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化被視為今后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甚至被看作未來改革的主要抓手。但在鄂爾多斯等“鬼城”現象出現后,問題來了——城鎮化是經濟增長的自然結果還是經濟增長的手段?
這個問題經濟學界仍在辯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對此十分擔憂——以鄂爾多斯為典型代表的政府主導的“造城運動”極有可能在其他城市展開。這種并未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的城鎮化貽害無窮。
作為中國第一批自己培養的數量經濟學博士,汪同三長期從事經濟模型理論、方法論及經濟預測和政策分析的研究工作,并主導建立了中國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礎上,他對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至今已持續了10余年。
為何造出“鬼城”
《英才》:城鎮化被視為今后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和引擎,現在的模式是否有什么弊端?
汪同三:城鎮化和工業化是密切相連的。因為有了工業化才出現了城鎮化。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為了更快地推動工業化進展,同時為了降低成本,并且受到原有社會結構的限制,當時工業化推進得比較快,但是城鎮化就相對滯后。實際上按照經濟規律,城鎮化和工業化是要同步進行的。
所以,當前推進城鎮化,要先還以前欠下的債。為什么有農民工問題?其他國家沒有像中國這么突出的問題。現在城鎮化,首要目標是要彌補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化和城鎮化沒有同步造成的空缺。其中非常重要的問題是農民工的問題,包括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牽扯到非常復雜的問題,同時也和政治體制改革相聯系。
《英才》:最近媒體報道非常頻繁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鄂爾多斯的造城運動。現在出現了房價暴跌,有些媒體甚至稱它是鬼城。你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汪同三:就是盲目發展的結果。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關系是什么?城鎮化的發展必須是和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相配套的。也就是說城鎮化是一個結果,是經濟發展、生產力提高、產業進步的一個結果。盲目地去發展城鎮化,而沒有在發展生產,發展工業和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去實現這個城鎮化,最后必然導致城鎮化的架空。
城鎮化是隨著農業現代化、工業化推進的一個自然而然形成的結果。現在要把這個規律提出來,需要更加重視。城鎮化的實質是要發展生產,同時注意經濟和社會的同步發展,注意資源的節約和環境保護。在這些條件之下實現城鎮化。
《英才》:現在很多城市的規劃把城鎮化當成促進經濟增長的手段,是不是有點兒變味了?
汪同三:對。從經濟學角度講,城鎮化應該是伴隨著工業化發展實現的。它甚至可以說是工業化的生產力發展的一個結果。
《英才》:你擔不擔心除了鄂爾多斯之外,還有中國其他城市會出現這種狀況?
汪同三:很可能。鄂爾多斯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我沒有專門到鄂爾多斯去研究這些問題。如果它是按照科學的道理來講,應該是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實現城鎮化。
消費增長并不低
《英才》: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出現了下滑,你認為原因是周期性的還是結構性的?
汪同三:更主要的還是外部因素的影響。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失,又碰到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這兩個危機的形成首先影響到中國的出口。從數據來看,2012年整個外貿形勢在萎縮。外需受到影響會傳導到對國內生產的影響。
內部來講,從2008、2009年應對金融危機的一些刺激性政策的退出,經濟政策強度大大地減弱,比如說貨幣發行以及財政赤字這些都比應對金融危機時的刺激政策強度要大大地減弱了。財政赤字率只有1.5%,不到2%。2008年財政赤字率是2.9%,接近3%。貨幣發行方面,2009年新增貸款規模將近10萬億,現在只有它的三分之一了。另外,中國經濟需要轉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同時要適應環境和資源的限制,所以速度就相應降低。
《英才》:2012年調結構一度是中央的工作重點,但是后來被穩增長所取代了。調結構和穩增長一定是對立的嗎?
汪同三:調結構是一個長期性的、戰略性的方向,而穩增長是短期調控。宏觀調控四個目標:經濟增長、穩定價格、促進就業、保持國際收支平衡。而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這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性任務,是兩回事。
《英才》:對于調結構,很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應該靠消費,但是也有經濟學家對此并不樂觀,你怎么看?
汪同三:中國的消費增長并不低,在全世界都是相當高的。但最根本的是要解決如何形成一種長效的消費機制,同時提高消費的質量。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提高居民的收入以及收入在GDP的占比,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不取得突破,消費問題很難解決。
《英才》:你認為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會達到8%嗎?
汪同三:很大程度上講,需要看外部環境。如果外部環境能夠慢慢地好起來,2013年經濟增速達到8%,甚至更高一點兒應該沒什么問題。如果外部環境還是繼續惡化,甚至出現一些超出預期的事情,那也可能在8%以下。總之,圍繞著8%吧,或高一點兒,或低一點兒。
政治體制改革跟不上
《英才》:除城鎮化外,你認為今后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有哪些?
汪同三:改革。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只講生產力,不講生產關系,推動經濟發展的只有兩個,一個是人力,一個是效率。2013年還是要穩妥地推進改革,轉變發展方式,好多事情不能著急,得慢慢地來。
《英才》:你認為中國現在經濟增長模式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汪同三:最大的問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還需要進一步轉變。現在經濟增長還是依靠消耗資源,對環境沒有足夠的重視,像北京霧霾天氣的問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英才》:政府和市場的邊界似乎出現了倒退,主要原因是什么?
汪同三:政治體制改革跟不上。十八大也在講,要積極推進改革。當初鄧小平提出改革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經濟體制改革,一個是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應該說取得了很顯著的成績,但是政治體制改革還需要進一步加速。
《英才》:你對未來金融改革有什么具體的建議?
汪同三:金融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壟斷,現在國有的幾個大銀行壟斷金融市場。未來直接融資應該會超過銀行融資的占比,一個正常的經濟體更多的應該是靠直接融資。銀行主要是解決一些短期資本需求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