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氣,可以讓你用8 0 %的資源做到1 20 %的事。
每個人都曾經相信:只要想做,我就能做到。
但是隨著時光的飛逝,這個人生珍貴的信念,還在你的記憶中嗎?
從小到大,你有一成不變的志氣嗎?在社會的大熔爐中,你的志氣又是什么?
堅持、努力、執著、實現夢想……找回曾有的志氣,是你對待自己的最好方式。
不想成體制的寄生蟲
口述|北新集團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兵
每一代青年人都會抱怨:上一代把機會搶走了。少不更事的我當年也是這么想的。
其實,怨氣的對立面是志氣,怨氣與志氣是相伴而生的。而推動我每一步的成長和進步的,就是志氣。
大學畢業時,正趕上國家取消統一分配政策,因為這個,當時心里很不平衡。我們那一代大學生是剛剛開始失去“天之驕子”光環的。后來一想,這個政策對大學畢業生有壞處也有好處。好處是,自己有了更多的選擇權。以前分配到哪兒并不取決于自己的能力,而是要看和老師的關系等很多因素。
不包分配,那就自己找,還要找個好的。這是我在職業生涯中第一個志氣。
在志氣的“驅使”下,我來到了北新建材。隨著工作時日的增加,我面臨著一個重大選擇:是爭取留在總部工作,還是去一線做銷售。留在總部,可以不用風吹日曬,而做銷售意味著今后就要純粹做乙方,甚至丙方、丁方,到處求人。懷揣著對事業進一步追求的志氣,我決定下基層做推廣。到現在我也認為這條路是正確的。
志氣不是憑空來的,志氣的背后是使命感和責任感。一線的摔打很重要。坐在辦公室喝茶看報能創造價值嗎?年輕人不能成為體制的寄生蟲,寄生不了國家就寄生爹媽。
在北京做了四年銷售,1998年我被派到大西南。按照傳統的觀點,經過打拼進北京的人,是打死也不愿離開的。而選擇離開北京,純粹也是為了一口氣。
當時的建材領域,外資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全面進軍中國,很多領域的民族企業紛紛敗北,中國市場拱手讓給外資品牌占領。我們這個行業也是這樣,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八國聯軍”全來了,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把路牌廣告和銷售點開到北新建材大門口,公開聲稱“虧五年把北新建材打到關門”。
那時確實把我們打得很慘,西南四省市場全部失守;北新建材在當地最大的經銷商基本都加盟外資巨頭做總經銷,成了“皇協軍”;經銷商的欠款也都不還了;當地的大工程全是外資品牌供貨,西南市場成了外資品牌的天下。
失去了經銷商,我們下決心自己做。“成都,我來了”,我們是帶著志氣來收復市場的。連續出差兩個月,我一直用腿丈量這片土地,一天都舍不得休息。在上交的調研報告中,我認為北新建材完全可以“解放”大西南。
那些日子,我心里憋著一口氣,天天找客戶談。他們不理我,我就泡在客戶的辦公室,每天早晨我都提前客戶半小時,在客戶單位門口“迎賓”。憑借產品質量和給客戶提供的全套技術解決方案,還有我們的執著感動了客戶。兩個月時間,五家目標企業的業務全部被我拉了回來。
其實,實現企業、行業,乃至整個民族的復興,不能只有志氣,還要靠技術。
不能讓老百姓買什么都只認外國牌子,好像連個牙膏、洗衣粉中國人自己都生產不出來,對中國的制造業這是一種悲哀。用自己國家品牌的產品,那才硬氣啊。
可我現在覺得企業家精神越來越稀缺。更多的現象是,公司上市后,一年都等不了,高管就套現移民,誰還搞實業?大家都在搞快錢。做房地產都嫌慢,全民PE。現在,美國、歐洲都在強調回歸制造業,我們卻鮮有人重提制造業,就是因為覺得爭不過人家,這就是沒志氣。
(采訪|本刊記者 趙福帥)
爭口氣
口述| SK中國總裁 孫子強
童年的志氣最單純。
小時候,我的志向就是想參軍入伍。幻想著手握鋼槍,身穿軍裝,保家衛國的樣子,當兵是兒時最神圣、最崇高的理想。后來讀書把眼睛搞成了近視,當不成兵了,志向就轉為做一名優秀的工程師。那時,我很羨慕設計橋梁、電腦、坦克的人,很有幸,我后來的工作確實是朝著這個方向走的。
1985—1993年,我先后棲身在無窗的地下室和集體宿舍,結婚后也沒有自己的房子。當時我想,難道就這樣一直生活下去嗎?如果在單位論資排輩,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排到一套房子,是時候改變自己了。
彼時,正逢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新的一輪下海潮開始了。我想,試試看吧。
其實,做決定之前我也斗爭了很長時間。比如,父母那一輩人就不能接受——好不容易從福建闖進北京,進了國家機關,怎么說不要就不要了,非去做小生意當個體戶?在家鄉人眼里,上完大學到北京“做官”是件光宗耀祖的事。而離開機關就預示著不僅一分錢收入沒有,還要拿積蓄去冒險,一旦沒游好,甚至會被淹死。
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用心去做,一定會做成。別人都能活下來,我怎么就會淹死?就算淹死也要試一下。
或許,這算不上志氣,只是一種渴望奮斗,過另外一種生活的強烈想法。但畢竟,這個簡單的想法,推動我邁出了“市場化”的第一步。不知道賭氣的成分有多大,反正,我將住房還給了單位——當時我剛剛分到一套小兩居,兩家合住。我想,既然要走就走得干干凈凈。
自己做公司后,真的感覺到了創業的艱難。當時,全公司上下咬牙拼命,就是想拿下“全國十佳系統集成商”這一稱號,競爭者的隊伍中不乏一些優秀的公司,像聯想、方正等。好在,兩年的奮斗,我們摘下了這一榮譽。
有時候,志氣更像賭氣,為個人的事可以不爭那一口氣,但是為了國家、為大義,一口氣不得不爭。
上世紀80年代末,西方在經濟上制裁中國,很多技術、裝備的進口都遭到封鎖。1990年北京承辦亞運會,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首都體育館的大型電子顯示牌的中文顯示。以前,這塊電子顯示牌只能顯示數字和英文字幕,但亞運會將在中國舉辦,必須支持中文顯示。
這套系統如果直接整套更換,則要花費幾千萬元。本著節約的原則,國家把技術升級的任務交給了我,規定5個月完成。于是,在體育館找了一間辦公室,我就扎了下來,直到離開機房的那天,別人說我的臉都綠了。就這樣,4個多月后我完成了任務。這件事算是給國家爭了一口氣。
志氣這件事,一定從小就要給孩子灌輸。我覺得,男人就應該通過自己的奮斗得到想要的東西,父母的資源、財富,跟子女沒有太大關系。
(采訪|本刊記者 趙福帥)
執著所擁有的
口述|洲際酒店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 柏思遠
中國有句俗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許,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孩子都會有一種早日改變自己人生境遇的志氣。
我的母親是一名教師。在美國,教師并不屬于高收入群體,可以說,我家的生活一直比較清貧。但母親卻非常重視對我的教育,為我塑造了健康的心態和人生態度。
13歲起,為了補貼家用,我開始了打工生涯。但由于年齡原因,基本上沒什么活兒可以選,我只能到餐廳里做洗碗工,以此來賺取微薄的收入。沒有想到的是,我從那以后的人生跟這個行業有了不解之緣。
從洗碗“起步”,慢慢地開始成為學廚、幫廚,到16歲時我已經是助理廚師了,這為我今后選擇酒店管理專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和美國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起來,我是非常辛苦的。打工期間,每天早上8點起床,上課到下午4點,4點半出去打工,一直工作到半夜,然后回家做家庭作業。不過,也許是樂觀的天性使然,我從未覺得自己有多苦。
立志成為一名酒店從業者,也許就從那時起在我心中扎下了根。直到現在,我都認為個人內在的推動力及興趣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我也有過不平衡的時候。到了假期,周圍同學都跑到佛羅里達度假,而我只能打工,想想有點兒不值。好在,這種失衡的心理狀態很快被自己的“志氣”平復。我告訴自己:打工對我來說,不僅是為了賺錢,更是經驗的積累。面對一份工作,只有多花心思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才能不斷提升,從而得到命運的垂青。
也許,對其他人而言,酒店行業只是三百六十行中的普通一行。但對我來說,這份工作充滿了樂趣,每天,我可以見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溝通,還可以到世界各地旅行,見識不同的風土人情、品嘗各地美食。我覺得,命運仿佛在用這樣一種方式,回饋我之前的努力。
仔細想想,我的所謂志氣,并不是非常明確,也沒有特別悲情的因素摻雜其中。我所擁有的,只是對自己興趣愛好的執著態度。
(采訪|本刊記者 崔玲)