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高呼全產業鏈的中糧集團,遭遇到了麻煩。
近日,中糧集團各上市子公司陸續發布2012年業績預虧公告。集團旗下中國食品有限公司稱,去年綜合凈利潤大幅下滑,廚房食品(以“福臨門”食用油為主)虧損上億元;中糧屯河(600737.SH)稱,預計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虧損7億—7.7億元;而國內方便面行業曾經的“黑馬”五谷道場,在被納入中糧集團三年后,年銷售額從20億元左右急劇下滑至不足2億元,凈利也為虧損。
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從三年前開始提出“全產業鏈”的概念。之后,中糧秣馬厲兵,揮斥資本打造其商業模式。
寧高寧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希望“全產業鏈”將來變成一個商業模式,“中糧之所以做全產業鏈,是因為當時中糧乃至全中國的現實是產業沒有被整合,機會有空白,全產業鏈讓千家萬戶的農民和千變萬化的市場實現了無縫對接。”
不過,從中糧布局全產業鏈戰略之初,就曾被人非議。而今,隨著其子公司業績預虧公告的接連發布,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大。
多產業鏈的整合和運營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工程?!叭a業鏈”模式需要各大產業鏈條實現均衡發展,并通過對全產業鏈的系統管理和關鍵環節的有效控制,形成強大的整體競爭力。但中糧的現狀是,雖在食品的十多個領域均有所涉獵,但是缺乏亮點,沒有占據市場主導的子品牌,核心競爭力并不清晰。同時,產業之間的協同效應并無顯現。
寧高寧自己也坦言,發展全產業鏈最大的困難就在于產業鏈之間的銜接。目前的狀況下,有些產業鏈之間的確還沒有達到匹配融合的程度。
同時,中糧試圖通過塑造“中糧集團”這個母品牌,依靠其名氣有效輻射并帶動子品牌在全國各地的銷售,整體推動產業鏈條。但中糧顯然沒有貯備足夠的經驗和優秀的管理人才,這使得其子品牌蒙牛負面新聞不斷出現,五谷道場在超市中蹤影難覓,凸顯了其在品牌經營和渠道建設上的弱勢。
有分析認為,中糧全產業鏈充其量只能說是一個捆綁式的“國有航空母艦”,過度擴張產品線和延伸品牌,可能會持續造成下游品牌在營銷、渠道、物流、服務等方面的短板增多,企業難以繼續生存發展。
更重要的是,農產品加工行業是高度競爭行業,利潤率并不高。而中糧集團作為央企,雖然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但如果不能很好的去除國企在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在面對國際市場經常劇烈波動的大宗農產品價格時,稍有不慎,便會陷入虧損境地,其產業鏈涉及的范圍越廣,虧損也愈加嚴重。
值得玩味的是,寧高寧有一個著名的“大貓非貓”理論:“大貓非貓,貓大成虎,一只虎的力量遠超過26只貓”。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寧高寧運用并購等資本運作方式迅速打造出一艘食品、地產領域的旗艦。寧掌舵中糧的第四年,中糧的資產規模就達到了1209億元。
但是,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將中糧做大做強應該不是寧高寧全產業鏈戰略的全部。如何將資本運作的成功經驗復制到農產品行業、將核心主業——糧油食品作為中糧集團的盈利支柱、實現真正的產融結合,才是中糧下一步亟需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