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資本、勞動力和土地三大生產要素中,資本對熱帶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本文立足海南熱帶農業發展的實際,分析了要素投入對熱帶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以及熱帶農業投資面臨的突出矛盾,從財政、銀行信貸、農村金融、資本市場和產業基金等方面提出了加大熱帶農業投資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熱帶農業;投資
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賦予海南六大戰略定位之一,就是將海南建設成為“我國熱帶現代農業基地”。隨著熱帶農業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使熱帶農業發展再次迎來新的歷史機遇。本文基于生產要素投入對熱帶農業經濟增長貢獻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厘清了海南熱帶農業投資面臨的突出矛盾與問題,并有針對性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二、海南熱帶農業投資存在的突出問題
農業投資不足已成為制約熱帶農業發展最大的障礙。目前,海南熱帶農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有財政資金、信貸資本、農戶自籌資本等方面,農業投資不足主要表現為農業資源來源渠道比較窄,從而導致海南熱帶農業融資難。
(一) 財政支農占地方財政支出比例偏低
1.財政支農比例偏低與財政實力不強密切相關。從全國的情況看,雖然國家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總量不斷增長,但增速波動性較大,而且政府農業投資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呈下降趨勢,財政農業投資比例偏低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上個世紀,農業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比重長期保持在8%以上,最高曾達到10%以上;進入新世紀,這一比例基本維持在8%以下,2005年降低到7%左右①。財政資金作為熱帶農業發展的重要資本來源,在建省之初的幾年與全國情況一樣,保持在8%以上。進入本世紀以來,海南省財政對農業投資的絕對額在增加,但在整個財政支出結構中,對農業的支出比重明顯偏低。2000—2006年財政支農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從6.7%下降到6%,而國外發達國家的財政支農占財政總支出比重一般為30%~50%,泰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大致為10%~20%[3]。財政對熱帶農業的投資力度明顯偏低,與海南地方財政收入有限直接相關。隨著建設國際旅游島上升到國家戰略,政府將更多的資本投向了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領域,致使地方財政資金支農比例呈現下降的趨勢。
3.財政投資的帶動作用不強,社會資本尚未充分調動。從四川的經驗看,財政每投入1元,可以引導帶動各項投入達6.25元[4]。這說明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明顯,能充分調動社會投資的積極性。從現實情況看,海南財政資金對農業領域的投資有限,沒有充分調動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很大程度造成了農業與農村融資難。
(二)農業信貸資金投入不足
(三)城鄉金融資源配置不合理
1.金融資源向城市集中,農村金融資源配置較少。近年來,隨著商業銀行機構改革及其戰略定位向大城市轉移,致使農村經營網點銳減。如農業銀行,除了在經濟總量較大的鄉鎮外,其余邊、山、窮鄉鎮的網點大多被撤并;工行、中行、建行等三家國有商業銀行僅在沿海市縣保留原有網點和建制,中部地區的市縣機構要么撤并,要么降為分理處或辦事處。有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末,海南擁有縣域銀行機構737個,比2004年減少了126個。其中,中國農業銀行擁有縣域機構網點有118個,比2004年減少了32個①。
2.農村金融改革滯后,農村金融體系尚未形成。目前,農信社最主要業務是滿足農民一家一戶小額信貸的需求,這種量小面廣的金融業務,是其它金融機構所不能及的。自從2007年海南省農信社實行改革以來,就在全省推開了小額信貸業務,2010年,海南省農信社共發放涉農貸款117.8億元,占其貸款總額的65.4%,成為名符其實“海南的尤努斯”②。除農信社外,海南民間金融發育遲緩,直到2010年,海南才開始村鎮銀行和農村資本互助社的試點。
(四)資本市場融資能力不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差
1.資本市場發展后勁不足。20世紀90年代,海南曾在資本市場運作方面創造過兩個第一: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上市和第一家民營企業上市。但隨著90年代中期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銀行、信托、證券等金融機構紛紛撤出海南市場,至今仍未完全恢復。另外,海南的農產品期貨交易市場發育較早。1993年11月,海南就成立了中商期貨交易所,廣泛開展熱帶農產品期貨交易,但由于種種原因1999年交易所被撤銷,這對發展多層次的熱帶農產品交易市場產生了較大的沖擊。
2.農業企業整體實力較弱。據海南省農業廳的數據海南省農業龍頭企業為151家,其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7家③。問題在于,這些農業龍頭企業絕大部分達不到上市條件,目前這17家企業中僅有4家上市公司,分別是羅牛山、椰島股份、海南橡膠和神龍大豐,其中神龍大豐是在創業版上市。海南作為全國農業占比最大的省份,其農業上市公司占全國農業上市公司比重的4.7%④,這說明海南農業企業的整體實力不強。
3.保險市場供給不足,農民參保意識不足。盡管全省農業保險試點已經好幾年,效果也逐步顯現。但長期以來,海南農業保險的供求矛盾仍未根本解決。2007年,海南開始開展農業保險試點,但因農民繳費比例較大,農民積極性不高。以香蕉險為例,一株香蕉保費為1.6元,其中農民自繳70%,計為1.12元,地方財政補貼30%,計為0.48元⑤。由于目前農業保險參保費率比較高,賠付又少,農民存在僥幸心理,不愿意投保甚至棄保。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統計顯示,海南省農業保險農戶參保率低,以香蕉、橡膠為例,目前海南全省香蕉種植主體為農戶,但參保率僅5.7%,種植橡膠的農戶參保率不到5%⑥。
三、加大海南熱帶農業投資的對策
(一)不斷加大財政資金支農力度
1.確保財政資金對熱帶農業投入的法定增長。服務于建設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的戰略目標,不斷加大財政支農力度。第一,政府新增財力適度向熱帶農業傾斜;第二,各市縣財政都要相應增加農業投資,依法安排并落實對熱帶農業的預算支出;第三,盡量爭取國家財政加大對熱帶農業的轉移支付力度。
2.調整財政支農結構,突出支農重點。政府要積極調整財政支農結構,把財政支農資本的重點放在熱帶農業和海南農村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增加投資的領域。第一,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力度。針對熱帶農業發展過程中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第二,加大農業綜合開發投資力度,逐步降低農林水和氣象等部門的事業費比重。
3.強化對財政支農資本的監管。完善財政支農資本使用和管理機制,防止擠占挪用,克服投資的隨意性,實現財政支農資本效益最大化。為此,財政部門要將監管工作的重心前移,積極與全省各級農業部門溝通協調,主動參與項目的招投標、施工、監管等全過程,強化項目資本監管。
(二)加強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農力度
1.規范農業銀行的支農功能。第一,農業銀行要立足縣域中高層次的金融需求,重點支持熱帶高效農業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第二,農業銀行要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完善信貸政策和制度,推進農業信貸業務健康快速發展,鞏固農業銀行在縣域內中高端客戶市場的優勢地位。第三,農業銀行要樹立風險意識,有效防范信貸風險,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2.增強政策性銀行的支農功能。第一,強化農業發展銀行的支農功能,加大農發行對熱帶農業的信貸支持,重點支持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建設。第二,積極爭取國家開發銀行重點支持海南大型農業項目開發、農村基礎設施、以及熱帶農業研發等方面。第三,爭取國家進出口銀行給予海南熱帶農產品出口特殊的優惠政策,鼓勵熱帶農產品出口。
(三)大力發展農村微型金融,拓寬農民融資渠道
1.鼓勵民間資本建設農村金融體系。第一,以服務“三農”為目標,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到全省各市縣建立“村鎮銀行”、“社區銀行”,為廣大農民提供小額貸款。第二,根據熱帶農業的特點,與支持旅游業相結合。鼓勵村鎮銀行支持農民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大力支持“公司+農戶”的生產基地建設。第三,鼓勵村鎮銀行支持農戶改善生活條件。如發放建房貸款、公路建設貸款、支持沼氣池建設項目等,全面促進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第四,加快農信社改革,使其真正成為農村金融市場的主導者。第五,爭取國家相關政策支持,促進民間金融組織合法化。第六,鼓勵各類資本到各市縣興辦直接服務“三農”的金融服務機構。
2.允許本地村民組建資金互助合作社。依據海南村莊規模較小的特點,尤其是在中部山區較為偏遠、金融機構較少的鄉鎮,可以考慮在若干個村或鄉的范圍內,允許本地較為富裕村民組建資金互助合作社,僅為本地村民提供融資服務。
(四)增強農業企業證券市場融資能力
1.鼓勵農業中小企業到創業版上市融資。海南有一大批農業中小企業,加快培育農業中小企業上市資源。政府可以通過設立農業產業扶持基金,對省內具有發展潛力的農業企業給予支持,扶持其上市融資后再退出。
2.鼓勵有實力的大企業到市場或海外上市融資。對于省內大型國有或民營農業企業,如金林投資集團、海南東方大慧淀粉制品有限公司、龍泉集團等,政府通過政策、資本、技術支持,鼓勵其到主板市場或國際市場上市融資。
3.鼓勵現有上市農業企業再融資。海南要積極扶持已上市的農業企業,如羅牛山、椰島股份、神龍大豐等企業,加強經營管理,提高企業效益,努力達到中國證監會規定的增發新股的各項指標條件,爭取在資本市場上增發融資,增強上市公司再融資功能。
(五)設立熱帶農業產業投資基金
1.積極籌劃設立熱帶農業產業投資基金。第一,建議由海南省發展控股、海南農墾等國有企業共同發起設立熱帶農業產業投資基金。第二,建議以政府財政資金為引導,廣泛吸收金融機構、民間資本和國際資本等社會閑置資本。第三,建議熱帶農業產業投資基金規模為60億元。第四,確立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首先成立熱帶農業產業投資基金管理公司作為基金管理人,結合實際,建議由中國農業銀行作為基金托管人[5]。
2.明確基金的投資領域。按照建設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的要求,熱帶農業產業投資基金主要投資于高科技農業、綠色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業及農業產業化等領域,帶動海南農村經濟向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
3.熱帶農業產業投資基金的退出方式。產業投資基金退出的方式主要公開上市、股權出售、管理層收購和破產清算四種。熱帶農業產業投資基金采取哪種形式退出,需要根據產業基金所投資企業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王學萌等.灰色系統模型[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9.
[2]劉思峰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曾建杰,陳小平. 深化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J].經濟師,2007(7).
[4]四川省財政廳. 1元“杠桿”錢撬動6.25元投入[N]. 四川日報,2009-11-21.
[5]張飛.海南熱帶農業產業投資基金的設立與運作研究[J].海南金融,2012(1):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