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顯君
新課程、新理念對小學語文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僅要積極引導學生全面參與,自我評價,自我激勵,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而且要不斷探索,研究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評價機制,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題評價傳統評價方式只限于對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視,這種重視定量評價忽視定性評價,過于偏重了書本知識,忽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精神的培養,學生的情感、自尊和個性發展無法實現,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現行的學生評價制度與課程改革的矛盾日益凸現,已經成為當前影響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瓶頸。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以泰勒教授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學家們,就提出了僅以課程或學業結束時的考試作為評價學生的依據是不科學的。因為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應以過程性的觀察為主來進行評價,并且在評價中不斷指導學生,校正學生方向和方法,以求達到學習目標,激活課堂。教師應通過有意識地評價學生,逐步形成科學實效的評價機制,主動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改善課堂設計,提高教學技能,完善教學過程,以達到師生的自我發展。
發展性評價其內涵是為了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逐步發展、個性發展、全面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核心是“育人”“促進人”而不是“管人”“選拔人”,其價值向度可表述為:提升人的地位,發現人的價值,發掘人的潛能,展現人的風采,發展人的個性,發揮人的力量。發展性評價將評價的權限逐漸下放,讓家長、同伴、自己參與評價,使被評價者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立體的認識,能切實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評價主體是學生
傳統語文教學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一般是檢查學生掌握教師所傳授知識的數量、程度。通過學生的學業成績來評價教師確定的教學內容、目標是否完成,教學策略是否合適,這種評價完全是為評價教師服務的。而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評價的根本目的和功能在于促進學生發展,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增強學生主動發展的內驅力。這樣,學生就成了評價的主體。對學生進行課堂學習評價,應堅持學生是評價的主體,使課堂學習評價成為激活課堂,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不竭動力。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及時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質性評價,可以設立一些具有促進學生發展的標志發給學生,如“合作小金星”“思考小博士”“操作小能手”“發言小先進”“進步章”“質疑章”“探索章”等,并且利用這些標志獎勵晉級,鼓勵學生進步,促使學生發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不可忽視學生的自評與互評。自評是讓學生對照一定的標準,進行自我評價。例如,教師把每一課或每一單元要求學生達到的目標按照完全達到、基本達到、部分達到分成等級讓學生畫紅星的辦法來促進學生學習后反思。但是由于學生有不同的理解層次,學習的速度和領悟度也不一樣,因而學生對教育目標的達成度也不同,因此在制定學生自評量表時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評價,揚其所長,補其所短,有機地邊訓練邊進行評價,從而達到提高和同步評價的目的。互評是學生集體完成某一項學習任務后,同學之間進行匯報、交流與評價。
二、評價重點是實踐
把學生的學習實踐作為語文評價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進行評價,又在評價中進行語文學習實踐,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中主動和諧發展。
1.在讀中評價
在讀中評價,可以增強學生想讀、讀好的欲望,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不斷提高。初讀課文,重點評價朗讀的正確度和流利度,促進學生讀準讀熟;感悟課文,重點評價朗讀的情感度,促進學生讀出真情實感;總結課文,重點評價誦記度,促進學生語言積累。在評價時,讓學生直接與學生對話,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評價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也讓被評價學生容易接受,更增進同學間的友誼。
2.在思中評價
學生主動學習的核心在于積極地思考。在思中評價,可以提高學生主動思維能力。在語文學習實踐中,我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質疑,評價思維的活躍性;鼓勵學生打破常規,進行創新思維,發表獨到見解,評價學生解決問題的有效性;鼓勵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自由闡述,展示習作,評價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表達的流暢性。
3.在議中評價
在議中評價,可以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信息交流,增強合作探究意識。通過議詞句,評價學生體會語言的情感性;議重點,評價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的準確性;議表達,評價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在教學《媽媽的賬單》一課結束后,我問學生:“為什么本課把題目命為《媽媽的賬單》而不是《彼得的賬單》?”學生們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說是因為媽媽的賬單雖然是0芬尼,但媽媽的愛是無價、無聲的。有的說是因為彼得的帳單太單純太自私,只想到了自己的付出……語言的千姿百態反映了思維的豐富多彩,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體現了能力形成和知識運用方面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獨特性。知識傳授決不是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的未來開辟一個廣闊的文化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探尋、研究、發展和創造。
三、評價方式多樣化.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學生互動為主的多元互動,因此,語文課程評價方法要體現多樣化。
1.注重教師評價
學生語文學習過程的每一個具體環節,如學生的朗讀、問答、學習態度與習慣等,以教師評價為主。教師要在真實情境中對學生的表現作出即時評價,可以是激勵性評語,可以是教師的動作、神情等,以此來關注學生的發展。
2.提倡自我評價
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評價的個體,培養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倡自我評價與自我欣賞。這種評價的優越性在于學生可以不顧及評價結果造成的不利影響,使評價會更客觀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
3.加強形成性評價
課堂學習評價是一種形成性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使學生的學習過程逐步成為一種自覺而有效,主動而持久的行為方式。我采用成長記錄袋的方式,收集能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論的資料,分階段作出形成性評價,放入成長記錄袋中。這種方式,能綜合反映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尤其能反映學生經歷學習后的發展變化。
4.重視定性評價
平時,我結合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與不足,并提出建議。對學生的語文成績,我采用等級加激勵性評語加語文特長來評價。在評價技巧上,注重生命活力,盡量減少同類評價結果比較,減輕橫向比較的心理負擔。對測試中出現的知識缺陷在評語欄指出,以便及時補救。我還將“不及格”改為“快及格”,允許學生重測或補測,讓學生產生非及格不可的緊迫感。對考試結果不滿意的學生,也允許重測,并按最佳成績記錄。
綜上所述,新課程、新理念對小學語文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僅要積極引導學生全面參與,自我評價,自我激勵,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而且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盡快研究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評價機制,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