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英
〔關鍵詞〕 語文教學;有效性;原因;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7—0033—01
當前,我們的語文課堂呈現出一幅忙碌、熱鬧的景象,學生的討論、交流很活躍。但是,熱鬧背后我們卻又常常看到這樣的事實:學生在熱烈的討論、交流之后獲得的知識不牢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基本都和“教學效率低”有關。可以說,小學課堂教學存在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現象,是長期困擾教育發展的頑癥。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既是令人困惑的現實焦點,也是重要的難題。
一、小學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原因
1. 重情感目標,輕知識與技能目標。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三維”目標之一,在著力轉變過去過于重視傳授學科知識的“應試教育”大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也造成了有些教師的教學觀念產生了偏差。他們在課堂上刻意追求情感目標,把大部分時間用在了讓學生談感受、講體會、說理想、道想象上。如果我們只重視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卻忽視了語文教育的工具性,那我們語文教育的結果只能是高耗低效。
2. 重過程與方法,輕能力與情感。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學定教”,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親歷學習過程。有些教師以此為“理念”,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內容由學生憑興趣決定,形式由學生憑喜好決定,過程由學生憑進度決定。殊不知,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置教師的主導地位于不顧,全憑知識還不豐、經驗還不足、方法還不多、水平還不高的還處在學習地位的學生牽著走,使“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核心目標偏離了。
3. 重拓展延伸,輕文本解讀。建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五個基本理念之一。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是課程功能的開放,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是課程結構的開放,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是課程范圍的開放。一些教師在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文本的信息資料,課中讓學生匯報、交流、討論信息資料,課后引導學生閱讀拓展。這樣的教學安排很容易擠占閱讀文本和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時間,把語文課上成了“資料匯報課”、“歷史課”或“常識課”,顯然無法達成語文學科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及過程和方法目標。
二、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
1. 增強課堂教學的目標意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地疊加,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
2. 增強課堂教學的訓練意識。訓練不是單純地做習題,而是綜合地進行技能、智能訓練,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訓練不是形式化的淺薄展示和表演,而是引導學生融入情境中,陶醉于語言文字的賞析、體驗中。真正的訓練是能夠促進三維目標的達成的。
3. 增強課堂教學的評價意識。有效的評價是“落實三維目標,創建生命課堂”的保障,能讓學生在課堂中煥發出生命活力。評價應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教師應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個體性,與學生建立平等的人際關系。評價的形式應靈活多變。過程性評價應重在促進評價對象的轉變與發展,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使評價實施日常化、通俗化。在對學生行為層面和認知層面的考察中,應重視自評、師評、家長評和小組評的協同作用。教師的評價只是過程性評價的一種,自評使學生有了更多自我反省、自我認識的機會;小組評重在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他人合作、溝通、交流和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況;家長評重在反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態度、情感方面的一個縱向比較。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