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
文言文是中學教科書的必選內容,由于時代久遠,語言環境變化,如今的學生學習存在一定難度,這給文言教學提出了有別于現代文教學的要求,其中朗讀是必不可少的過程和手段,通過朗讀讓學生領會和品味文言文用詞上的凝練美、語段上的音樂美、文字創設上的意境美,這樣的文言教學方能引領學生漸入佳境,貫通古今,鮮活有趣,古為今用。因此,朗讀方法的習得非常重要。如朗讀法中師生共同參與,速度宜慢不宜快,不同句式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注意語氣詞的用法和表達的語氣,反復朗讀等都可根據具體內容和體裁選擇使用,倘若方法運用得當,我們的文言教學就會在有限的時間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言文理解朗讀方法指導翻開以前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條:教師指導學生“讀文言課文,要了解內容,能順暢的朗讀、背誦一些基本課文。”當下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這是對文言文閱讀教學提出的指導性規定。根據教學理論要求和教學實踐信息反饋,要使學生在學習文言文中真正達到“了解內容”,實際上也確實離不開“朗讀”,任何一篇文言文離開誦讀而教學,幾乎就是死水一潭,用詞上的凝練美、語段上的音樂美、文字創設上的意境美學生是不容易體會到的。因此,要教好一篇文言文,不管內容如何,都應該將誦讀貫穿始終,借此訓練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下面就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文言文的朗讀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朗讀方式多種多樣,師生共同參與
面對一篇文言文,可以先是教師領讀,學生齊讀,讀過幾遍之后,即可試著讓全班學生齊讀;也可選擇1~2名朗讀基礎好的學生領讀;還可以互相聽讀。領讀既可以涉及全篇,也可以選擇某些語段。不論選擇哪一種朗讀方式,首先,要求讀得清楚,即句讀分明,節奏合理;其次,要求讀得流暢,即語句流利,音韻鏗鏘。這樣領讀的目的是使學生從感性上體會文章的語氣,了解文章的內容。領讀中,要指導學生解決語音和句讀問題,防止在生僻字、異讀字的讀音和句中的短暫停頓上出現問題,即預防讀錯字和讀破句的情況出現。如讀《扁鵲見蔡桓公》,教師應要求學生明確下列字的讀音:湊(còū)理、湯(tàng)熨(wèi)、火齊(jì)、還(xuán)走,還應指出下列句子的正確停動:“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等。
二、朗讀速度宜慢不宜快
文言文是一種非常簡潔而典雅的書面語,非慢讀不能品味到它的意蘊,任何一篇文言文到手,需放慢速度,一邊讀,一邊想每句話的完整意思,在慢讀中領會含義,理清層次,悟出情趣。而訓練慢讀的方法最好從語氣詞入手。如《曹劌論戰》中,人物的對話就有鮮明的語氣,有贊成和反對,有抒情和議論。教師在指導學生通讀過程中,應當舉一反三,把通篇讀得有語氣。這樣一邊慢讀,一邊領悟,比用快速朗讀進行理解和強記要好得多,可以在較長時間里保持記憶。
三、不同句式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
中學課本所選的文言文,除大量散句外,還有許多駢句,這種句子的節奏感強,音樂美表現得比較明顯,出色的朗讀能給人帶來極大的愉悅感。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如四字句的節奏一般是二二,五字句的節奏一般是二一二等等,上下句的節奏一般要一致,韻腳要讀出延長音。并且,相鄰的多組駢句之間,須有較長的停頓。如“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銘》)。駢句中的排比句,能有效的加強語勢,朗讀時更要突出重點,節奏鮮明。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通過正確朗讀駢句,品味節奏、韻律的音樂美,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更進一步地體會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對駢句以外的散句,朗讀時必須按照意義劃分節奏,正確掌握停頓,避免破句出現。
四、注意語氣詞的用法和表達的語氣
中學文言文常見的語氣詞有“亦”“乎”“哉”“焉”“邪”等,這些語氣詞用在句中不同的地方表達不同的語氣,朗讀時結合他們可以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為學》中各不相同的語氣詞就很有代表性,作者的感情通過語氣詞表現得十分清楚。
(1)天下事有難易乎?(表示疑問)
(2)為之,則難者亦易矣。(表示肯定加感嘆)
(3)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表示加強感嘆語氣)
(4)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表示反問)
五、反復朗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三國董遇)。初讀文言文的學生,一定要讓他們熟讀,讀得瑯瑯上口,句子的停頓,句意的表達,文脈的貫通也就容易解決了。
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朗讀,涉及的內容繁多,方法也各異。對以上內容總結歸納一下,其方法大致有三種:一是“疏通文意的讀法”。旨在初步讀懂文章,領會文章中詞、句、段的含義,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二是“推究文理的讀法”。旨在讀出詞、句、段間的邏輯停頓和邏輯重音,恰當的表達文脈的貫通和層次,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語速得當;三是“品味意境的讀法”。旨在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讀得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并茂。這三種讀法是朗讀的三個層次,三種境界。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循序漸進,力求達到第三種境界。
總而言之,無論采用哪一種方法誦讀,最終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授之以魚”,傳授給學生一定數量的古漢語知識;二是“授之以漁”,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方法的習得,對能力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師的正確點撥指導下,首先要讓學生朗讀好范文,背誦好名篇名段;其次,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種種法則”(葉圣陶語),掌握并指導自己的誦讀實踐。這樣,才能借教師的指導使學生自己學會學習,達到學會是為了會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郗仲平.古代散文鑒賞詞典.
[2]延梯,胡景西.唐宋詞鑒賞辭典.
[3]吳功正.古文鑒賞辭典.
[4]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師教學用書(1—6冊).
[5]闞景忠.文言文教學中的朗讀藝術.山東教育科研,1996,(05).
[6]舒玉貴.談文言文的朗讀.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2).
[7]喬敏.怎樣在朗讀中學習文言文.中學生讀寫(初中),2004,(10).
[8]顧邦正.文言誦讀方法指導.文學教育·下半月,2008,(11).
[9]趙春秀.高中文言文教學誦讀方法指導.科學之友〈B版〉,2008,(12).
[10]王志云.文言文朗讀教學之我見.科技信息,2009,(03).
[11]羅云紅.淺談文言文朗讀的處理.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版)2010,(03).
[12]孟林.淺談文言文教學中朗讀的作用.陜西教育(教學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