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金融消費者的隱私權被侵害的事件層出不窮,不論是普通消費者還是學者專家都越來越關注金融隱私權的保護問題。金融隱私權是隱私權在金融領域的體現和延伸,加強金融隱私權的保護是規范金融行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金融法律改革的主要方面。我國應充分借鑒英美國家在保護金融消費者隱私權方面的先進立法經驗,從明確金融隱私權的概念、完善金融隱私權立法、構建金融隱私權司法救濟機制等方面實現對金融消費者隱私權的全方位保護。
關鍵詞:金融消費者;金融隱私權;金融改革
一、金融隱私權概述
(一)對金融隱私權的界定
我國早在1986年的《民法通則》中就規定了各種具體人格權,如生命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肖像權、榮譽權等權利,隨后逐漸在司法實踐中又產生了隱私的概念,并由法律確認為一種權利[1]。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2款將隱私權納入了具體人格權保護的范疇中,是立法的一個亮點,但是法律始終沒有對隱私權給予準確的界定。但根據一般的法學理論認為隱私權是指個人所享有的私人生活和私人信息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金融隱私權”是隱私權的一種,它主要是指金融信息的持有者對其所掌握金融信息的控制權,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它與一般意義上隱私權的區別在于金融隱私權的客體是金融信息,其中包括信用信息、財產信息和投資信息等。金融隱私權是經濟發展的產物,當金融信息成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時,就應對個人所擁有的金融信息進行保護,免受他人的侵害。
(二)金融隱私權的主體
根據學界對隱私權的通常理解,認為隱私權僅是自然人享有的一項具體人格權,法人等其他組織是不享有隱私權的。金融隱私權由隱私權發展而來,作為隱私權在金融領域的延伸,應當也只是自然人享有的權利。盡管其具有突出的財產權屬性,重視保護金融消費者的財產權利,但仍不能突破隱私權的主體范疇。因此,雖然廣義上的金融消費者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等其他組織,但作為隱私權的延伸,金融隱私權的保護客體應當被限定為自然人,對于法人等其他組織與交易或信用相關的金融信息,如果被銀行等金融機構泄露,可以作為商業秘密尋求保護,而不能憑借金融隱私權尋求保護。
(三)金融隱私權的客體
梁慧星教授認為,隱私權的客體是個人事務、個人信息和個人領域。具體來講,包括合法的隱私、法不調整的隱私、一般違規的隱私和輕微違法的隱私[2]。金融隱私權的客體范圍沒有這么大,僅指客戶個人的金融信息。根據《人民銀行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做好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工作的通知》(銀發[2011]17號)的規定,個人金融信息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開展業務時,或通過接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支付系統以及其他系統獲取、加工和保存的以下個人信息:個人身份信息、個人財產信息、個人賬戶信息、個人信用信息、個人金融交易信息、衍生信息以及在于個人簡歷業務關系過程中獲取、保存的其他個人信息。由于銀行等金融機構在交易中的優勢地位和交易過程的必要性,金融機構可以合法地掌握這些公民個人金融信息,而一旦這些信息由金融機構泄露,被不法分子掌握,金融消費者的利益將可能受到重大損失,這其中既包括人格利益,更與財產性利益息息相關。
(四)金融隱私權的權能
學界通常認為隱私權的權能包括:(1)隱瞞權能,是指權利主體可以對自己掌握的隱私加以隱瞞,不對外人告知。(2)利用權能,是指權利主體擁有利用、使用自己隱私的權利。(3)救濟權能,是指權利主體有權在自己隱私受到侵犯時,獲得救濟的權利。(4)處分權能,是指權利主體擁有按照自己的意志處分自己隱私的權利[3]。金融隱私權與傳統的隱私權有很多不同,有突出的財產權屬性,其作為隱私權的下位概念,除了具備以上權能之外,還應當有一項權能被特別保護——知情權能。知情權是普通商品的消費者享有的一項重要權利,雖然我國立法并沒有貫徹金融消費者的理念,但是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在實踐中已引起人們的重視。作為金融消費者,其知情權可以作為隱私權的一項權能得到保護,即金融消費者有權知道自己的哪些個人信息被金融機構知悉,金融機構將會怎樣處理這些個人信息,如在業務中如何使用用戶個人信息、平時如何保護這些信息不被無關人員獲取等。由于金融機構在金融活動中的優勢地位,在與客戶的交易過程中常常簽訂很多格式條款,造成客戶對交易相關信息并不完全了解。此時,處于劣勢的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能顯得尤為重要。
二、金融隱私權保護的理論基礎
(一)個人私生活自由和人格尊嚴是理論起點和終極目標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人作為一個個體應當享有哪些不被干涉的權利,生活中的哪些行為應當是自由和被尊重的。隱私權這個概念正是在人們權利意識逐漸增強的背景下被提出的。隱私權在法律層面上被固定下來是有重大意義的,它不僅僅是一項普通的權利,更體現了法律對人格的尊重。每個人作為個體的特殊性就在于,人人都有權利在一定范圍內自由的生活,有權利排除他人的干涉和侵犯,每個人都應當尊重他人的這種權利。
隱私權保護的發展除了由法律確定之外,始終帶有很強的道德屬性,每個人都知道窺探他人秘密即使不構成犯罪,也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隱私權在很多領域衍生出了其他權利,金融隱私權就是其中之一。窺探他人的個人金融信息依然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個人在金融生活中的自由依然應當得到尊重,個人保護自己金融信息不被他人非法知悉的權利依然應當得到保障。因此,自由和尊嚴是金融隱私權保護的理論起點,也始終是其追求的終極目標。
(二)財產權是憲法確定的公民基本權利
隱私權是一種具體人格權,對其保護更多的是強調精神上的利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盡管隱私權中的財產性利益逐漸增多,但侵犯公民隱私權,主要仍是給他人帶來精神上的痛苦,主要采用精神損害賠償的方法進行救濟。然而金融隱私權具有強烈的財產權屬性,當金融消費者的金融隱私權被侵犯,不僅會帶來精神上的痛苦,還會帶來財產方面的損失。
財產權是我國憲法確立的一項公民基本權利,對金融隱私權進行保護正是體現了這一權利。經濟交往活動的形式日益復雜,對公民財產權的保護方式也在不斷進步。保護公民財產權不僅包括對實物財產的保護,公民個人金融信息與公民財產息息相關,金融隱私權被侵犯正是因為不法分子也看到了其背后隱含的巨大經濟利益。因此,保護金融隱私權應屬于保護公民財產權的一部分。
三、對我國構建金融隱私權制度的設想
(一)在立法中應明確金融隱私權的地位
與國外不同,我國一直缺乏對隱私權保護的傳統,2009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將隱私權作為一項具體人格權加以保護,雖然法律仍然沒有對隱私權的概念作出界定,但這是我國隱私權保護的一個進步。具體到隱私權延伸的權利,我國也沒有金融隱私權的相關概念。實踐中金融隱私權被侵犯的案件屢屢發生,立法中卻沒有相關規定,給法官實際操作帶來了很多不便。所以,保護金融隱私權的當務之急,是應當在法律中給與其一個正式的定義。
我國并沒有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予以保護,只是將其規定為一項人格權,對隱私權的研究起步也比較晚。上位概念都沒有在立法中得到確認,直接在法律中將金融隱私權規定為獨立的權利并不現實。因此,首先應在憲法層面對“隱私權”進行原則上的定位,其次在民法等基本法律層面對“隱私權”進行明確的界定,將隱私權視為一項公民的基本權利進行確立。在憲法和法律層面確立隱私權的法律地位,是明確金融隱私權的前提和基礎,更是保護金融消費者隱私權的法律依據[4]。
(二)選擇適合我國的金融隱私權保護方式
目前世界各國對金融隱私權保護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分業保護方式,這種保護方式主要基于銀行、證券、保險等不同行業的特點,分別制定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保護措施,其優點在于保護措施的專業性和針對性,缺點是容易造成不同監管部門之間職責的重疊和空白,尤其是對金融衍生品等創新型金融產品出現監管困難。另一種是以歐盟為代表的統合保護方式,這種保護方式不按照行業屬性進行區分,對廣義上的金融消費者的隱私權進行統合性的監管和保護,其優點是順應金融混業經營和創新性金融產品發展的現狀,是全球金融監管發展的趨勢,但是其發展和成熟的前提是金融統合監管模式。無論是美國的分業保護模式還是歐盟的統合監管模式,都充分地體現了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消費者隱私權的重視,對我國家加強金融隱私權法律保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不同保護方式的選取跟一國或地區的金融發展傳統和法律文化傳承有著直接的關系,迎合全球金融發展趨勢和我國本土現實,盡快制定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消費者隱私權保護法律制度才是當務之急。
結合我國目前的金融分業監管體制和法律完善程度,采納金融消費者隱私權的統合保護方式的時機不夠成熟,比較現實的是采用分業保護方式。首先,整合在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信托法等法律法規及部門規章條例中關于金融隱私權的內容;其次,在《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信托法》及相關實施細則中針對不同行業的特點,分別制定金融隱私權保護內容;再次,各金融機構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機構的自律規章,充分保護客戶的金融隱私權。待時機成熟,可以逐步實施金融消費者隱私權統合保護方式,制定《金融隱私權保護法》,明確金融隱私權和金融消費者的法律界定,規范金融機構和消費者在隱私權保護中的權利義務關系,設立金融消費者隱私權保護專門機構,完善侵害金融消費者隱私權行為的法律責任等。
(三)完善相關救濟措施
個人金融信息具有很大的商業價值,一旦遭到侵犯會給金融消費者帶來經濟上的損失,因此,完善相關法律責任,明確金融隱私權受到侵犯的救濟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主要依靠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比較忽視民事責任的完善。只有盡快明確金融隱私權民事法律責任,才能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的自身利益,激勵金融消費者維權的動力和熱情。第一,豐富金融消費者民事責任承擔方式,除了包括停止侵害、恢復名譽和賠禮道歉等一般民事責任承擔方式之外,結合金融行業的特殊性質,可以引入加重責任、懲罰性賠償等新興責任承擔方式。第二,在面對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的時候,明確賦予金融消費者選擇救濟的權利。金融機構的不當使用行為可以理解為對合同約定的違反,應承擔違約責任;也可理解為對金融隱私權利益的侵犯,須承擔侵權責任。對此行為做何解釋,即采取何種民事責任進行救濟,應賦予金融消費者進行選擇的權利。
(責任編輯:陳薇)
參考文獻:
[1]王利明.隱私權概念的再界定[J].法學家,2012(1).
[2]梁慧星.隱私的本質與隱私權的概念[J].人民司法,2003(4).
[3]王鴻玲.銀行客戶金融隱私權法律保護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8.
[4]伊士國,吳丹.試析銀行客戶金融隱私權的法律保護[J].湖北社會科學,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