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成華
鄉土資源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既能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積極情感,又能增強學生的地理探究與實踐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鄉土資源更好地服務課堂教學已經成為新時期地理課改的重要舉措。
鄉土資源地理教學作用鄉土資源是中學地理學科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廣泛結合鄉土資源材料進行中學地理教學具有深遠意義:它既能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積極情感,又能增強學生的地理探究與實踐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鄉土資源更好的服務課堂教學已經成為新時期地理課改的重要舉措。
一、利用鄉土資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地理學習熱情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情境是指一種氛圍。一種引人入勝的氛圍能激發學生的有意注意,喚起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從而產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鄉土資源通常為學生們所熟知,富有一定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如果教師能夠巧妙結合教學內容,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海陸變遷時筆者以談話的方式開始了導課:
師:“我們生活的地區是什么地形?”
生:“平原。”
師:“什么平原?”
生:“華北平原。”
師:“那么,幾萬年前,幾百萬年、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前,我們所處的地區還是不是平原呢?高山可以變平地,平地可以邊高山,海洋可以變陸地,陸地可以變海洋。就像我們的華北平原之所以能形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黃河在幾十萬年前貫通入海,不斷帶來大量泥沙的沉積,使地勢升高,形成海拔50米~60米的平原……”
這樣的教學由淺及深,水到渠成,鄉土資源的利用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為有效達成教學目標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利用鄉土資源的直觀性,使抽象地理問題簡單化
中學生學習地理知識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何將抽象復雜的地理問題簡單化處理,由此進入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一直是教師所探討的重點內容。筆者認為,靈活自如的將鄉土資源引入其中,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有關地理概念。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對氣象、天氣與氣候等概念易發生混淆。氣象是表明大氣特征的物理狀態和物理現象的總稱。包括氣壓、氣溫、溫度、風、云、降水等要素。天氣是指短時期某地義氣中的氣象變化情況。它是由各種氣象要素綜合表述的大氣物理狀況。氣候則是指一地區多年現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氣象情況。天氣是多變的,而氣候則較為穩定。這樣的描述和講解,學生不僅掌握了地理概念,而且也了解了本地的氣候特點,增強了地理知識的興趣。
三、利用鄉土資源的情感性,增強學生的家鄉自豪感
鄉土資源材料具有天然的情感紐帶作用。列寧曾說過:“愛國主義教育,是從深入認識自己的家鄉開始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體現出情感的相融性。與課本材料相比,鄉土材料最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和共鳴,并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在講“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時,導入時,我讓學生討論濰坊有哪些工業,經過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我再總結:濰坊是我國著名老工業城市、山東半島制造業核心城市、山東GDP第4、世界城市500強第86位城市,潛力巨大,工業基礎雄厚,擁有一大批像濰柴、山工、北汽福田、福田雷沃、雷沃重工、凱馬汽車、魯中農機等先進重工制造企業,并自80年代以來一直享有中國“動力城、電子城、紡織城和農機城”的美譽。濰坊還是中國的“風箏之城”,每年來濰坊的游客絡繹不絕……
毋庸置疑,教師在講解家鄉發展優勢時,可使學生產生生活在家鄉的自豪感,講鄉土發展的歷程,可使學生堅信家鄉有美好的未來;講鄉土建設的不利條件,可使學生了解家鄉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從而產生責任心。在認識家鄉的時候,教師因勢利導,可以衍射到中國的國情,使愛國主義更為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