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峰 侯作海 李專
作為農業科技成果的主要提供者,農業科研單位承擔了農業科技核心的主體,是建設新農村的支柱。但由于研究經費、體制等經濟和政治方面因素的制約,一直以來,農業科研單位都無法充分利用其農業科技成果的優勢轉變為國家的主力軍。由于農業科研單位地處農村,政府對農村科研單位的附屬學校存在著認識上的不足,在師資調整、經費上的投入不足,嚴重影響著我國農業科研單位附屬學校的教學質量。本文主要對農業科研單位附屬學校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能夠對附屬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的開展,學校科研文化的建設,農業科研單位的布局結構調整提供一些理論上的參照和教育科研決策的參考。
農業科研單位中小學教育不足對策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逐步普及,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農村的城鎮化水平逐漸提高,農村的教學需求和學齡分布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中小學的教育科研成為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中小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等對教學工作具有重要的影響。近幾年來,我國的學術界針對農村中小學的教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果,這對農村中小學教育的發展起到了指引作用。由于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業大國,因此農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農業科研則是推動農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但是在農業科研單位附屬學校的研究上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如在對偏遠落后地區的農業科研單位的學校的教學缺乏足夠的關注,在體系的轉化上存在著缺陷。本文主要對我國的農村科研單位的重要性進行探析,從農業科研單位附屬學校存在的問題入手,從布局調整、師資、認識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有助于引起人們對這方面的更多關注和深入探究。
一、農業科研單位的重要性
農村科研單位承載著提升農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振興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使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了科教興農戰略,農村的生產力得到了穩固的發展,我國農民的整體科學文化素質也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但是我國的農業生產水平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地區間發展相對不均勻,阻礙了我國農業科研的發展。農業科研的最終目的是為農村、農民和農業的生產服務,通過科研的開發,提升農業產品的產量,拉進與農民和農業生產的距離,能夠使得當某一新成果和新技術推出現時,科技開發人員能夠直接與農民進行交際,直接了解農民的需求和技術上的需要,通過技術和信息反饋,使得科研人員能夠及時地調整研究內容和方向,使得產品更加符合生產實際和農民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對于農村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村科研單位是農業科技的主力,為農業科普工作提供技術性的保障。農村科研單位通過宣傳展示、發放技術資料、接待農民來訪等形式,及時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進一步提高了農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種田的水平,通過農業技術科普的推廣,讓農民能夠簡單易行的吸收、消化農業科技知識。近幾年來,農村科研的成果的不斷涌現,對開展農業科普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物質保證。
第二,通過開展農業科普教育,培養學生認識、了解農業。農村科研單位作為中小學校校外農業科普教育科研基地作為中小學校學生校外農業科普教育和農業實踐的產所,能夠為學生提供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隨著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對農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科研單位通過引導學生觀看蔬菜的生產過程、現代生物科技實驗以及農作物的改良和栽培,從中能夠體會到當下生活的來之不易,通過開展科普教學,能夠為培養新一代的技能型和智能型的農民奠定基礎。
第三,通過農業科研,促進生產力發展。目前,我國的農業正處在發展的新階段,農業生產有數量型向質量型發展。但是我國農業成果轉化速度慢,產業化的程度低,農業科研單位則可以解決這樣的局面,緩解在科研和經濟體制下的人員分流和再就業的壓力,提高農產品的產量,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
二、農業科研單位附屬中小學存在的問題
農村中小學教育作為我國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農村的經濟落后,在認識、理解教育等方面存在了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認識問題
在教育方面,存在著認識理解的問題,作為教育科研的指揮者和領導者,對于農村科研附屬存在著認識上的問題,僅停留在口頭上、計劃上,著重看中項目、政績,本末倒置,卻忘記了學校教學的根本任務,只是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書本上的教育,達到學生升學的目的;部分教師受到功利思想的影響,甚至將“搞科研”作為評職稱、評優評先的工具。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總體發展趨勢良好,但是農村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在這種現實條件下,部分的當地政府認為,教育經費應該由國家來投資,工作重心應當是經濟發展。因此將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政策的理解片面化、模糊化,并將此視為“政績工程”,片面追求數量與速度,因此農村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就存在了認識上的偏差,學校的教育水平不容樂觀。
2.教學設施和師資問題
現階段,我國實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要想國家在短時間內撥出一大筆保證農村科研單位附屬學校的發展的專款,是不切實際的想法。目前,許多農村的中小學普遍存在教師隊伍不穩定,優秀教師資源短缺,教師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某一個農業科研單位附屬中小學五個年級,就只有10個老師,一個班大概有一百多人,這樣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設施,根本不能讓教學質量得到保障。從在農村科研單位附屬學校義務教育的普及情況來看,普及標準相對較低,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的配備都與現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遠。
3.教學科研問題
作為農村科研單位的附屬學校,教學科研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課題,但是筆者調查發現學校的教育科研仍然存在“浮夸風”的現象,學校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科研時的經費的比重較大,部分教師缺乏搞科研的熱情。學校的科研組織結構職責分辨不清,缺乏統一的指導,再加上對教育理論儲備不足,缺少教育科研相關知識的其訓練,使得其研究內容流于形式。但是通過教學科研,可以解決學校教育改革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促進學校教學實踐的不斷創新,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促使學校在農村科研成果的引導下成為學習型的組織。但是由于部分學校的教科研成果缺乏學校內部以及區域層面上的交流與推廣機制,導致了教育科研的水平不高、科研管理無序、資源浪費等現象的產生。
4.教學理念問題
由于當前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的發展實際相脫節,當前農村教育城市化的問題十分嚴重。農村教育的教學內容完全跟隨城市的步伐,并沒有注意到農業科研的重要性,導致學校辦學方向單一,由于我國的教育中心在城市,教學內容、教學標準等都是以城市的教學水平為基準,因此對于大多數農村的學生除了具有較高的應試技巧之外,缺乏相應的創新和動手能力。
三、地方政府辦好當地農業科研單位附屬學校的中小學的對策
對于農業科研單位附屬中小學存在的問題,地方政府應該從多方面進行考慮,消減這些問題的不利影響,使得當地農業科研單位附屬學校的中小學教育走入到正常化、科學化的軌道。
1.合理調整農業科研單位附屬學校的布局調整
農業科研單位下的附屬學校,并不能與簡單的調整相比,地方政府要能夠因地制宜,以促進當地農村的義務教育、保障農民子女盡可能的接受到高質量的基礎教育為出發點,在原先教育的基礎上,適時地普及農業科技的新思想,加強縣級統籌,積極穩妥地推進教學工作的發展,準確地預測學齡人口的變動狀況,解決好公平與效率的問題,通過多渠道的資金籌集體制,使得布局調整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
2.加強城鄉交流,重視師資隊伍建設
面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地方政府要能夠端正教育思想,可以采取建立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保障制度。加強城鄉教育交流與互助,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管理與培訓制度。建立一個優秀的教師培訓機制,合理地分配教師資源,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從而讓農業科研的附屬中小學自身成為農村教師成長的搖籃和基地。與此同時也可以將城市與農村教師定期輪換的措施規范化、制度化,對同一城市的城鄉教師的工資實行統一的標準,通過城鄉之間的交流,獲得符合學校自身發展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礎上鼓勵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建立合作與幫扶關系,促進雙方間的協調發展,可以通過定期組織專題研討、學生交流,使得教育者從自身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的工作,多方面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升教學的質量。
3.完善教育科研制度,構建優秀的科研文化
當地政府作為學校的上級管理機構,其決策將會直接影響到學校教育的教學水平和質量。因此當地政府應該有正確的科研導向,對中小學的職稱評定應該合理地制定,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門作為行政管理機構,要統籌兼顧,爭取到更多的教育科研投入,完善教學獎勵機制。中小學的科研教育工作與農業科研單位而言,可以建立對應的機制,給農業科研單位的附屬中小學的教育科研以準確、恰當的定位,從而促進中小學教師提升自我,增強教學實踐能力。由于科研是以教師為基礎的,所以要加大培訓力度,提升教師在理論和方法應用上的能力,讓教師正確認識到教育科研對自身教育事業的重要性,讓教師獲得知識的解放,改變過去的注重學歷和學科知識的培訓方法,增強理論與知識相結合。地方政府可以出面出資邀請相應的專家引領教師進行科研興趣的開發,通過系統的研究理論和實踐,讓教師及時地把握教學的科研方向,提高研究人員的素質。
在當下的教育科研中,農業科研工作并不能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因此需要政府全方面的管理,在課程改革全面推進和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趨勢下,讓教育科研與農業科研的精神相融合,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我國優秀的民族精神。與此同時政府要進一步強化科研興教的意識,加強對學校的科學管理以及教育科研的保障措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研成果的功利性,營造出一個健康發展的科研環境。
4.完善農村教育管理體制,推進農村教育創新
我國的農村正在向農村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方向發展,農村教育的對象、功能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因此地方政府要推行適合自身地區的措施來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要完善農村的教育管理體制,弱化各種教育體制的管理,充分利用農業科研的優勢和已有的教育設施和師資力量,阻止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忽視學生素質發展的現象,走素質發展教育的道路。與此同時要加快農村教育的拓展工作,規范農村的教育機制,樹立城鄉整體統一教育的觀念,確立農村教育的發展目標。要提高農村教育對人力資源開發重要意義的認識,增加對農村教育師資和經費的投入,結合農村的現狀,突出農村的本地特色。
5.加強資金的使用率
由于教育體制自身的滯后性,農業科研單位的附屬學校存在著資金使用的不合理現象,中小學配置脫離農村的實際發展需要。因此政府要以法律的形式規范國家對教育提出的要求,認真理清農村教育經費的支出問題,履行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從源頭上保障農村中小學的資金問題,落實好基礎教育經費的部門預算制度。通過建立硬性的指標,來規范農村教學資金的使用率。與此同時,還要合理調度各種資源來為農村教育提高科學、穩定的保障,有利于健全鄉鎮政府和農民的負擔,緩和鄉鎮政權向農民攤派教育經費的緊張。
總體來講,地方政府辦好當地農業科研單位附屬中小學,要加強城鄉的協調發展,進一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根據本地農業科研單位附屬學校的教學現狀,探索出不同地區、層次學校辦學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但是僅從政府一個方面,不能完全解決我國農村的教學現狀,需要學校、家長以及社會各界的參與,才能夠促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論
發展農村教育,不僅關系到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而且也關系到整個國家農業科研的發展。但僅靠政府提出的舉措來辦教育,是不能完全滿足農村青少年的教育需求的,需要社會多方面的支持。新階段的農業科研不可能使得農業產業中獲得高額的利潤。但是農村科研單位也要發揮其優勢將農業科技成果作為公共產品,政府也要對農業科研工作進行直接支持,帶動其附屬學校教育布局的發展。在這個教育改革極為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我們要肩負起科教興國這一使命,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鞏固當下中小學的教育成果,充分體現政府對農業科技的主導性,讓農村教育真正地走出困境,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社會發展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錦興.改善農村中小學校長領導效能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2008.
[2]李彥,程心,李東興.鄂西北農村中小學教育現狀描述性報告[J].青年研究,2002,(2):2.
[3]趙更吉.農村中小學電化教育發展方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3,(9):22.
[4]李水山,戴洪生,鄭其春.中國教育的現狀與改革,發展趨勢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5,2(2):3-8.
[5]陶小潔,霍仕平,許明陸.淺談農業科研單位在農業科普工作中的作用[J].農業科技管理,2008,(2):60-61.
[6]熊明華.淺析我國農業推廣人才的培養[J].高等農業教育,2004, 6(6):92-94.
基金項目:熱科院附屬中小學管理體系優化與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研究,項目編號:16300120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