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西瑩 王存興 張云燕
農村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標定位要明確,辦學模式也要跟上時代的要求。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有的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與辦學模式仍只是沿襲原有的方式,在轉型的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目標定位辦學模式農村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標定位要明確,辦學模式也要跟上時代的要求。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現有的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與辦學模式仍只是沿襲原有的方式,在轉型的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一、目前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肩負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將知識轉化成實踐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就業問題。學生并不是單純指在校學生,而是包括了面向農村地區所有需要加強知識和技能學習的群體。特別是在一線勞作的農民希望通過勤勞致富,但苦于無技術,缺乏市場經驗。隨著我國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民渴求知識的愿望非常迫切,他們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農民又無法放棄生產到學校里來學習知識。
1.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農業作為高投入,低產出的行業制約其發展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小農戶這一市場經濟的參與者難以與大市場對接,農民增產但增收的幅度很小,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從事農業以及和農業相關的產業。農村中等職業學校也慢慢步入“末流”的地位,給人以“低人一等”的印象。再有目前高校以及普通初、高中的入學率大大增加,對農村職業學校也有沖擊,大多數中職學校不得不通過降低錄取分數線、免費入學等途徑來增加生源量。這樣一來就使本來就不景氣的職業學校雪上加霜,致使其聲譽的失衡。在這樣的先決條件下,生源質量及辦學條件就無法達到令家長和學生滿意的程度,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更是舉步維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談不上發展,更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
2.辦學經費不充足,缺乏實習基地
盡管近些年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大增加,但還是要看到在軟件建設方面確實難以和城市相比,不能確保把學生留住。硬件是個極其重要的衡量學校的指標,當代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如果不能在農村普及,這對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是極為不公平的。另外,相當一部分職業學校在發展過程中目光短淺,自我定位不夠明晰,沒有自己的辦學特色,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3.師資隊伍薄弱,辦學質量達不到要求
具體來說就是“雙師型”教師比例較低。職業教育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是位于首位的因素,只有教學和實踐能力過硬的教師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需求。只知道黑板上“種田”“養豬”的教師是不能滿足農村職業教育要求的。另外,教師積極性不高,也直接影響了職業學校日常教學工作的進行,所以要把好教師質量這一關。
二、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
針對以上問題,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要明確以下兩點:第一,培養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中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切實細化做到開發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人力資源,能夠提高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依賴面向他們的教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培養出基礎的人才,使這些人才的知識與實踐經驗通過有效的渠道去往需要的農村地區,與當地群眾密切聯系,了解他們現在的問題,充分發揮自己所學知識為當地群眾進行技術上的幫助。第二,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同時需要面向一線農民,讓我們的教育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農民迫切需要科學知識增產增收,需要知識來提高各方面的意識。增強農民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證。
三、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
當前農村問題的主要是農民問題,具體是指農民的受教育問題、收入問題等。根據農村中職學校的目標定位,單純的中職學校教學活動只是單一的力量,還需整個社會通力合作,突破原有的辦學方式。新發展的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就是中職學校與農業企業在人才培養上通力合作,學校負責對學生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農業企業則提供讓學生發揮所學知識的實踐機會。該模式的目標就是全面打造高素質的、知識與能力都過硬的學生,橋梁就是學校與農業企業的有效聯合,學校的任務是傳授系統的理論知識,農業企業則更多關注具體動手的實習教學情況和為實習的學生進行就業方面的配套工作。
2.本地化辦學模式
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就是職業教育要面向農村地區展開。這就要求我們要搞清楚農村當地經濟發展的現狀,如發展模式、發展方向、發展規劃等。特別要把握當地經濟的發展特色和發展主導,這樣就要求職業學校、政府和有關部門深度了解當地的經濟情況和充分把握市場動向,盡量做到與市場走向同步。具體來說,當地職業學校的課程和專業不僅要包含基本的文化課知識,更要以當地經濟發展的特色出發,在充分進行調研的前提下,積極的制定出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實用課程來。如自2006年以來的包括新型農民陽光工程創業培訓等在內的各類培訓,的確使一部分農民在掌握了一定的技術知識后懂得了如何經營農業,增產增收效果明顯,個別的還能帶動當地的相關產業。在農民的切身利益得到提高后,他們更樂于進行自身素質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反過來對職業學校的培訓活動更給予重視和參與。兩者相互促進,更確保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完善。
3.送教下鄉模式
送教下鄉是把職業院校優秀的教育資源送到農村,把學校搬到農民的家門口,把實踐課搬到田間地頭、飼養場,讓想上學的農民有學上,力求通過3年的系統學歷教育,提高從業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質。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該辦學模式符合黨的十七大精神,為解決民生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提出了宏觀的要求,新農民要發揮主力軍的作用。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需要系統的職業教育。在辦學形式上,與當地實際密切聯系,在農閑的時候為農民進行系統的理論知識講解,在農忙的時候利用所學知識生產實踐。這種做法的好處就是充分利用了時間,錯開了農忙農閑,能夠保證教學和生產實踐兩不誤。我們經過初步的教學嘗試和探索,效果良好,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和各地群眾的熱烈歡迎。通過這種模式農民學生和專業老師能夠建立直接聯系,可以不分課堂內外,隨時請教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經老師指導的農業產品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產增收。
參考文獻:
[1]叢帥.送教下鄉服務三農的辦學模式新探[J].教育學文摘,2012,(7):34.
[2]伍玉鳳.新農村建設中的職業技術教育辦學模式之創新[J].社會科學家,2008,(12):19.
[3]徐殷.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邢臺市農業學校發展研究室.探索農村支教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