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7億噸粗鋼產量的產能,2008年以來不升反降的產業集中度,似乎已經成為了整個鋼鐵行業無法割掉的頑疾。
“兼并重組”早已經成為鋼鐵行業的高頻詞匯。這一次,有關部門更是無畏“刮骨療傷之痛”,欲實施兼并重組來開啟鋼鐵行業的“去糙取精”之門。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2部委在今年1月底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旨在重點推進汽車、鋼鐵、水泥等九大行業領域的兼并重組。
事實上,早在2005年《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中就曾提出,到2010年國內排名前十位的鋼鐵企業集團鋼產量占全國產量的比例要達到50%以上。然而根據工信部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排名前10位的企業粗鋼產量僅占全國總產量的48%。
此外,產能過剩問題的凸顯又給鋼鐵行業再添新傷。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粗鋼產量近7.17億噸,同比增長3.1%。但對應的卻是鋼鐵企業效益的大幅下降以及虧損面積的大幅增加。
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員鋼鐵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同比下降4.31%;實現利潤同比下降98.22%;全年累計虧損企業23戶,同比增加15戶,虧損企業虧損額289.24億元,同比增長7.39倍。
也正是產業集中度低以及產能過剩問題的困擾,才致使鋼鐵行業屢屢面臨著重組的壓力。但由于兼并重組多由排名靠前的鋼鐵企業執行,而我國排名靠前的鋼企大多是國企,一旦具體實施,“國進民退”的問題是否難以避免,質疑聲又起。
在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胡俞越看來,鋼鐵行業的結構調整不能以犧牲民營企業為代價。他認為,類似山東鋼鐵集團兼并日照鋼鐵的案例,是不正當競爭的體現。前者虧損,后者盈利,后者反被前者兼并,這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他也擔心,一旦這輪兼并重組浪潮開始推進,類似的案例恐將再次上演。
“我建議,鋼鐵行業的結構調整應充分尊重市場,讓先進淘汰落后,一些國有落后并且長期虧損的鋼鐵企業應當被市場淘汰。”胡俞越說。
但對鋼鐵業“國進民退”的質疑,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有著不同的看法:要充分尊重市場行為,那么就不應當存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思維定式。在質疑國進民退的同時,也應當考慮到很多國企肩負的社會責任要大于民企。崗位待遇、上繳稅收、環保成本,這些成本疊加后,往往也直接導致很多國企的利潤不如民營企業。
另一個問題是,兼并重組就能讓這些問題迎刃而解嗎?
由于鋼鐵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度很高,至今仍是不少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鋼鐵產業的結構調整涉及到各方利益的博弈。雖然兼并重組已是必然,但是實施起來難上加難。”胡俞越告訴《英才》記者,“鋼鐵業也是中國產業調整道路上的一個風向標。”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遲京東認為,不應為了布局、淘汰而進行重組。如果經濟增長結構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重組是難以順勢而為的。此外,如果地方經濟的發展模式不轉變,那么鋼鐵產業仍將關系著地方財政稅收問題、民生就業問題。
“重組關聯著太多事情,非常復雜,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辦法。如果兩個企業重組,那么企業所在的地區如何共贏,企業之間如何共贏,都是問題。畢竟,兩個企業重組后,實質上還是兩個企業。”遲京東說。
李新創則認為,有政策總比沒有政策強,正是因為兼并重組涉及到各方利益,所以更應當由相關各部門共同努力推進。因此,政策的出臺不僅要指方向,還要有具體的、可操作的實施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