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鴻雁
語文課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語文課?語文課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課。說到底就是學生學習說語文、講語文、讀語文、寫語文、用語文的課。新課程倡導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所有這一切,給當前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課堂也煥發出勃勃生機,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細細品味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些語文課堂表面看來熱熱鬧鬧,但表面的熱鬧精彩掩蓋不住課堂背后的空虛乏力。課堂中不是眾聲喧嘩、異口同聲,便是學生回答天馬行空,老師評價點到為止。表面的鬧,反而使課堂封閉,學生的心靈之窗緊閉。雖然喊著“以學生為主體”的口號,但在實際課堂上仍然是教師在表演、在利用自身特長展示,甚至用精彩紛呈的多媒體課件吸引孩子的眼球,但實際上卻掩蓋了孩子們的深層思考。甚至有些是與文本本身沒有多大關系的內容,什么環保意識、科學知識、德育滲透這些統統放進語文課堂教學中。只要和語文稍微能沾一點邊的全放進課堂時間,但似乎又沒有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缺失了自我,缺失了個性,甚至連笑也是勉強擠出來的。筆者認為,這種情況令人不安。
一、語文課堂整合學科,但絕不是負載多種學科
一位教師在教《富饒的西沙群島》三、四自然段時是這樣處理的:
師:根據咱們的課程安排,今天我們先去游覽神奇的海底世界。請同學們找一找課文哪一段是寫海底的物產的。
生:第三、四自然段。
師:自由讀讀第三段,說說這段話中向我們介紹了海底的哪些物產。
生:海底有珊瑚、海參、大龍蝦、魚。
師:這些物產有什么特點呢?
生1:珊瑚生長地點在巖石上,海參的活動方式是蠕動。
生2:珊瑚顏色多,有各種顏色。
師:非常好,還有嗎?
生:珊瑚形狀多,有的像盛開的花朵,有的像美麗的鹿角。
師:威武的大龍蝦又是什么樣的呢?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動作把大龍蝦的樣子表演出來。
(兩位學生上臺表演。)
師:(出示課件)誰能說說自己的最大感受?
生:魚多。
師:默讀第四段,根據課件畫面,向大家介紹一種或幾種你喜歡的魚。(學生介紹。)
師:課前,老師還布置了同學們去收集資料,哪位同學能把收集到的“魚”拿上來,向課文一樣介紹它的特點?(生紛紛拿出自己收集的資料一一展示。)
生1:這是河豚魚,它長得圓滾滾的,動作很緩慢。當遇到敵人侵害的時候,就往肚子里吸進大量的空氣或水,讓身體大起來,嚇跑敵人。
生2:這是鱈魚,它生長在南極,能抗寒。
…………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這位老師花了大量時間來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魚的資料,顯然是把語文課上成了科學課。誠然,新課程要求我們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上述課例不可否認,學生通過收集、交流魚的信息,對海底魚的種類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激發了學生學科學的興趣。但整個課堂教學,僅僅是以了解、探究海底物產為目標,而忽視了語文教學對于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也就是說,這位老師不但沒有拓展教學目標,反而舍棄了語文課本身的教學目標,只是拓展了學生收集整理信息勇于探索的精神目標。暫且不說這是舍本逐末,這種從單一的教學目標拓展為另一種單一的教學目標,是不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呢?這就好比是一輛汽車,從起點開始就鋪出了另一條道路讓它行駛,最終達到的是另一個目的地。
二、語文課堂使用多媒體課件,但絕不能以視聽代替讀書
語文課堂上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幕:教師往講臺上一站,操作電腦一屏一屏地顯示,學生在下面靜悄悄地看,屏幕上光影閃爍、色彩斑斕,伴隨著悅耳動聽的音樂,非常有趣;學生則靜靜囫圇吞棗,“全盤”接受,食而不化。用這樣的課件上課,學生似乎接觸到許多東西,實則在轟轟烈烈的背后,既沒有記住、理解任何東西,又擠占了讀書時間,學生何談思考、創造?
一位老師在執教古詩《獨坐敬亭山》時,對于詩歌的理解是這樣的:
學生初讀完詩歌后,教師隨即便問: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古詩嗎?
生:喜歡!
師:那你們知道這首詩都寫了什么嗎?我們來看大屏幕。
(其實有些學生已經舉手。)
(此時課件便播放出一群鳥兒在空中越飛越遠,白云也漸漸飄走。還配著悠揚的古箏曲。)
師:同學們,你們說說,這詩中都寫了什么呢?
生:一群鳥兒越飛越遠。
生:一片白云也漸漸飄走了……
且不論這首詩歌學生是否可以理解,這位老師這種以視頻代替學生理解的方法,表面上似乎降低了學習難度,但實則學生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卻被多媒體課件所取代了。這樣長此以往下去的話,學生很難有創造性了。對于這首詩的理解,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自行完成,詩中不僅題目有“獨”,而且詩中處處藏“獨”。抓住這一主線讓學生放手理解、感悟。相信收獲會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李白的這份孤獨、寂寞學生是會體會出來的。
語文教學的規律告訴我們:語文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 “咬文嚼字”的方式來實現,詩句里包含的詩意,許多是只可意會,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古詩的閱讀,重在讀出情,悟出理,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再現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而這一切,都要靠學生去閱讀、去感悟。而不是簡單的多媒體課件所能完成的。
三、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但絕不是花哨迷人眼的活動課
由于語文新課程對跨學科學習的注重,小學語文閱讀課便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活動,如畫、唱、跳、演等等,可謂是十八般武藝全用上,煞費苦心,弄得人眼花繚亂。好好的語文課被弄得像表演似的,課堂是變得熱熱鬧鬧、學生也學得“不亦樂乎”了,可這樣的語文課還姓“語”嗎?學生在這些花哨的活動中語文素養能得到全面提高嗎?
聽過一節低年級老師的識字課,當學習到“高聳、低陷”的時候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詞語的意思,這位老師是這樣處理的:
師:誰愿意上前來畫一座高聳的山峰?
(一生畫。)
(畫得不盡人意。)
師:誰來說說他畫得怎么樣?
生:這座山峰畫得不夠高聳,高聳可以再直立些。
師:你再來試試。
接著,同樣的方法又畫了一塊低陷的土地。這一環節便耗用了近5分鐘。其實,筆者認為“高聳、低陷”“山峰、山谷”這幾個詞,完全可以在圖上標一標,這樣無須多說,學生便一目了然了,既省時又高效。學科間的整合也應注意恰到好處、恰如其分。開展和語文無關的活動,閱讀教學將失去自我,成為表演的舞臺。我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要開展一些活動,但是花架子和語文學習無關的活動不應充斥我們的課堂。
四、語文課堂要尊重“學生主體”,但更要注重教師的“主導”
曾經聽過一位教師在教學《觀潮》一課時出現以下情景:
師:潮越來越近,(播放課件),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眾說紛紜。)
生:潮來了就像日本鬼子掃蕩。
師:(一愣)日本鬼子掃蕩是這樣的嗎?
生:(理直氣壯)剛才放出來看到很多人飛快地逃跑,而且電視新聞中每年都報道因觀潮而出的事故。
師:(點頭)你真會思考。(生得意地坐下,接著學生們便帶著“鬼子進村”般的語氣朗讀這一部分內容。)
很顯然,上述的案例中這位教師無疑是在力求體現新課改提出的“尊重學生多元理解”這一理念。而事實上,這種“無原則”的“尊重”卻恰恰導致了一種課堂鬧劇,甚至使語文課失去了原有的一些嚴肅與科學。
“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在課堂中的把握程度一直是一個討論已久的話題。習慣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教師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一直以來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因而,新課程倡導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學習共同體”,這實際上是為學生在課堂中爭取地位,而問題是,這種理念的出現卻導致了許多教師在課堂上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即把課堂學習的主動幾乎是完全放權于學生,多元閱讀的“背后”正是折射了這種現象。不可否認,課堂中如果完全是以“學生為中心”或“教師為中心”都是一種極端的做法。新課程提出的“學習共同體”理念,其出發點是力求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一種場域,而非一味地“遷就”于學生。如上述例子,教師的引導作用無疑是失效了,因為整個教學的思維是完全在“跟”著學生走了。
總之,新課改下的教學不是依葫蘆畫瓢式的簡單模仿,而是深刻領悟、靈活運用的過程。需要的不僅是外在形式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對教育內涵的理解,形神兼備,課堂教學才能真正活起來。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教師須要不斷加強學習研究,不僅要有改革的勇氣和魄力,更需要足夠的教育智慧和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新課改才能改得扎實,改得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