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家不如當農場主,一撥撥的明星企業家擼起袖管去養豬種樹不亦樂乎,連投資大師羅杰斯也連連看好中國的農場、山莊投資。
“農家樂”的興起帶動了農莊經濟的投資熱潮。在城市周邊地區開設一家農莊,平時種地養豬,周末或假期再將農莊變成一個旅游景點,這種經營模式在許多地區已是風靡。
但“農場主”們會得到投資人的青睞嗎?農莊投資的盈利模式又如何建立?“農莊經濟”究竟是標題黨的噱頭,還是一個值得投資的產業?
中央一號文件果不其然的再一次指向了農業,尤其鼓勵工商資本下鄉比較搶眼。其中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被重點提及,可見政府對發展新的農業經濟模式的重視程度。
實際上,在浙江、福建等地,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增加農業人口收入,每年會撥出百萬資金對一些農莊進行鼓勵性的獎勵,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農莊本身不是一個經營模式,具體還是要看農莊的經營范圍。”毅鳴資本的合伙人孫靜對《英才》記者表示。據悉依據其所提供的服務與產品,農莊經濟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農業休閑觀光模式;以種植、養殖為基礎的生產、休閑、消費活動等的混合農莊模式;再就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農業公司模式。
“農莊經營模式適應了中國人的需求,即在過渡工業化之后開始重新‘回歸自然’。”基石創投副總裁張宗友對《英才》記者說。
然而,盡管一些農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盈利能力,但是PE機構大多對農莊未來的發展持有非常謹慎的態度。
“長期來看農莊肯定是不錯的,但是很少有農莊能夠在短期內產生規模效益。”久銀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安民對《英才》記者表示,農莊經濟周期長、回報慢,對于有著固定投資期限的PE基金來說,顯然并不合適。
此外,農莊的建設大多需要依托其地理位置、文化差異以及獨特的資源稟賦來吸引消費者。因此,難以復制,迅速做大。而“農家樂”式的農莊模式,沒有太多的核心競爭力,同質化較為嚴重。這種低門檻的特征也使投資機構對農莊投資表現冷淡。
但對于追求長期穩定收益的個人、家庭或者企業來說,農莊投資顯然是個不錯的理財方式。一些農莊也在運營的過程中開發出了新的模式,比如先引入高端的客戶來購買部分房屋,客戶所付出的資金就可以被繼續用于農莊的建設上。同時這些高端客戶也可以在空閑時間把房屋再租給其他的游客。
這一模式的變化,一度吸引過“煤老板”的熱炒。但是在這股投資熱潮背后,不少農莊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噱頭”,不少投資者已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些搞農莊的根本沒有經營、管理經驗,他們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以后的土地升值,”張宗友告訴《英才》記者,打著“農莊”名義投資,借機圈地,待土地升值后再進行房地產開發活動,這樣的模式現在非常普遍。
休閑類的農莊因為其體量小的原因只能被“散戶投資者”所關注,而真正能夠被“機構大戶”看得上眼的還是生產型的農莊。但即使是被“大戶”看上的農莊,也面臨著市場渠道不順的窘境。
結合種植養殖,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成為了此類農莊的發展核心。少數的幾家上規模的農莊也得到了部分PE投資機構的青睞。位于上海的多利農莊得到了如青云創投、漢韜股權投資等機構的投資,而北京的百年栗園也分別得到了天圖資本與德同資本等的投資。
雖然部分生產型的農莊能夠得到PE機構的青睞,但是其所面臨的市場問題始終難有好的解決之道。
“高端人群本來就很分散,而且真正能夠買得起的也不一定來買。”中農科產業基金管理合伙人湯丹松對《英才》記者表示,農莊在未來將成為一個行業,但目前來說還只是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