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米生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育應以培養有創新精神、有實踐能力的人才為主要目標。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啟智、陶情、冶性、錘志、健體”。教師要對自己的角色有新的認識,進行適應新課程教學的角色轉換。當下的教師應該是新理論下知識的傳遞者,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參與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指導者,是社會情況的研究者。
[關鍵詞]教師;角色;定位;轉換
教育的現代化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的職能和作用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師的職責現在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這些都要求現代的教師應具備適應現代社會,現代教育的素質。
一、教師是新理念下知識的傳遞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權威、標準,學生的優劣最終要到教師那里得到論證,似乎一切問題都要在教師那里得到解決,教師決不能“不會”。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教師與學生合作關系,忽視了教師的生命價值與需要,忽視了教與學的創造性,也忽視了教師促進學生成長的專業意識。
在現代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可能面臨新問題,新情境,教師也要不斷學習。在新情境中,教師不能像以前那樣以權威的姿態出現,作為一切問題的終結者存在。教師要基于對話,明確學生面臨新問題的理解程度和反應。對話成了教師角色成立的必要條件。多少年來,教師已經習慣了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將學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這種傳統的教學,教師唯一的角色是“知識的傳授者”。當然,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的角色在新的理念下也是不能被淘汰的,新現念下所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師唯一的角色。它應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新理念下的知識傳授者轉化。
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參與者
新教育理念要求人們不要把教師視為定性東西的傳聲筒,照章行事的順從者,而應把教師看做發掘資源的向導,思想和技術咨詢的指導者。教師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來提升學生的智力和道德水平,而不是征服學生,維持秩序,也不是頻繁過多地強調、判斷,禁錮學生的思想,做好單線的知識傳遞運動,而是努力做好學生學習的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任務,建立一個學生接納的、支持的課堂氣氛。教師對待即將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不要急于把結果暴露給學生,應重視學生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去探究結果,組織學生采用多種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學習。那么如何扮演促進者的角色?一是要積極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信息,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三是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當代許多課程與教學的理論都主張要從學的經驗出發,新的課程改革也反映了當代的教學的思想。因此,建構主義理論構成了新課程教師角色行為的一個因變條件。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的認知是通過自身的經驗主體建構的,教學應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復制知識,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這一理論對教師的角色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在教師活動的目的上,由向學生灌輸知識技能體系轉變為幫助學生對新的信息重組、創造,生成新的意義。教師角色的表現也發生了變化,最初是將知識技能分解,并從部分到整體有組織地加以呈現。學生通過傾聽、練習和背誦再現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讓學生回答教材中的問題,記課堂筆記;而建構主義主張通過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學生認知的不平衡,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監測學生發現后的反思,教師應引發并適應學生的觀念,參與學生開放式的探究,引導學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驟,做好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教學的多樣性和變動性要求教師是個決策者,而不再只是一個執行者,在這種新課程環境下,教師具有創造新形式,新內容的空間,即需要教師創造某種特定的學習環境,設計教學活動,表達自身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師必須是個專業人員。教師通過系統的、持之以恒的理論與實踐訓練,從而培養較強的專業能力。
三、教師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者
長期以來,人們對合格教師評價的標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師德,二是知識和技能。也就是說,只要教師品德高尚,熱愛學生,又有豐富的知識,就是位好教師,如果依舊按照這個標準來要求教師,那么教師很難承擔起為學生心理健康起積極示范作用的重擔。因為教師能夠用良好的心態,健康的情緒影響學生。教師從事的是塑造人的心靈、改善人態度、培養人友善、教導人追求美好、感化人富有人情味的職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主要是引導學生注重心理保健,使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培養健康的人格,優化整體素質,幫助學生成長得更好、更強。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最大量的工作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習能力,提高學業成績;培養高尚的情感和情操,培養樂觀開朗、團結友愛、勇敢堅強的優良品質,使學生更優秀。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青春期對學習能力影響;情緒、情感生活、學習動機、家庭環境對學業的影響。因此,在進行心理教育中,教師應將全體學生作為對象,幫助他們在發展過程中樹立起明確的“心理健康意識”,讓學生學會怎樣調整自己,并恰當地運用心理學知識,成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在人際交往中使自己的心態保持正常平衡,使情緒、需要、認知保持一種穩定狀態,并表現出一個真實、自我的相對穩定的人格特征。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再是學校教育可有可無的工作,它應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但是,作為一個教育群體中的一員,教師同樣也要保持一個穩定成熟的健康心態和人格去完成教育教學工作。因為教師時刻在體現教育的主導作用,教師職業的本質是創造人的精神生命,只有教師本身在教育活動中以積極、愉快的態度創造自己的精神生命,才能創造學生的精神生命,培養出千百萬個鮮活的獨具個性的富有潛力的身心健康的生命。
四、教師是社會情況的研究者
教師即研究者。教師通常是問題的第一個遇到者,也可以成為問題的第一個解決者。教師從事教育研究,主要有四種方式的選擇:第一種是“課題研究”。教師像理論工作者那樣,確定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經過論證和規劃,實施規劃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并得出結論;第二種是“移植研究”。指教師運用別人的經驗到自己的教育實踐研究,教師可以借鑒經驗或理論進行必要的補充、修正;第三種是“教例研究”。教師首先把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以及處理的全過程寫成“教例”,然后研究和分析教例,最后取得新的發現或概括出新的結論;第四種是“合作研究”。指教師以研究主體的身份與理論工作者合作的研究。教師與理論工作者的關系,不是傳統上的“被指導與指導”的關系,不是一種“你說我做”的關系,而是一種“互補合作”的關系。
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成為研究者,實際上就是要成為行動研究者。行動研究是一種在教師實際生活環境中進行,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的研究。傳統視野中的研究由于總是追求真理知識的增加,所以研究者不論是采取思辯還是實證的方式,最后都以“旁觀者”的姿態出現,以實現研究的“客觀”“科學”。這對具體問題的解決是有明顯局限的,因為問題總是在千變萬化的實際情況中完成。因而,現代教師應該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素養,具有現代意識和時代精神素養,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精神,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和高尚的職業道德行為;具有科學的文化素養“言傳身教,教書育人的教育者”“文化知識的傳遞者”“智力源的開發者”“未來生活的設計者”“心理健康的指導者”“學生集體的組織者”“學校與社會的溝通者”“教育現代化的開拓者”。
參考文獻
[1]傅道春,徐長江主編.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宋廣文,苗洪霞.網絡時代教師角色的轉換田[J].教育研究,2001,(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
[4]霍力巖.教育的轉型與教師角色的轉換田[J].教育研究,2001,(7).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