雨本是無色的,它卻是春的使者,給我們帶來了萬紫千紅、百花盛開!
【評析】
《春雨的顏色》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小散文,春雨以其神奇的力量使春天的大地變得萬紫千紅;《春雨的顏色》也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小散文,春雨本無色,但可愛的小鳥們卻用獨特的眼光賦予春雨五顏六色;《春天的顏色》更是一篇充滿神奇想象的小散文,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表達了對春雨的理解和贊美。那么,教者是怎樣指導學生來學習這篇小散文呢?妙在何處呢?
妙在現場賞雨上
據教者講,備課時,這個教學環節設計為演示MTV《小雨沙沙》課件,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誰知,天公作美,上課前竟下起小雨來,屏幕上的景色不如大自然的景色。她靈機一動,把預設的做法改了,改成讓學生現場觀察“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的春雨,欣賞雨中五彩繽紛、生機盎然的校園美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這個生成的課程資源被教者抓住了,而且恰到好處。精彩的音像資料,也許能讓學生耳目一新,處理不好還有可能導致學生眼花繚亂,而這恰恰丟掉了語文課堂中最簡單、最質樸的一些東西。真正的語文應當到生活中去尋找,語文就在我們身邊,社會生活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的源泉。我非常贊同教者的這種做法,也非常欽佩教者隨機應變的教學智慧。
妙在避開“障礙”上
多年來,有些教師總是認為,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學習課文前,只有先把字詞障礙清除了,才能順順當當地讀通、讀懂課文內容,所以“掃除閱讀障礙”就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最先走的“一步棋”。此位教者并沒有這樣處理,她首先讓學生在文中圈畫出不認識的生字,然后通過大量的閱讀,與漢字反復見面,最后在第二課時集中進行識字、寫字教學,這樣設計可以分散識字教學難點,符合兒童認知規律。閱讀課的重點是什么呢?《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提出了7項目標,其中沒有一項是識字、寫字教學的。可見,閱讀課有其自身應完成的任務,換句話說,閱讀課的重點就是閱讀,而不是識字,就像寫字教學的重點是寫字,口語交際的重點是口語交際一樣。就學生的心理來說,他們上閱讀課最關注的是什么?是內容,想對閱讀內容一睹為快。當學生閱讀欲望正濃的時候,回過頭來識字,就像看電視連續劇,突然插播廣告,觀眾情緒必然一落千丈。所以說,避開“掃除閱讀障礙”,既體現了教科版教材閱讀教學的特點,也符合兒童心理規律,是打造高效課堂的極佳做法。
妙在充分朗讀上
這篇小散文充滿詩情畫意,寫得生動形象,描繪細膩自然,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欣賞到美麗的春景圖。因此,本課是以讀為主線來組織教學全過程的。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積累,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思維和表達能力。看拼音讀課文、看漢字讀課文、輕聲讀課文、按自然段接讀課文、看屏幕指名讀課文、全班齊聲讀課文、分角色讀課文,再加上多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讀出了聲情,讀出了氣韻,讀出了形象,讀出了感動,讀出了個性。這種充分展示朗讀,比什么都重要。文字畢竟只是些平面的靜止的符號,繪就的映像“活”不起來。朗讀是學生用聲音觸摸文字,直接感受文字中的生命信息。只有通過讀,才能把躺在紙上死的鉛字符號變成讀者口中活的言語,進而變成讀者心中的形象與情感。現在大多語文課,學生讀得還是太少,這是個缺欠。這里順便提一下,教師兩次范讀,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朗讀,這是語文教師最見功底、也是顯才情的事。
妙在多重對話上
什么是閱讀教學?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整個教學中,教者根據學段特點,精心設計并組織了不同對象、多種形式的對話活動。在對話的場景中,展開了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當然,在多重對話關系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核心。教者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走進了文本,學生敞開了自己的心扉,將自己的體驗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達之中,進入到了文本作者的內心世界。細細、密密、柔柔的春雨輕輕地飄落在大地上,大地收到春雨這份禮物,發生了變化,草地綠了,桃花紅了,油菜花黃了。春雨多么神奇,它給春天帶來美麗,這就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結論。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最荒唐的事,是教師不把精力放在指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上,而是用在“分析講解”上,我們應當摒棄這種做法。
妙在運用語言上
什么是語文?語文教學是干什么的?語文課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而不是別的課。讀讀寫寫,寫寫讀讀,如此而已,豈有他哉?語文教學以“理解”為重,還是以“運用”為重,此教例的取向是值得借鑒的。教者通過運用語言文字的范例——小鳥說的話,讓學生學會駕馭語言文字這種工具——模仿小鳥說一句話,小貓、小狗、小兔、小猴、小熊、小豬等等,都來了,春雨在同學們的眼里也是五顏六色的,我們說這種訓練方式值得提倡。語文教學的獨當之任是發展學生的語言智能,語言智能的發展離不開語言實踐,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是語文教學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