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深入,傳統的環境布局已遠遠不能滿足開放性、多元化課程模式發展的要求。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為幼兒創設自主的活動空間,成為課改中的一個首要問題。
幼兒教育自主活動環境創設
一、創設富于變化的動態性環境
隨著課程模式的變化,教師在引導幼兒開展主題探究活動中發現,活動場地的過于集中和開放不利于幼兒各種活動形式的開展,因為每個幼兒在不同活動中的需要傾向是多種多樣的。在某個時段,有的幼兒喜歡單獨探究問題,這時就需要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相反,以小組的活動就需要有一個較大的活動場地。與此同時不同的活動對材料的需求也是不同的。這些都表明:幼兒需要的活動環境應該是隨時可以根據活動需要進行調整的,只有這樣,幼兒活動的自主性才有可能得以實現。因此,我們在添置活動室的各類設施時,應盡可能提供可活動,富于變化的材料。如帶有輪子的小玩具櫥、小黑板,輕巧、高矮不等可隨意搬動的小桌子、小椅子以及各種小柵欄、窗簾、紙箱等。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擁有對活動環境重新布置或調整的權利,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進而為他們自主活動的開展提供應有的先決條件。當幼兒置身于這種可變化的場景中時,他們自主活動的潛能便活躍起來,孩子們能很自如地運用可活動的材料三五成群地協商各自的活動內容和形式,自由地根據各自需要對活動設施和材料進行大膽地調整和布置,并對各自環境不斷充實、完善。如在主題活動“相親相愛一家人”中,孩子們為了把收集到的各種照片充分展示出來,開始他們給照片裝飾了漂亮的底框貼在互動墻飾上,很快他們發現,由于照片多也比較大,墻飾面積不夠,而且全部貼上去效果也不好。經過商量,他們把剩下的照片做了進一步的裝飾擺在了走廊的櫥柜里,結果獲得理想的效果。大量的活動表明,孩子們非常喜歡可根據意愿進行搬動的材料來布置他們的活動環境,因為這些動態性的環境能滿足他們自主活動的需要。
二、建構利于互動的親近性環境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環境的創設要與幼兒的發展相適應,適合幼兒興趣、能力與學習方式,有利于幼兒融入環境自主、自由地活動。因此,我們改變了以往活動室墻面均由教師統一布置,只許看、不可摸的做法,把活動室周圍墻面的處理權還給幼兒,讓他們根據活動需要自由選擇墻面展示自己動手做的各類材料和作品。如在中班開展“紙杯一家親”的主題活動時,孩子們把自己收集到的有關生活中的紙杯分類整理后,經過加工和在創作,在活動室的墻飾和玩具柜逐一地展示出來。每當我們走進活動室,墻面和活動室的四周都是用紙杯布置出來的,讓人感受到了另一種溫馨感。這種支持、鼓勵幼兒與環境互動的行為,拉近了幼兒與所在環境的距離,使幼兒對周圍環境產生親近感,大大地激發了幼兒自主活動的熱情。我們常常看到,孩子們三五成群地聚在某塊墻面下,用膠水、橡皮泥等材料自由地將創作的瓜果、花草、動物等精心地布置在墻面上。此外在幼兒戶外場地、各種功能室的設置上,我們也盡可能地以能讓幼兒自由接觸、自由活動為原則進行建構。如廢舊膠墊制作成的分區材料,讓幼兒在活動中感知并獲得知識,有效引發了幼兒自主活動的愿望。
三、營造便于交往的共享性環境
在創設環境中,我們發現由于教師的審美情趣、能力素質等方面的差別,為幼兒所提供的環境無論在品味或質量上都會存在很大的差異。結果同年齡班的幼兒往往由于教師創設環境的差異,導致了幼兒發展水平的差異。因此,我們針對同年齡班幼兒有許多共同興趣和發展的特點,在一定階段里,圍繞某一主題,以年齡段為單位,組織教師共同創設活動環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小班年齡段老師在組織幼兒春游后,發現孩子們對大自然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就嘗試引導幼兒開展有關春天的主題活動。全樓層的老師與小朋友共同收集材料,在個班的活動室內共同創設了《春天里的秘密》大型活動,設置了快樂種吧、自然物語、開心農場等活動區角。全樓層的小朋友在他們共同創設的區角里樂融融地開展了四周的活動。由于打破了以往班級與班級的界限,幼兒之間的交往和活動范圍增大,自主選擇活動的內容成倍增加,許多新創意、新發現不時產生。隨著活動的深入,每個幼兒自主選擇活動的能力迅猛增強,活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個性也變得更加活潑、自信了。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得到了許多新的啟示,傳統把幼兒按年齡段人為地劃分成幾個固定的班級集體,由固定的教師祖師教育活動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對幼兒自由活動的開展是一種局限。理想的幼兒園應該是每個幼兒除了生活場所相對固定外,和誰玩?在哪玩?玩什么?幼兒都應該有自由選擇的權利。為此,如果幼兒園能按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需要,以功能室的形式來設置各種活動室,如專門的游戲室、美勞室、繪本閱讀室、多功能室等,讓每個幼兒每天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在遵守適宜規則的前提下,自由選擇活動內容,那么幼兒自主活動的能力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
四、提供樂于體驗的開放性環境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我們的教育活動大多局限在幼兒園的小環境中,雖然教師千方百計地創設豐富的活動場景,投放多種多樣的活動材料來滿足幼兒的活動需要,但與大自然、大社會千姿百態的萬事萬物相比,幼兒園內的環境資源還是十分有限和單一的。因此,讓幼兒從封閉的幼兒園小環境中走向大自然、大社會開放性的大環境中進行各種情感的體驗和問題的探究,并樂于體驗活動的情感,是幼兒自主活動得以充分發揮的一個最佳途徑。我園在組織大班幼兒開展“秋天——收獲的季節”的主題活動時,老師根據活動需要大膽地把活動環境轉移到具體的種植角進行。當和孩子們置身于廣闊而豐富的環境中時,他們對周圍事物的探索欲望得到了很大的激發。面對著滿樹紅紅的山楂樹,有的幼兒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創作活動;有的幼兒睜著好奇的雙眼認真地觀察每顆果樹,提出了心中的一個個疑問:“為什么同一顆果樹,有的果子是紅色的、有的果子是綠色的”“為什么有的樹葉有很多小洞洞”“怎樣才能采到長在高高樹干上的果子”……喜歡提問的幼兒則跟著老師問這問那,不時發出一陣陣開心的笑聲。一個活動下來,每個孩子的收獲都是多方面的,豐富了有季節特點的知識經驗,感受了大自然的多樣性,這些情感的體驗、知識經驗的積累都是孩子們在自由自在的活動中獲得的,而在幼兒園這個小環境中是無法實現的。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懷特說:“在促進幼兒早期教育方面,最有效的做法是創設良好的環境。”而良好的環境應能滿足幼兒自主、自由活動的需要,讓其有動手、動腦、動口和自由交往的機會。為此,我們應把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作為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進行認真的研究,盡力為幼兒創設富于變化、利于互動、便于交往、樂于體驗的環境,讓每個幼兒能在有限的童年時光里快樂地放飛他們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